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郭梁
教育孩子究竟是誰的責任?近年來,隨著相關知識的普及和相關法律的完善,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非常明確,學校、家庭、社會都有責任。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不僅各有其責,而且要分工合作,協同共育。但三者權責不清、邊界不明等問題依然存在,很多校家社合作“貌合心不合”,停留在形式上。
如何進一步加強校家社協同共育,構建良好的育人生態,值得進一步探討。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明。
民生周刊:在您看來,校家社協同育人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洪明:校家社共育涉及的部門比較多,包括兒童相關的部門、與教育相關的部門、與父母相關的部門、與成長環境有關的部門。現階段,校家社協同育人工作還存在職責定位不夠清晰、協同機制不夠健全、條件保障不夠到位等問題。
民生周刊: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如何進一步完善?
洪明:教育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國關工委等部門要從宏觀層面協同。
在微觀層面,要破解兩個問題,一是校家社如何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服務,發揮好各自應有的育人功能。學校是學科教育,是育人主渠道,有專業優勢。家庭是生活教育、習慣養成,有情感優勢。社會是場館教育、體驗教育,有實踐優勢。校家社協同育人不是在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之外創造第四種教育形態,而是通過協同,讓三者變得更好。
二是學校、家庭、社會如何支持其他兩個育人主體,提升育人質量。學校要指導家庭和社會,利用社會和家庭資源辦好教育。家庭要配合學校完成教學任務,引導孩子參與社會實踐。社會要發揮自身優勢支持學校和家庭開展教育,基于社區指導家長。
民生周刊:要做好校家社協同育人,有哪些具體要求?
洪明:協同育人有三個層次:第一是家庭搞好家庭的,學校搞好學校的,社會搞好社會的。第二是學校依法指導家長,家長依法參與學校,社會依法支持幫助家庭和學校。第三是學校志愿幫助家庭,家庭志愿幫助學校,社會志愿幫助支持家庭和學校。
校家社協同育人要做到目標一致,育人為本,立德樹人。三方功能互補,功能各有側重,家庭重生活,學校重課程,社會重實踐。校家社資源共享,家庭、社會支持學校,學校、社會支持家庭,學校、家庭支持社會。各方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協商。
民生周刊:在協同育人中,學校如何發揮主導作用?
洪明:學校要加強家校聯系,溝通校家社關系是學校教育的應有之義。學校的專業屬性和力量決定了應該在協同育人中發揮主導作用。家校溝通內容包括,全面掌握并向家長及時溝通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情緒、學業狀況、行為表現和身心發展等情況,同時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有關情況。
學校要加強家庭教育指導。首先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作為重要職責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充分發揮學校專業指導優勢。加強教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建設,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水平與績效納入教師考評體系。
家庭教育指導核心是家長教育,有些孩子的問題其實還是家長問題,要改進家長行動提高家庭教育勝任力。
學校要健全制度,多種渠道開展校家社共育。比如,健全學校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和家長委員會,落實家長會、學校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制度。
學校也要利用好社會資源,可以建立資源單位儲備庫,包括一些博物館、體育場館。可以跟社會資源合作開發社會實踐課程、校外課程。
學校還可以利用校外師資包括勞模、時代楷模、道德模范、先進代表、藝術家等,共同為學生的教育實踐貢獻力量。
民生周刊:家長怎樣主動盡責,做一個好家長?
洪明:家長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要有教育主體意識,認識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家風是最大的教育資源,家長要開展家風建設,形成科學教育觀、親子觀、兒童觀、成才觀。
家庭教育要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家庭主要是生活教育,多跟孩子溝通,陪伴孩子,同時也要立規矩、養成良好的習慣。
家長要積極配合學校,參與學校的家長活動、親子活動。要積極與學校溝通,了解孩子的思想、情緒、學習、生活、行為。配合學校完成教育任務,包括學科學習、社會實踐、品德養成、情緒情感與心理健康教育等。
家長還要設計好家庭教育活動,比如鍛煉、閱讀、勞動等。帶領孩子參與社會實踐,比如社會(社區)勞動、志愿服務、職業體驗等。
校家社協同育人要做到目標一致,育人為本,立德樹人。三方功能互補,功能各有側重,家庭重生活,學校重課程,社會重實踐。
民生周刊:社會資源、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怎樣推動社會積極支持?
洪明:面向成年人,我們要建設社會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包括建設社區家長學校,婚姻和收養機構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宣傳家庭教育知識;社會和社區教育機構,包括開放大學、老年大學、社區學院等單位設立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積極發揮指導作用。
面向青少年,要進行社會教育資源開發共享。比如,社區面向中小學生積極開展各種公益性課外實踐活動。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面向中小學生及學齡前兒童免費或優惠開放。鼓勵支持社會有關方面提供寓教于樂的優秀兒童文化精品,引導創作滿足青少年審美需求的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動畫片及舞臺表演等優秀文藝作品。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凈化社會環境,比如,深入開展兒童圖書、音像等出版物清理整頓。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大網絡有害信息、不良網絡行為治理力度。要加強校園周邊環境治理,強化安全風險防控。此外,要深化各類校外培訓治理,嚴禁社會機構以研學實踐、夏(冬)令營等名義開展校外培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