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好強

摘? 要:陶瓷產品由于其結實、耐用、安全、實用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之中,在特定的場景下,已然成為生活和工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產品,成為人們身體或技能的延伸部分。無論是陶瓷產品的物質功能設計還是文化功能設計均應遵循人性化原則。
關鍵詞:陶瓷產品;人性化設計;功能設計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寫道:“野蠻時代的初級階段是從陶器的應用開始的。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于用黏土涂在編織或木質的容器上而發生的,目的在使其能耐火。因此,不久之后,人們便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這個目的。”[1]從恩格斯的論述可見,原始陶器是出于功能的需要而生產出來的。
盡管陶瓷產品在創始之初是為了滿足人類貯存食物等物質功能的需要,然而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陶瓷已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產品。其中,中國陶瓷文化在世界陶瓷發展史上誕生較早,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瓷的國家,且在數千年中經過不斷探索、普及和工藝的提升,已逐漸形成了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陶瓷文化。長期以來,陶瓷產品既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者和構成者,因此,具有了較強的文化功能,也表現為人的精神需求。
陶瓷材料使用歷史悠遠,但是在現代并未被新科技材料替代,依舊屬于常用材料。當今時代物質豐盛,同類產品豐富,消費者在產品選擇中不再單純追求實用功能,更多地是關注產品蘊含的情感。楊振寧教授曾指出:“21世紀是設計的世紀,21世紀更是人性化設計的世紀。”[2]陶瓷產品的設計要求在滿足實用與美觀外更加能夠體現出對人性的關懷,將這種情感需求融入到產品,可以使消費者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以獲得精神愉悅和情感滿足。
一、人性化設計概念
人性化設計是指在設計過程當中,根據人的行為習慣、人體的生理結構、人的心理情況、人的思維方式等,在原有設計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優化,同時,也是在設計中對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滿足,是設計中的人文關懷,是對人性的尊重。
人性化設計考慮的是從“人”出發的因素,這里包括需求關系、人機關系、人與環境關系等。人性化設計是科學和藝術、技術與人性的結合,科學技術給設計以堅實的結構和良好的功能,而藝術和人性則使設計富于美感,充滿情趣和活力。專家指出:人性化是指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力求從人體工程學、生態學和美學等角度達到完美,從而真正實現科技以人為本的目的。
李彥祖在《造物之美——產品設計的藝術與文化》中提到,人們的行為一般而言都帶有目的性,常常是在某種動機的策動下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付諸的行動。這個目的往往是基于人生理或心理的需求。現代產品早已脫出單純的“物”的概念,產品在“物”的表面下呈現出的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精神追求。如小杯的功夫茶具,一斟一飲之間更多地是主客情感的互動,它不僅僅是茶具,更是人與人的情感交流方式。特別是現代科技更迭迅猛,“物”的科技與“人”的情感更要實現平衡。這個“人”的涵蓋面既包括統一社會文化下的人,也包括具體群體中的人,甚至個體的人,才能使設計做到個體與整體的協調、人與環境的協調。產品設計中強調的人性化帶有普適性,站在一個統領的高度把握設計方向,目的是使人居環境得到優化,這才是人性化在設計中更深層次的表現。隨著設計對環境關注程度的增強,人性化走在了設計的前沿,是現代社會物質面貌及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
二、陶瓷產品人性化設計的沿襲
陶瓷產品中的人性化并不是隨著現代設計的發展開始應用,其實中國傳統陶瓷造物就一直關注產品設計與使用需求的關系,增加陶瓷產品使用中的便利程度,來符合人們的使用習慣及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縱觀傳統陶瓷中的餐具,大多都是根據食物的種類、烹飪方式、形狀等來確定餐具的外形、深度、口沿的形狀、圈足、尺寸的大小,以及人們使用物品的方式來確定餐具的器型,這些基于使用需求的設計考慮就是人性化設計。從餐具的深度來說,有淺碟、深碟、碗、湯碗,餐具需要經常端拿、移動,不論什么深度的餐具首先要符合人手的使用。成年女性手掌長度一般在16厘米左右,寬度在9厘米左右;成年男性手掌一般在19厘米左右,寬度在10厘米左右。人在拿東西時多以拇指與中指發力,別的手指輔助,實現拿起這個動作,且在端拿時手指一般呈內扣。手指內扣實現端拿這個動作,舒服的尺寸在10厘米以內,超過這個尺寸,端拿時較難實現手指內扣,易手酸致物體滑落。按著人對餐具的端拿需求,餐具設計高度或寬度應在10厘米以內,超過這個尺寸又要達到防燙需求就需要添加把手,當然把手的設計跟餐具容量及手握尺寸有關,那是另外一個尺寸標準。餐具的尺寸是經過無數工匠在實踐檢驗中得來的,滿足了產品使用需求。
陶瓷餐具的設計除了對于裝盛的物質功能需求,還通過外觀、色彩、形狀等滿足心理需求,讓使用者獲得愉快的使用體驗。食用類原始青瓷器具“豆”出現在商代晚期,器壁厚實有高足,可以使食物有效保溫同時防燙。到了漢代,食用器具的種類、形制就開始豐富,出現了圈足碗,使端拿過程可以有效的隔熱。延續到唐代的青瓷海棠大碗,器壁薄手感輕,碗沿外敞增加容量,口沿內收,呈花朵造型,造型優美,同時圈足底外敞,放置更穩定,也便于拿握時手指扣住圈足。
陶瓷產品的設計一直以滿足生活需求為出發點,產品器型的變化跟隨人們生活方式變化而不斷改變。宋代奉行簡約美學,陶瓷器物形制優美典雅;元代統治者保留部分游牧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陶瓷器型偏大,有粗獷之風。陶瓷器物設計受上位者喜好、社會文化習俗等影響,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總歸是依據需求的變化而變,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傳統陶瓷產品滿足人性化的需求。
傳統匠人優先考慮了器物的使用便利,同時也考慮了心理需求、情感寄托等因素。蓋碗就是傳統陶瓷產品中的優秀代表。蓋碗的碗托中有月心,利于碗的放置穩定,沖茶水沸,碗托同時起到端拿防燙的作用,不小心有水溢出也有碗托作為間隔,防人燙傷。沸水泡茶有上蓋利于茶碗保溫,使茶泡的更為充分。同時蓋碗蓋鈕多圓形上敞,利于拿捏。喝茶時上蓋也起到敝離茶葉的作用。蓋碗又稱三才蓋碗,暗合天地人,具有天地人合、人、物、環境和諧統一的設計思想。這種傳統陶瓷造物中體現的人性化的特征是我們今天依然要研究和學習的。
三、現代陶瓷產品設計人性化
陶瓷產品設計無論是基于物質功能還是文化功能,都是以滿足人的需求為基本條件,因此陶瓷產品的設計應遵循人性化原則,具體體現在陶瓷產品造型的人性化和裝飾的人性化兩個方面。
(一)陶瓷產品造型的人性化
陶瓷產品造型的人性化是指陶瓷產品的造型應符合人類對陶瓷產品物質功能的需求,同時又能夠滿足人類的精神文化需要。任何設計均是為人類服務的,陶瓷產品的設計亦然。
1.造型人性化滿足功能需求
何為工藝之美,柳宗悅在《民藝論》中道:“為實用而創造,為實用而服務,這是工藝之根本。……因此,工藝之美就是實用之美。”陶瓷自出現伊始,就是以實用為目的。陶瓷產品的造型與實用功能息息相關,是由陶瓷產品使用場景、使用者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決定的。如茶壺的外形既需要適應泡茶、倒茶的功能需求,又需要方便使用,結構應盡可能的光滑,避免鋒利尖角,以減少使用過程中對人的危險因素,確保安全;而茶杯的外在造型則需要考慮大小是否合理,以及喝茶時手握的杯把是否舒適、省力,茶杯的造型與茶壺的造型是否一致等。使用需求確定了陶瓷產品造型,這也是功能主義提到的功能確定形式。
使用者對于陶瓷產品的期望是越來越方便合理,如現代陶瓷茶具設計中,出現了方便外出攜帶的快客杯,一壺一杯或一壺二杯的組合設計,小體量配收納包,展開可在各種環境下沖茶自飲,也方便收起帶走,滿足人們在這個快捷化的生活節奏間隙里實現自我放松的需求。
陶瓷產品設計的人性化不僅能夠確保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便捷性,還包括優化產品造型,使產品造型與使用群體期待的使用效果趨于一致。例如,中國傳統日用陶瓷產品中的餐具大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在使用時,餐具擺放之間往往留有較大空隙。為了充分利用空間,一些陶瓷產品設計師和工匠在保留餐具的容量之外,從餐具的外在造型入手,將單個餐具造型的形態進行改變,從而設計獨具特色的系列組合餐具。這些造型獨特的系列餐具不僅使得餐具與餐具之間的空間利用率更高,對接更加緊密,而且還可以組合構建出多種造型,在滿足產品物質功能需求的同時,提升用餐的樂趣。
2.造型人性化滿足心理需求
功能性是產品存在的基礎,隨著現代人們消費水平、審美水平的提高,功能性不再是消費的唯一標準。如茶具中的主人杯、餐具中的節慶組合餐具等,超脫單一的功能限制,在功能實現的前提下,追求的是形式和品味。這種情感需求推動了陶瓷產品造型形式的更新。
社會環境、經濟力發展、收入水平的變化,都會對陶瓷產品的造型產生影響,如圖1所示的《塔瓦娜》餐具。該產品設計的社會背景是因為戰后勞動力缺失,女性走出家庭工作,有了可支配收入,家庭地位的上升。餐具圓潤柔和,滿足女性購物者心理需求,是女性化設計即“柔性設計”的代表,同時也是設計人性化的體現。
圖2所示的這套茶具主要的設計方向是便攜和實用,要求在盡可能簡單的結構中發揮最多的功能,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茶具的結構簡單卻發揮了極大的功能,三杯一過濾,過濾還采用了紫砂材質,以滿足使用者不同的使用需求。各部件之間能有效地組合起來,避免占用多余的空間,極大地提高了便攜性。這套茶具的尺寸適中,既保證了蓄水量又避免了尺寸過大不便攜帶,素色表面有浮雕蓮花圖案,外形美觀而且握拿手感舒適。
此外,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越來越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消費者對陶瓷產品功能的需求也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和個性化。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陶瓷產品在設計時常在外在造型上更加貼近不同消費群體的物質功能需求。
(二)陶瓷產品裝飾設計的人性化
在設計中通過裝飾賦予陶瓷產品一定“趣味性”或是“人情味”,體現出設計對“人性”的關懷。裝飾設計人性化就是關注人們的情感需求,且不僅要針對特定消費群體,考慮不同的使用場合和環境也是一個重要途徑。
在不同的環境中,人們對產品有著不同的具體要求,但主要還是要求產品與其使用的環境相適合。而色彩、圖案等裝飾容易引動人的各種情感,因此,陶瓷產品裝飾設計過程中考慮人性化應該注重設計的情感因素,如喜慶、莊重、淡薄、意趣,等等。新人舉辦婚禮有向父母長輩敬茶的習俗,婚慶場所新人敬茶使用的茶具,配色上一般采用喜慶的紅色基調,表面一般裝飾紅雙喜字樣,造型多借用龍鳳呈祥等傳統吉慶紋樣裝飾,映襯了喜慶歡快的氛圍,適合在婚慶場合使用。同樣的茶具,重工粉彩裝飾適合奢華的情景、瓷器素色裝飾有文人的淡雅之意、陶器的粗糙紋理裝飾符合遠離塵囂的意趣。裝飾要考慮不同環境的需求。
在眾多情感中,趣味性是一種使人感到愉快、引起興趣的特殊情感。使產品通過設計傳達出趣味幽默等情感,能夠給用戶帶來愉悅和放松心理的感受。可以說人性化陶瓷產品設計可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樂趣,體現對生活的熱誠。
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正在走出家庭,走上社會,成為一名獨立的經濟女性。女性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在社會消費中所占比例也越來越大。為了滿足女性群體的需求,陶瓷產品中出現了專為現代辦公室女性設計的茶具(如圖3)。這類產品在色彩和裝飾上以柔和暖色為主,造型則更注重女性的實際使用需求,更加輕便,易于抓握,造型也更加趨向細膩、秀麗和柔和。同時,裝飾上更是以柔和曲線和花朵紋飾為主。
對于兒童陶瓷餐具,為了便于兒童使用,其造型多呈現出較強的童真童趣,色彩艷麗,紋飾可愛,能夠起到吸引兒童、增強兒童食欲的作用。其產品設計需要在功能完成的同時帶給孩子們精神上的愉快體驗,使其以此來感受到設計中的人性關懷。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技術更新、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關注的重心都在不斷改變,情感、文化、環境、發展等人的認知水平也越來越高,因此,陶瓷產品的設計層次也要不斷提升,以滿足人們心理需求的增長。陶瓷產品設計應充分考慮人與產品、產品與環境、環境與人的交迭關系,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適應多重的需求關系。人性化設計的陶瓷產品設計要滿足當前人們對產品物質功能及文化功能的更迭需求,設計出不僅滿足于個人,也能滿足于群體、社會大環境需求的產品。要從“人性化”出發,設計出既對環境友好又能滿足人們功能、文化需求的陶瓷產品。
參考文獻:
[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2]李硯祖.造物之美——產品設計的藝術與文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劉穎,碩士,菏澤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產品設計。
好強,碩士,黃河窯陶瓷博物館有限公司正高級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陶瓷設計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