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是盧卡奇意識形態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青年盧卡奇通過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核心觀點的重新闡釋,豐富了自身哲學體系的建構。一是盧卡奇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本質的觀點的重新闡釋;二是盧卡奇對馬克思拜物教意識的重新闡釋;三是盧卡奇強調了意識在無產階級革命中的重要性。盧卡奇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繼承、詮釋以及建構,體現了盧卡奇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相承之處,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盧卡奇;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8-007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8.023
盧卡奇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極大程度地承襲了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精髓,他對馬克思的學說予以高度肯定,強調自己的論述絕不意在偏離或改進馬克思主義,而只意圖“按馬克思所理解的意思來解釋、闡明馬克思的學說”。[1]但不可否認的是,青年盧卡奇在由黑格爾走向馬克思的思想轉變過程中建構起來的意識形態批判體系,具有新見與錯誤雜糅的兩重性。但總體上其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精華大于糟粕,對馬克思思想的繼承、創新多于偏離。只有將青年盧卡奇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核心思想與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結合考察,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從而對其思想的可取之處予以批判性繼承。
一、盧卡奇對意識形態本質的詮釋
對意識形態本質這一命題的理解在西方哲學史上見仁見智,但只有馬克思最早從勞動的觀點出發,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內在矛盾運動與社會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這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一大核心內容。盧卡奇肯定馬克思關于意識形態本質的討論,并試圖從經濟領域出發詮釋意識形態現象。他將馬克思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理論框架接引過來,重新詮釋并豐富了這一命題的內涵。在盧卡奇看來,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本質理論其核心含義在于:作為勞動主體的人是歷史的創造者,故發展出社會存在即社會現實是人創造的,其本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論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形態,故發展出將社會意識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考察的觀點。
(一)立足于馬克思的社會存在論基礎
馬克思指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而意識“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馬克思認為社會意識的本質是社會存在的“觀念副本”,社會意識依附于社會存在,因此要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批判,必須首先立足于社會的存在論基礎。馬克思通過對人類歷史發展各不同階段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所造成的所有制關系進行剖析,揭示了社會現實在本質上是人在物質生產活動中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而形成的社會存在。盧卡奇繼承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將意識形態的研究納入社會存在領域,這體現在他將現代商品的生產方式與意識形態,將社會生活與意識形態聯系起來考察。盧卡奇從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入手,對資本主義商品的生產方式進行分析,在對其物化現象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剖析了資產階級虛假的物化意識的根源,他的物化思想與他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批判是立足于馬克思提出的社會存在論基礎展開的,并且借助馬克思實現了對黑格爾的歷史觀,即觀念的歷史的超越。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其首要的就是對青年黑格爾派局限在思想領域的斗爭的批判,雖然盧卡奇早期并未讀到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但他在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領域的文本進行研究的過程中,仍然把握住了馬克思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理論,并以此為理論基點展開了自己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
(二)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詮釋社會現實
物化意識中存在著一種顛倒的、物化的自然本體論思想。人從物的觀點出發,將物的世界即現象的世界看成本質,以此為基礎去追溯物的世界的本質,就導致從物的世界的第二自然追溯到自在自然,使物的規律表現為一種自然規律。物化意識就是將這種“假象”和自然共同看作現實,從而遮蔽了人與人關系的本質。而要超越這種物化的自然本體論,就必須對社會現實的本質進行追問。早期的盧卡奇認為,歷史,也即社會現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他對馬克思關于人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理論觀點的繼承。在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的研究中,盧卡奇抓住了馬克思關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這一觀點,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作社會現實的本質,其目的也是為了重新確立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本質地位,進而克服資產階級的物化意識,揭示其對社會現實本質的遮蔽。“歷史恰恰就是人的具體生存形式不斷徹底變化的歷史……只有從這樣一種立場出發,歷史才真正地變為人的歷史。”[2]由此可見,盧卡奇關于意識的本質的理論,其理論根基來自馬克思的社會意識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這一思想,但他在馬克思關于社會的存在論基礎上,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歷史即社會現實的本質進行了新的詮釋。
二、盧卡奇對拜物教意識的詮釋
拜物教批判是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盧卡奇基于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從馬克思關于商品的分析中抽離出抽象勞動的觀點,又融合了韋伯的合理化分析,為其自身建構物化批判理論提供了可能。并且他在此基礎上著重分析了產生于物化現象基礎上的物化意識。學者鄭飛強調:“在某種意義上,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實現了對馬克思與韋伯思想的‘拼合’,將韋伯的思想因素納入馬克思主義的話語傳統之中,形成對馬克思思想的補充。”[3]
(一)引入合理化分析詮釋拜物教現象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的商品、貨幣、資本三大拜物教批判,是其拜物教批判理論的核心內容,他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掩蓋在物與物關系下的人與人的關系,對拜物教現象及由此產生的拜物教意識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論對青年盧卡奇產生了極大的啟發。盧卡奇一定程度上援引了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論,從商品的生產過程入手對資本主義的拜物教現象進行分析,并稱之為資產階級的“物化”現象。盧卡奇指出,這種物化現象不僅存在于經濟領域中,還滲透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勞動現象的逐漸合理化使這種合理化滲入工人的靈魂中,工人只采取一種直觀的態度,而喪失了主觀能動性和自身的主體意志,人在合理的、可計算的物化中變得機械化,最終成為資本邏輯下服務于資本機器,出賣自身的勞動力以謀生的人。盧卡奇從商品生產過程入手對拜物教現象進行分析,看似是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思想的繼承,但其引入的合理化分析的思想實際上來自韋伯。他發現了商品生產過程中的合理性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對資產階級物化意識在工人階級中的危害進行了深刻剖析。在對資產階級物化現象進行揭示的基礎上,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要克服資產階級的物化意識,就必須增強其意識性,用革命的無產階級意識打敗資產階級物化意識,實現真正的人性復歸。
(二)以“物化意識”“虛假意識”釋“拜物教意識”
社會意識從社會存在中產生,是社會存在的“觀念副本”,因此資產階級的拜物教意識雖然遮蔽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也是一定社會狀況的反映。馬克思在對不同社會形態下物質生產活動的方式進行剖析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分工所造成的競爭與不平等現象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在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條件下,資產階級為了實現資本集中而傳播的“普遍觀念”的虛假性。而盧卡奇在討論階級意識的過程中,則首先對不同社會形態中各階級的意識進行了分析。資產階級本身具有對社會進行總體性認識的能力,但資本家階級受制于它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利益,作為資本的擁有者對資本的社會功能毫不關心,而只關注資本的個人力量,資本家階級受制于它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利益,因此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不得不采取一種虛假形式,無視其客觀的經濟限制。不僅如此,資產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必須創立一套能自圓其說的關于經濟、社會、國家等的學說,以使其能按照自己的利益組織社會。這樣一來,資產階級虛假意識就轉向了道德立場。轉向道德領域的虛假意識——虛偽意識,使資產階級能心安理得地根據自身的利益進行“戰斗”,但它無非是“絕望地反對由它自己創建的社會的真正本質的洞見,反對它的階級地位的真正意識”[4]。在這里,盧卡奇首次明確提出了“虛假意識”的概念,他認為物化意識是一種虛假意識,虛假意識是物化意識的表現形式。盧卡奇援引馬克思關于資產階級意識的論述,他認為資產階級運用“勞動的價格”的虛假外觀,實則是為了掩蓋“勞動力的價格”,為了掩蓋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剝削的本質。可見,盧卡奇關于物化意識及其表現形式——虛假意識的論述,是對馬克思拜物教意識的繼承和有機補充。
三、盧卡奇對無產階級意識的詮釋
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落腳點并不在于批判物化意識,而是意在通過批判隱藏在資本主義物化意識背后的社會關系,指出資本主義終將滅亡的必然趨勢,并提出無產階級要通過堅決的階級斗爭推翻資產階級的社會制度的主張。盧卡奇在承繼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同時,則更多地從精神因素出發,他高度強調無產階級意識的重要性,認為無產階級的先進意識在其革命和克服物化的過程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只有無產階級自覺認識到自身的地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革命,才能克服物化。從階級意識這一側面尋找克服物化的出路,是盧卡奇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理論的補充。但同時他從強調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之特殊功能出發,得出進行堅決的意識革命是無產階級克服物化的最重要途徑的結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意識的重要性。
(一)無產階級革命意識具有特殊功能
馬克思說:“有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同是人的自我異化。但有產階級在這種自我異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滿足的和被鞏固的……而無產階級在這種異化中則感到自己是被毀滅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無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現實。”[5]有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對異化的不同認識已經證明了二者在意識形態上的矛盾對立,無產階級能看到異化的剝削本質并認識到自身所處的地位。盧卡奇從無產階級革命意識對自身地位的洞察及其對物化意識的超越兩方面對此進行闡發。他認為,資產階級本身具有對社會進行總體性認識的能力,但由于資本家階級受制于其社會地位和階級利益,因此它只能從自身的立場出發,將客觀現實看成不可認識之物以實現自我欺騙。而無產階級的不同之處正在于由于其自身的階級地位,它能從總體性出發認識社會歷史,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剝削和壓迫的本質。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對物化結構和自身社會地位的深刻洞察已經使其意識具有了革命性的特征。而無產階級的這種革命意識首先實現了對資產階級直接性障礙的超越,無產階級由于其自身的階級地位而具有認識具體的總體的能力,且這種辯證思維的認識方式已經不僅局限于思維的領域,正是無產階級這種辯證的方法使其能認識到歷史的具體的總體,也因而超越了資產階級認識上的直接性障礙。其次,無產階級的意識在其發展過程中是不斷揚棄的辯證過程。盧卡奇認為,無產階級并沒有簡單地拋棄資產階級的發展階段,而是將資產階級的一切認識結構、方法和思想的直接性作為起點。在無產階級的認識中,資產階級的歷史觀雖是虛假的和片面的,卻是必不可少的階段,并且無產階級的總體性總是朝著社會歷史前進的方向進行的。盧卡奇通過對無產階級意識不斷朝總體性方向前進的性質的揭示,為無產階級意識的革命性賦予了全新的解讀。
(二)意識革命是克服物化的出路
在盧卡奇看來,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所具有的特殊優越性和功能決定了其在無產階級克服物化過程中的決定作用。關于克服資產階級物化現象與物化意識,馬克思認為絕不能局限于純粹的思想領域的革命,而要進行堅決的階級斗爭,采取革命的手段實現無產階級的聯合,以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而盧卡奇則更多地關注無產階級的精神因素,他認為,無產階級要克服資產階級物化意識,實現自身的解放,歸根結底在于進行堅決的意識革命,只有將無產階級中不同階層的意識統一起來,實現不同階層的聯合,才能使無產階級的意識具有凝聚力。而無產階級進行意識革命,其重要任務在于進行堅決的階級斗爭。盧卡奇在階級斗爭的目標即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上與馬克思主義持相同的觀點,但他更著重從對意識功能性的分析角度入手強調無產階級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他認為,無產階級的虛假意識“在它的客觀錯誤中隱藏著一種對正確的東西的追求”。但是“這種追求也是無產階級‘虛假’意識內在固有的,根本就不意味著是,無須無產階級的積極參與,這種追求就能自動的實現”。[6]這意味著,這種追求的正確性只是使無產階級目標的達成具有可能性,而要使這種可能得以實現,無產階級必須采取自覺的行動,將階級斗爭進行到底。盧卡奇的無產階級意識理論相較于馬克思的無產階級意識理論,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無產階級意識的作用,過分拔高了意識在革命中的功能,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一定程度上的偏離,但其意識形態理論仍是基于馬克思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理論基礎而提出的,因此仍具有合理性,且其關于無產階級意識革命中階級斗爭的理論,與馬克思主義有共通之處,對無產階級斗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42.
[2]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280.
[3]鄭飛.意識形態批判的思想譜系:馬克思、韋伯與盧卡奇[J].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潮,2018,(6):19.
[4]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12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
[6]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137.
[7]李馨宇.回歸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實踐基礎[D].遼寧大學,2013.
作者簡介:
周思含,女,遼寧大連人,南京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