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黨委委員、副所長 江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事關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對高質量推進協同育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明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制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在協同育人中起主導作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就是通過發揮學校的樞紐和引導作用,促進家校合作,整合社會資源,使得家庭、學校、社會形成有機聯結,從而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家庭是第一個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家庭要在協同育人中主動盡責。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就是要積極傳承優良家風,培育向上向善的家庭文化,主動協同學校教育,引導子女體驗社會,為子女健康成長創造良好家庭環境。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補充與延伸,對兒童青少年成長至關重要,要為全面育人提供有效支持。強化社會教育資源建設和供給,就是要完善社會家庭教育服務體系,推進社會資源開放共享,保障社會育人資源充分利用,營造社會育人良好氛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共同構成了為兒童青少年提供良好成長性支持的環境要素,三者只有有機銜接、協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構建起良好的育人生態。
課程教材研究所始終把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決策部署和教育部黨組有關工作要求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于2020年率先啟動了校家社協同育人理論和實踐研究項目,分三個階段推進協同育人工作。一是試點探索階段。2021年6月,選取江蘇徐州和重慶江津兩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為試點,發布了第一批項目申報通知,共計6萬余人參加了線上研修活動,首批確定了19個實驗研究項目。二是拓展深化階段。2022年3月,面向所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啟動了第二批項目申報工作,堅持實驗區和項目校點面結合,共確立了124個實驗研究項目。三是全面推進階段。2023年5月,按照最新政策要求,啟動了第三批項目申報工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138個項目單位完成了申報立項,覆蓋了全國東中西部10個省份,涵蓋了區域、學前、小學、中學、職教、特教等領域,全面拓展和深化了協同育人研究工作。
經過3年多的摸索與積累,3個批次項目扎實有序推進,取得了豐碩成果。課程教材研究所逐步建立了“常態開展、按季調度、半年總結”的研究工作機制,在校家社協同育人方面總結出的主要經驗是“三個結合”。一是堅持頂層設計與專家引領結合。頂層設計注重項目實施統籌謀劃和整體推進,確保正確政治方向,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專家引領注重專業指導,確保項目推進的科學性和規范性。二是堅持專題研究與教師研修結合。針對當前協同育人中存在的諸多突出問題、熱點難點,組織相關專家開展專題研究;結合教師成長實際需求,組織開展校(園)長、骨干教師等培訓研修活動。三是堅持優質資源供給與經驗推廣結合。一方面,整合和統籌全國資源,加大面向實驗區的資源供給力度,不斷充實經費保障;另一方面,開展協同育人優秀案例征集工作,提煉實驗區、項目校典型經驗,面向全國宣傳推廣。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共同構成了為兒童青少年提供良好成長性支持的環境要素,三者只有有機銜接、協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構建起良好的育人生態。
下一步,課程教材研究所將從以下三方面著力加快構建校家社協同育人新格局。
第一,堅持政策導向,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落實教育部等十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扎實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落細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要在教育強國建設新征程上,結合教育部《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等文件落地,傳播科學教育觀念,增強協同育人共識,推動協同育人各項工作有效實施,促進學校、家庭、社會緊密合作、同向發力,加快構建學校積極主導、家庭主動盡責、社會有效支持的協同育人機制,大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第二,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深化共育機制。聚焦校家社協同育人中存在的職責定位不夠清晰、協同機制不夠健全、條件保障不夠到位等突出問題,持續深化學校家庭社會密切協同的育人機制,不斷增強協同共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一是加強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教師家庭教育專項培訓,創新學校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內容形式,幫助有條件的學校面向廣大家長定期開設家庭教育網絡公益公開課,推動家長切實履行家庭教育主體責任。二是試點探索特色共育機制。鼓勵、支持、指導實驗區先行先試,為實驗區培養更多本土專家,將實驗區打造成為協同育人研究和實踐共同體,讓每個實驗區、每所項目學校都能形成具有區域和校本特色的成熟共育機制。三是優化條件保障。進一步加大經費保障力度,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推進協同共育指導專家隊伍建設,力爭用3~5年,將課程教材研究所建設為推進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的國家第一方隊。
第三,堅持成果導向,進一步強化示范引領。一是持續深化研究。加大力度開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理論與實踐研究,探索構建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協同育人理論體系,進一步深化實驗研究,適時擴大實驗區范圍,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挖掘地方和學校的典型經驗,總結凝練實踐智慧,計劃每年面向全國召開一次成果展示交流活動,切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二是加強研究成果轉化。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基于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研發數字課程資源,推進校家社協同育人數字化,匯聚優質教育資源,組織開展一線教師專題研修,全面提升教師協同育人素養。三是加強宣傳推廣。充分發揮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等主流媒體作用,積極借助各類傳播平臺,在全國范圍進行校家社協同育人典型經驗交流和優秀案例推廣,舉辦標志性成果發布活動,強化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