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忌諱”拄拐,各種意外跌倒讓老年人“很受傷”;明明聽力下降得厲害,卻不肯佩戴助聽器。因為“不服老”,不少老年人對各種養老輔具特別排斥,不愿用、不肯用,不但影響了生活質量,有時還加速了肌體衰老。
為什么有這么多老年人“不服老”呢?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初老”階段難以接受身體逐漸衰老的事實,更不愿意讓別人察覺。
最近,骨科專家王躍慶在“老年人防跌倒”研討會上提出一個觀點:老年人該“服老”時,就得“服老”,別逞強。
王躍慶說,不拄拐,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老年人不需要,而是老年人“好面子”“不服老”,不愿意拄拐。在小區里、大街上,步履蹣跚的老年人并不少見,但拄拐的老年人卻沒有幾個。
為什么會這樣?王躍慶解釋說,老年人一瘸一拐地走路,大家會猜測老年人有可能只是崴腳了。可一旦沒瘸沒拐卻拄上了拐杖,大家就會認為這個人“真是老了”。因此,許多老年人總是把拐杖當成不健康的標志。
老年人“不服老”,排斥的不僅是拐杖,還有助聽器。
汪女士這些年一直為父親的聽力問題發愁,她的父親聽力不好,卻固執地不肯佩戴助聽器。汪女士多次想和父親嚴肅地討論這個問題,可父親總是回避。
在現實生活中,相當一部分有聽力問題的老年人是被子女硬逼著才佩戴助聽器,自己主動去配助聽器的老年人比較少。即便配了助聽器,能夠遵守醫囑堅持佩戴的老年人也是少數。
現在,這種“不服老”的老年人似乎越來越常見。老年人不愿意拄拐杖,不愿意佩戴助聽器,甚至不愿意吃藥,僅僅是“面子問題”嗎?我們應該怎么看待老年人這種“不服老”的心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史宇認為,這些行為和老年人把白發染成黑色一樣,不僅僅是向別人證明自己還行,也是一種自我認同的需要。
有些老年人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最不服老的時候是在60多歲的“初老”狀態,雖然身體機能越來越不給力,但心理上不想承認。“不服老其實是人的本能,就和年輕人不服輸是一樣的道理。”史宇說。這種心態其實是老年人正常的內心需求,無所謂對或不對。但是,老年人的這種心態不能被無視。
“就算是拄了拐杖,依然可以走T臺秀,光彩動人。”史宇說,“我們要讓老年人有機會證明自己還沒老。”來自社會的認同,可以讓老年人獲得極大的滿足感。我們應該引導社會觀念理性、積極地看待老年人。要發現老年人的更多閃光點,讓老年人害怕變老的焦慮在閃光點中得到“稀釋”。作為子女,則要多花些心思,讓父母的晚年生活“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