王 英
(青海省共和縣農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青海 共和 811800)
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作為實現創新發展的左膀右臂,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在落實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普及農產品安全生產,提倡吃得營養健康,應該緊跟時代的腳印,不斷提高農業生產者、基層監管者與城鄉消費者的科學素質,加大監管力度,科學合理地促進農產品綠色生產、智慧監督管理以及消費。本文對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健康農村科普的實際意義、具體措施、形勢要求以及方法途徑進行了探究。
近年來,為了滿足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要求,各地積極推進普及推廣工作,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
近年來,隨著相關機構的日常普及,依靠科研院、社會機構等部門,成立了一批能夠提供科普服務的普及基地、普及工作站、試驗站以及生產經營主體,其主要負責日常的科學宣傳、答疑解惑、培訓教學、評估體驗、展示成果等任務,也由此逐漸形成了一支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健康普及的人才隊伍,這支隊伍也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升著工作水平和能力。
組織技術和科普方面的專家深入農產品的生產基地現場教學、當面指導,詳細介紹農產品產地的環境管理、存儲保鮮等科學知識以及技術要點,引領生產者和經營者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生產,幫助其解決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增強其對農產品的綠色生產意識以及管控能力。
組織人員編寫科普書刊,圍繞農產品的生產管理要點創作折頁、科普載體,組織專業人員就農藥使用、品質管控等專題,剪輯制作短視頻和動畫,利用融媒體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和相關研究成果、生產技術、監督管理方式以及消費常識等進行有效普及。
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營養健康進入鄉村校園活動,組織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舉行普及講座、科學實驗、體驗農活等活動,引導鄉村的中小學生樹立綠色的發展觀念,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并主動借助“農產品安全課堂”為鄉村居民建設一座互相交流和傳播知識的橋梁,將合理生產、健康生活、和諧發展的理念與知識,傳送到千家萬戶。
借助現場宣展、分發普及書籍等方式,與農村居民進行面對面溝通交流,并向其展示標準化生產、安全生產的優點。依靠網站或者公眾號進行線上知識普及,以更加方便的形式為更多的人普及知識。
當前,我國正處于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中,普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健康需要努力由“知識補缺型”向“素質提高型”轉變升級。
(1)建立共同推進、共同分享的普及格局,凸顯普及公益性。推動各級科普單位進行聯動,激發多元主體的普及熱情與社會責任,將普及活動、志愿服務等活動作為紐帶,展現不同主體的業務技術優點,凝聚普及力量。培育塑造普及信息頭部集群,依靠公眾號,建立普及創作平臺與宣傳展示平臺,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普及信息資源共享。
(2)建立普及專家智庫。召集與培育部分熱衷于公益活動的普及專家,推進最新科研技術的成果轉變,為創新技術發展提供保障,打消大家的疑慮,助力知識的普及。
(3)提高普及人員的素質和能力。立足區域、普及工作的現實需求,培育農村普及精英,全方位提高普及專員水準,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健康普及系統化、專業化、信息化。
普及創作作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健康的關鍵內容,是進行普及工作的內在動力。應該凸顯價值導向,在動員制度上進行創新,提升普及作品的知識含量,滿足鄉村振興與農業高質量發展對普及的強烈需要。普及作品創作應該掌握以下4個原則。
(1)重視思想性,圍繞農業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以及食品安全等主題,作品的主旨一定要健康向上。
(2)重視科學性,圍繞熟知的專業領域進行創作,作品的內容要專業、客觀、準確。
(3)重視通俗性,要充分考慮不同普及對象的需要與特征,語言方面應該做到通俗易懂,要貼合農村生產生活的現實狀況。
(4)重視藝術性,對創作手段和方式進行創新,可以利用網絡熱點進行普及。
運用線上和線下的普及方式,在基層扎根展開技術指導服務。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健康普及的資源、人才以及服務下沉。
(1)要加快普及速度。第一時間掌握高新技術的最新進展,實現科技資源普及化,盡快把研究成果傳遞給基層的普及對象,令鄉村居民能夠熱愛、理解、運用科學。
(2)豐富普及方式。利用好線上的普及平臺,定期推送普及文章、講座視頻等。除此之外,針對基層普及對象的特點,開展田間課堂、專家教學等普及活動,編制簡單易懂的普及掛圖、口袋書等普及讀物,組織一些互動性強、有體驗感的普及活動,為鄉村居民提供感受與觸碰科學的機會。加快農村普及公共服務體制的建立,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營養健康普及與鄉村現代化發展的融合,為鄉村的文化建設提供服務。
農民生活在熟人社會中,因此要把規模化生產經營主體的引導作用充分展現出來。借助溝通交流與行為帶動,促使科普對象接納科學技術知識普及,促進科學觀念方式的形成。挑選出優秀的規模化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將其樹立為典型,引導其主動提高其“熟人社會”的思想意識,充分發揮其在普及工作中的引導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