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以下簡稱伊旗),138個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收入達到3.8億元,平均每村為275萬元,鄉村振興紅紅火火向前推進。
與散、弱局面不同,伊旗的村集體經濟工作更多地體現出組織性、秩序性,將壯大各村集體經濟融入全旗產業發展大局。旗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袁新亮介紹,當地東、中、西部地區立地條件、發展形勢各不相同。西部耕地集中,農牧業歷史悠久;中部耕地稀少,風景名勝資源豐富;東部礦區聚集,生態狀況相對欠佳。“按照村集體經濟發展方向,我們將東、中、西部地區依次確立為生態振興示范區、文旅融合示范區、現代精品農牧業示范區。”袁新亮說,“這幾年,旗里引導各村立足‘三區’優勢和已有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順水行舟、借船出海,避免雜亂無章、走彎路。”
走進西部的蘇布爾嘎鎮查干日格召村礦用網片廠,機器轟隆,包括脫貧戶高鳳蓮在內的24位村民正在操控機器、焊接、織網,在熱火朝天中金屬網片不斷產出。2019年,考慮到周邊煤礦多,網片又是井工礦必不可少的耗材,在旗委組織部的協調下,伊泰集團出資600萬元,查干日格召村委會出資285萬元,農牧民出資115萬元,合力打造出村集體經濟項目——礦用網片廠。網片廠投產后,近三年總利潤為807萬元,集體經濟純利潤達230萬元。
受益的不止是查干日格召村,在組織部門的謀劃下,西部村通過生產礦區用料、生態修復等形式,中部通過延鏈旅游業、勞務服務等方式,東部通過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加工精品農產品等方式,實現了138個村集體經濟“一村一品”。旗委組織部組織二室主任許智豐說,為了避免“三區”內項目同質化競爭,對于鄰近村已有項目,組織部門加強項目評審協調力度,以避免新建相同項目而導致的種種內耗問題,提高了投資效率。同時,旗委組織部為每個村委會配備了3名大學生,為發展村集體經濟注入活力、開拓思路、增強動力。
發展村集體經濟徒有熱情還不夠,更需要市場頭腦、專業化運作方式,同時還要防止“村集體經濟成了村委會經濟”等問題。為此,近幾年伊旗組建旗、鎮、村三級“村集體經濟投資公司”,采取投資、合并、劃撥、整合等4種方式,聚合各類資金、資產、資源,把資源資產變股權,股權變收益,培育了一批叫得響的村集體經濟品牌。
走進阿勒騰席熱鎮桑蓋村的集體經濟項目溫沙水灣鄉村旅游度假區,樹木蔥蔥,草地茵茵,溪流潺潺,孩童在水中玩鬧,大人們在岸邊垂釣、燒烤,景區熱鬧非凡。“其實景區2016年就有了,但那時規模小,村干部一年忙下來,連服務員的工資都發不出。”村支書張才元說。2021年,村里提供4000畝土地、出資480萬元,鎮里出資90萬元、提供專業化運營,雙方分別以溫沙水灣運營有限公司、中騰智慧社區運營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升級改造景區,打造出擁有20多個景點的溫沙水灣鄉村旅游度假區。景區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成了鄂爾多斯的網紅打卡點。2022年村集體經濟純收入8萬元,帶動25名村民就業。
成立公司、落地項目,資金從何而來?近幾年,伊旗巧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和“共同富裕資金”兩塊資金池,把錢花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這個“刀刃”上。2022年,伊旗共使用5801萬元鄉村振興銜接資金,落地村集體經濟項目23個,2023年這項支出將達到6181萬元。伊旗創造性地設立了“共同富裕資金”,通過動員、鼓勵、引導大型企業、社會組織捐款捐物等形式,目前已籌集資金3.6億元。“共同富裕資金”配合政府投資,在落地村集體經濟項目、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23年,集體經濟相對落后的伊金霍洛鎮乃瑪岱村、紅慶河鎮馮家渠村等村利用這筆資金,將有望實現集體經濟收入“翻身”。
村集體經濟發展有先有后、有強有弱,如何解決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成為組織部門面臨的新課題。為此,伊旗近年實施了村集體經濟“抱團式”發展。旗委組織部副部長杜葉廷介紹,一方面,旗里鞏固提升包聯單位及企業結對幫扶嘎查村,通過產業帶動、項目幫扶、資金支持、消費增收等方式,不落一村地壯大集體經濟;另一方面,旗里創新“強村帶弱村”的“飛地抱團”發展思路,擴大“跨鎮、跨村、跨行業”幫帶范圍,找準項目、人才、技術等發展關鍵點,在保障強村發展基礎不變的情況下,幫助集體經濟薄弱村壯大產業,促進協同發展。
在阿勒騰席熱鎮瓦窯圪臺村的紙杯生產車間,一個個潔白的紙杯組成一條條長龍,穿過機器,被印上了穿蒙古族服飾的卡通人物圖案。說起這個2023年投資并當年投產的村集體工廠,瓦窯圪臺村黨支部書記楊海龍滿是感激:“村里的集體經濟發展能有起色,多虧了隔壁的掌崗圖村。”原來,掌崗圖村憑借發展“阿努手把肉奶茶”集體經濟項目,2022年經營收入達800萬元。2023年在伊旗組織部門的引導下,掌崗圖村結對幫扶瓦窯圪臺村,把奶茶紙杯的生產交給了瓦窯圪臺村。通過這個年產500萬個紙杯的工廠,瓦窯圪臺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收入將達到150萬元。
為了提高對各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的掌握度,以及提高“抱團式”發展工作的靈敏度,伊旗通過星級評比工作查弱補缺。伊旗每年會根據各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給出1至10分的考評,按照分值高低授予“集體實力”金星、銀星、銅星稱號,給成績優異村獎勵8萬元,而成績靠后的村也將成為來年組織部門的工作重點村,結對幫扶將重點傾斜。如星級評比后,發現蘇布爾嘎鎮阿日雅布魯村評分較低,旗委組織部引導其通過出資200萬元建設廠房,入股查干日格召村的礦用網片廠二期工程,村集體經濟每年實現了12萬元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