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江波 田 進 許 濤 胥紅志
(1 漢中市南鄭區秦巴生態保護中心 陜西 南鄭 723199; 2 漢中市南鄭區林業勘察設計隊陜西 南鄭 723199)
南鄭區隸屬于陜西省漢中市,位于陜西省西南邊界、漢中盆地西南部,北臨漢江、南依巴山,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4.2 ℃、降雨量927.3 mm。土地總面積2 809.03 km2,森林覆蓋率63.1%。南鄭區是陜西林業大縣,境內森林資源豐富,生物種類繁多。
“十三五”以來,南鄭區堅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資源保護為前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立足于鄉村振興,通過走訪調研、查閱報告文獻梳理南鄭區林業產業現狀,分析林業產業發展中不足,有針對性提出建議,以期為南鄭區鄉村振興貢獻林業力量。
1.1 落實造林綠化工程。聚焦“國土增綠”和“森林提質”,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期間累計完成造林項目7 066.67 hm2和四旁樹栽植1 280 萬株,其中:退耕還林2 266.67 hm2、封山育林200 hm2;天保工程人工造林266.67 hm、封山育林933.33 hm2、飛播造林1 666.67 hm2;長江防護林人工造林333.33 hm2;中央試點造林666.67 hm2;栽植雷竹經濟林400 hm2、油茶經濟林333.33 hm2。
1.2 兌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根據文件精神和技術標準,綜合考慮地理位置、生態作用、立地條件、林分質量等因素,對全區有林地進行區劃,其中公益林按標準進行生態效益補償,統一規劃時政策傾斜貧困鎮村和貧困戶[1~2]。南鄭區集體所有的國家公益林主要分布在米倉山主脊兩側[3],共涉及7 個鎮45 個村25 893.33 hm2。
1.3 推進林(山)長制及聘任村級生態護林員。全面推行林(山)長制,設置區、鎮、村林(山)長,其中區級林長5名、鎮級林長78 名、村級林長242 名,實現三級林(山)長對全區覆蓋。積極開發村級生態護林員崗位,既可把村級生態護林員作為“生態哨兵”,又可以解決部分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實行村聘、村管、鎮考核相結合,累計選(續)聘任村級生態護林員3 955 人次。
1.4 開展林農技術培訓。征詢各鎮村技術需求,聘請市、區專家、鄉土專家組建技術服務小分隊,深入鎮村進行集中培訓、現場指導,提高林農生產管理水平;重點開展核桃、油茶等豐產栽培管理技能培訓;期間組織林業技術培訓班195 場次,參訓林農10 651 人次,其中貧困戶6 896 人次。編寫、修訂印發30 多種技術資料,通過集中培訓和入戶走訪免費發放2 萬余份。
查閱各級政府報告、相關文獻,結合日常走訪調研,梳理南鄭區林業產業發展存在如下不足。
2.1 村集體經濟組織缺乏示范帶頭作用?!笆濉币詠?,持續發展村集體經濟組織,以期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群眾發展產業,由于村集體經濟組織普遍存在底子薄、起步晚、基礎差等缺點,一直沒有起到示范帶動群眾發展產業的作用[4~6]。
2.2 林區基礎設施差。雖然精準扶貧“村退出標準”要求路通,但是通村、通組道路僅僅輻射到群眾集中居住區,大部分林區還是保持原有的羊腸小道,不具備機械化作業的條件,栽植、管護、采摘、運輸只能依靠人力,極大降低生產效率;同時林區也缺乏供水設施,森林撫育基本依靠人力供給和天然降雨。薄弱的林區基礎設施嚴重阻礙了當地林業產業的發展[5~6]。
2.3 林業產業收益期較長。林業產業具有前期投資高、收益期較長的特點。農戶受傳統經營觀念束縛,大多數林業產業經營者過分依賴于政府投資,對林業產業資金投入不足,同時重栽輕管現象突出,影響產業成效。如果不及時優化林業產業發展模式、縮短產業收益期,持續投入而得不到收益會直接導致經營者放棄發展林業產業[7~8]。
2.4 林副產品銷路單一。目前,南鄭區僅有兩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主要從事油茶加工,嚴重缺少林副產品對口加工企業[9~10]。經濟林進入豐產期,由于當地沒有對口深加工企業,林農每年收獲優質林副產品只能以原材料低價銷售,收益率低、利潤薄,直接削弱了群眾發展林業產業的積極性[6,11]。
2.5 林農生產管理水平低。大部分年輕勞動力放棄發展林業產業,選擇外出務工,剩余勞動力年齡較大且文化水平偏低,接受科技知識能力較弱[12]。即便多次上門技術指導、服務,但是林農還是缺乏林業生產管理技術,普遍呈現“講時都會、用時全忘”,直接導致林業產業發展失敗。同時重栽輕管現象還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日常管護、撫育意識嚴重不足。
堅持綠色引領,用足用好政策,大力發展林業產業,為鄉村振興貢獻林業力量?;谀相崊^林業產業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3.1 盤活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群眾發家致富。盤活村集體經濟組織,用好村集體經濟資金,選準項目,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12~15]。以全市“雙招雙引”行動為契機,啟動“鳳引計劃”,聘用“鄉土專家”為村集體服務,推薦有能力的人在村委會擔任職務,吸引對口企業來當地投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通過“企業+集體經濟+農戶”模式,狀大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領群眾發家致富。
3.2 完善林區基礎設施,破解林區產業發展瓶頸。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林業產業發展的必備條件。便利的交通和充足的水源可以大幅度降低林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林業生產效率,便利的交通可以降低運輸成本,提高機械化作業率,充足的水源可以給予林木有效的撫育。完善基礎設施可以解決多年困擾林業產業發展的難題。
3.3 優化產業模式,縮短產業收益期。單一的林業產業模式必然影響經濟林的效益。為了更好發展支柱產業,應堅持“以林為主、多種經營、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規劃策略,把林業產業模式由原來單一模式轉變為復合模式,保證主林充分發展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各林層的空間[16]。通過走訪調查、實地試驗,篩選適合的林下產業,如混交林、次林層產業、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復合模式。以期林農能夠早日獲益,讓林業產業能夠發展起來,讓林農有盼頭、守得住。
3.4 培育引進林業企業,拓寬林副產品銷售渠道。給予政策支持、技術指導,引導培育引進林業企業。在全市“雙招雙引”大環境下,招引一批林副產品加工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原材料保障,通過簽訂“訂單農業”的形式讓群眾放心、企業安心,既解決林副產品銷售難、價格低的難題,也為企業提供綠色、優質原材料保障,達到互利共贏目的。
3.5 提升林農生產經營技能,強化林農產業管理意識。持續加強產業技術服務,進一步加大林業技術培訓力度,激發群眾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改變林農重栽輕管的思想,讓林農能夠熱愛技術,感受到技術帶來的效益。以陜西省“521”科技示范工程為抓手,大力興建示范點、培訓示范戶,輻射帶動林農發展林業產業,起到“樹一個樣板,帶動一片發展”的效果。繼續完善科技特派員和產業技術指導員派選政策,嚴格落實考核制度,做到“四個不摘”,務必做到“換人不撤人”,確保各村產業發展有專人規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