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彤
“現在模特隊很多,但大多是展示服裝美、形體美的。我和幾個姐妹一起商量,要建一支與眾不同的隊伍。”談起藝術團成立初衷,年近六旬的山東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副團長、濱城區模特工委副主任陳永在說。
2020年10月,陳永在與一群熱愛文藝的姐妹共同組建了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出于對家鄉濱州的熱愛,她們開始用歌舞作品贊美家鄉、為家鄉代言,這也成為后來她們許多作品的創作底色。
近些年,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的作品屢獲嘉獎。2021年,《祖國萬疆》榮獲第一屆舞動中國舞蹈大賽冠軍;2022年,《水鄉新娘》旗袍秀獲健康中國行2022全國廣場健身操運動會二等獎,《志愿者贊歌》獲濱州市助殘日展演二等獎;今年,《黃河岸邊是我家》獲濱州市濱城區老年人運動會賽事優秀獎。
今年,受濱州市濱城區老年人體育協會邀請,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成為濱城區首個模特工委,目前共有團員近300人,其中大多數為退休人員,平均年齡超過60歲。
“我們特別想把家鄉推廣出去。”今年剛從濱州市社保中心退休的高級經濟師俞小一,退休前已經利用業余時間參加過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的文藝演出。
她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這幾年,我們明顯感覺到家鄉變了,所以想用模特秀的形式歌頌家鄉,同時展示姐妹們的風采。”
濱州,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地處環渤海經濟圈、濟南都市圈“兩區兩圈”疊加地帶,是連接蘇、魯、京、津的重要通道,是國家級交通運輸樞紐城市之一。
濱州也是一座有著完整歷史發展序列的古老城市,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有文字記載的黃河3000年的歷史中,流經濱州的時間多達2500余年。
但是,在濟南、德州、淄博等城市的強勢包圍下,濱州面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尷尬。
“濱州是農業大市,也有紡織、印染等輕工業,鋁業規模非常大。”談及濱州的實力,俞小一如數家珍,“當年923鉆井隊在勝利油田勘探期打的第一口機井就在濱城區,從此當地人告別了飲水咸苦的歷史。923的名字也響遍全城,到現在還有基地在。”
為家鄉發聲、代言,成為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節目創作的主要動力之一。
“我和幾個姐妹商量后認為,團隊的節目一定要有主題、有思想。”陳永在說,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成立之初,她與團員們排練的第一個宣傳家鄉的節目是旗袍秀《黃河岸邊是我家》,“這個節目的原曲也叫《黃河岸邊是我家》,是濱州市文化館的一位老師創作的。排出來后感覺很好,我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就用節目來歌頌家鄉。”
在節目創作過程中,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融入許多濱州元素。陳永在說,在創作第二個贊美家鄉的節目《花開濱州》時,她配合創作了一副對聯—“花開濱州香飄萬家,在知愛建續寫神話”,希望以微小力量宣傳濱州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和市委開展的在知愛建主題實踐活動。

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表演《黃河從我門前過》節目。
今年9月,旗袍秀《花開濱州》獲得濱州市西街道慶中秋文藝演出優勝獎。
在旗袍秀《黃河岸邊是我家》的基礎上,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將禾苗和月季融入其中,升級創作了旗袍秀《黃河從我門前過》。“濱州的農業產業主要是冬小麥,所以前排幾名團員手里會拿禾苗,月季則是濱州的市花。”俞小一說。
今年9月,旗袍秀《黃河從我門前過》登陸山東電視臺生活頻道。
“我們表演的每個節目都展現著美,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讓每個看到的人都能感受到這是身邊的事。”俞小一說,“我們反映的都是當地的文化、當地的事情,歌頌的都是身邊的人、身邊的事。”
對于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這些“銀齡”團員們來說,歌頌家鄉并不是一句口號,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節目的素材來源。
在舞蹈《雙擁花開》中,拿著做針線的小筐、穿針引線做鞋墊等一系列結合了舞蹈動作的畫面,就來自團員們參加濱城區市中街道辦事處愛民社區慶“八一”擁軍送鞋墊活動的真實經歷。
“一開始社區只要求我們一人做一雙,共做50雙。但團員們都非常積極,最后做出100多雙。”濱城區模特工委副主任蔡桂芳說,后來再次應社區邀請為慶祝建軍節準備節目,就將這個活動的部分經歷編排成了節目。
“送鞋墊的時候,部隊的子弟兵拿著鞋墊熱淚盈眶。”陳永在補充道,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也將這一場景設計進節目,希望將這份感動帶給更多人。
近些年,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還積極參與各類助殘義演和下基層活動。
濱城區模特工委主任趙桂芬介紹,首次助殘義演是2020年助殘日表演的旗袍秀《志愿者贊歌》,參演人員有殘疾兒童,也有成年殘疾人。節目最后是一個“心”形的隊伍造型,團員們在造型中間拿著一個大的中國結,上面寫著“愛”字,寓意助殘離不開志愿者,志愿者都是愛心奉獻者。
此后,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多次受邀參加相關助殘義演活動。
今年,藝術團已組織并參與5場關愛義演、醫療機構志愿者獻愛心等活動,20余場文娛下基層社區演出、廣場匯演等活動。
在家鄉的人和事之間,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汲取著創作的養分,這些養分也同時滋養著團員們的內心,給她們的生活帶來新的希望和色彩。
“每每做一些有益于社會的事情,看到自己還能為需要幫助的人獻一份愛心,就感覺生活更有意義,人生也更有價值。”俞小一說。

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助殘日義演。
為家鄉代言,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有著更長遠的計劃。
“我們現在有好幾首音樂素材,都沒開始排。”陳永在告訴記者,比如關于濱州的黃河文化,就有很多內容可以表現,“現在正在構思《十里荷塘》節目。”
黃河穿境而過,給濱州留下90多公里的河岸線和17萬公頃灘區土地。黃河為濱州匯集了豐厚的人文自然資源,但曾經也給百姓生活和生命安全帶來季節性泛濫的侵害。
如今,濱州對灘區實施整體搬遷改造,形成了獨特的黃河自然風光,打造出以小街灣、黃河樓、十里荷塘為代表的灘區改造、沿黃生態鄉村振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案例。
“以前,十里荷塘那片區域坑坑洼洼,經過整治種滿了荷花,還修了很多小橋、亭子。潔白雄偉的管光橋環抱著漢白玉的荷花仙子雕塑,走進荷塘,既能遠觀荷塘全貌,又可細品荷花靈動,成為一處美麗的景點。”陳永在說,她們編排《十里荷塘》時會根據荷塘的真實景色,挑選合適的道具和服裝。
“為什么不把家鄉和身邊最可愛的人和事展現出來呢,同時也展示了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俞小一說,“濱州人民一直在奉獻,舍小家為大家,一代代人接力付出,才有了現在濱州越來越美。”
未來,濱州霓裳華韻藝術團這些“銀齡”團員們希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為家鄉代言,俞小一說:“我們希望把濱州的特色產品做成更多節目道具或展品,如濱州非遺剪紙、博興蒲編、無棣金絲小棗、沾化冬棗、陽信鴨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