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階段處于孩子品德、個性養成的黃金時期。將游戲這一幼兒在園中主要的活動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效融合,可充分發揮幼兒在集體活動中的創造性,培養幼兒的文化修養與品格,推動幼兒健康成長,順利實現寓教于樂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活動;幼兒園游戲課程
作者簡介:楊桂花(1981—),女,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第二幼兒園。
幼兒階段是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幼兒進行良好的教育,可促使其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幼兒是祖國的接班人,其道德修養及能力素質將影響祖國日后的建設。因此,幼兒園教師在開展集體活動時,需要注重幼兒人文精神等綜合素養的培養。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在歷史長河中凝聚了先輩們的智慧結晶、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在幼兒園游戲課程中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資源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及利用,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形成愛國情懷及良好的道德修養,增強幼兒文化自信,還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下面筆者將對中國傳統文化在幼兒園游戲課程中的應用進行分析。
一、在節日活動中繼承傳統文化
(一)舉辦主題活動,營造節日氛圍
幼兒年齡較小,比較活潑好動,對外界新鮮事物有極強的好奇心。教師可在幼兒園中結合我國傳統節日開展主題活動,快速吸引幼兒目光,帶領幼兒一同創設主題活動情境,營造真實有趣的節日氛圍。在此種氛圍的熏陶下,幼兒會激發參加活動的主動性,全身心地投入主題活動的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
例如,在端午節即將到來之際,教師可帶領幼兒在教室中創設與端午節相關的情境,如讓幼兒在墻壁及黑板上粘貼自己畫的粽子圖案,并給印有粽子圖案的氣球吹氣。在場景布置好后,幼兒可在情境中開展模擬賽龍舟、編五彩繩、包粽子、制作香囊等貼合“端午節”這一主題的活動。幼兒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參加活動,獲得極為強烈的體驗感。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為幼兒講解愛國詩人屈原與端午節之間的關系,讓幼兒在班級內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優化幼兒的游戲、情感體驗。
結合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可以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主觀能動性,讓幼兒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提升幼兒文化素養,培養幼兒正確的價值觀,促使每一名幼兒都能在活動中得到成長。同時,在整個過程中,幼兒既是活動的參加者,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者。
(二)開展實踐活動,傳承民間習俗
開展游戲課程的目標應以調動幼兒的直接經驗為主,從而強化幼兒游戲體驗。我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節日背后都蘊含著我國極為豐富的文化。教師可以借助節日這一良好契機,在幼兒園中舉辦主題為“制作我國傳統特色美食”的集體活動,在幼兒動手制作的過程中為其講解節日的來源和相關的民間習俗,幫助幼兒在實踐環節充分體會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幼兒民族自信,提升幼兒文化素養。
例如,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冬至這天,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等民間習俗的寓意是討個好彩頭。因此,教師可在這一天邀請家長進入幼兒園開展“包餃子”親子活動。在集體活動開始前,教師可為幼兒及家長準備肉餡、餃子皮、湯匙、托盤等,并講解餃子及冬至的由來。然后,教師可對活動規則進行講解,讓幼兒與自己的家長成為一組,告訴幼兒及家長能夠用教師提供的餃子皮最快包完餃子的小組獲勝。同時,教師應向幼兒及家長演示餃子的正確包法。在活動開始后,幼兒需要承擔包餃子的職責,家長則需要在一旁進行指導與監督。在活動結束后,由教師公布各個小組包餃子所用時長。
實踐活動是大部分幼兒園都會采用的一種親子活動形式。在歡樂的活動氛圍中,幼兒會積極地動手操作,之后與家長一同對我國的傳統美食進行品嘗,從而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1]。
二、在一日活動中浸潤傳統文化
(一)融入傳統故事,進行角色扮演
挖掘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的先輩們的智慧,有利于幼兒發散思維、拓展視野。教師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結合幼兒心理需求講述幼兒感興趣的故事,可以推動幼兒思維的發展。教師可立足于幼兒的身心特點,在一日活動中選擇對幼兒具有重要教育意義的傳統故事,對這些故事進行改編,并帶領幼兒一同對故事內容進行演繹,促使幼兒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積累生活經驗,加深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例如,教師可在一日活動中融入“鄭人買履”這個傳統故事。該故事主要講的是一個鄭國人想買一雙鞋子,卻因為只相信自己提前在家中量好的腳的尺寸而沒能買成鞋子。這則故事闡明了一個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不應墨守成規,而應隨機應變,以免降低生活的質量。教師可在對故事進行改編的基礎上,將幼兒分成兩組,讓其中一組扮演買鞋的人,讓另一組扮演賣鞋的人,以保證每一名幼兒都有表演的機會。同時,為了提升表演的藝術效果,教師在幼兒表演之前還可為幼兒提供傳統樂器、服裝等多種道具。在幼兒表演的過程中,教師應遵循開放性的原則,給予幼兒充分的想象空間,活躍表演氣氛,讓幼兒創編兩個角色之間的對話內容、肢體動作并進行表演。這樣,幼兒會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進一步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二)介紹琴棋書畫,弘揚傳統文化
琴棋書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蘊含著極高的學習價值,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幼兒正處于思維與智力發展的黃金階段,他們通過琴棋書畫可以培養藝術細胞與審美能力。因此,在一日活動中,教師可積極引入有關琴棋書畫的集體活動,幫助幼兒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活動開展過程中,不應給幼兒帶來過重的學習壓力與心理負擔,而應使其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文化修養。
例如,在介紹琴時,教師可帶領班級內的幼兒對各種琴類樂器進行認知,充分激發幼兒的學習欲望。在開展棋類游戲活動時,教師可帶領幼兒一同學習較為簡單的五子棋的玩法,并讓幼兒每兩人為一組進行比賽,讓獲勝的幼兒再次進行分組比賽,從而選出冠、亞、季軍,對其給予嘉獎。而在介紹書畫時,教師可為幼兒展示多名書畫大師的作品,并對毛筆的握筆方法及如何運用毛筆寫字等進行示范與講解,讓幼兒認真地完成書畫創作任務。教師不應要求幼兒寫得多么工整,或畫得多么好看,只要幫助幼兒盡力學、用心學即可。在活動結束前,教師可將幼兒的作品在教室中進行展示,讓幼兒進行評價。
在活動開展時,教師需要對幼兒進行合理引導,促使幼兒帶著濃厚的探究興趣參加活動。這樣一來,既可以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又可以促使幼兒對我國傳統文化形成深入了解,陶冶幼兒情操,使其成為文化的弘揚者。
三、在區域活動中融合傳統文化
(一)制作剪紙作品,培養操作能力
3到6歲的幼兒正處于探索欲望極為強烈的快速成長階段,他們喜歡參加具有較強自主性的集體活動,愿意自己動手對作品進行創作,并且在作品完成后,會獲得滿足感。剪紙是一種源于生活與自然的民間藝術。在幼兒剛開始學習剪紙時,教師需要指導幼兒先對最基本的線條進行學習,再進行剪紙,并逐步加大剪紙的難度。教師在區域活動中帶領幼兒一同開展手工剪紙活動,既可以激發幼兒想象力,提高幼兒操作能力和手腦協調能力,又可以讓幼兒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感與魅力,體驗成功的喜悅[2]。
例如,首先,教師可提前為幼兒準備顏色多樣的紙張、圓頭剪刀、彩色蠟筆等多種活動材料。在活動一開始,教師可為幼兒播放音樂,讓幼兒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對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進行欣賞,并問幼兒:“你最喜歡哪一幅剪紙作品呢?你可以制作出與它一樣的作品嗎?”然后,教師可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彩紙及蠟筆自由地進行創作。最后,教師應該對幼兒的作品進行點評,并將其粘貼在展示區中。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幼兒在新年到來之前運用紅色的彩紙剪出象征吉祥的圖案,將圖案裝飾在家中。
剪紙是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游戲項目。剪紙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為幼兒插上想象的翅膀,促使幼兒充分感受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還可以提高幼兒創造力及審美能力。
(二)利用民間游戲,強化規則意識
將民間游戲與幼兒園游戲課程進行有效融合,可以充分激發幼兒參加集體活動的欲望,在活動中培養幼兒文化修養與道德品質。擊鼓傳花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游戲,被廣泛應用于助興活動。在許多幼兒園區域活動開展過程中,擊鼓傳花是在預熱環節十分常見的游戲,深受幼兒喜愛。這個游戲的開展不僅符合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征,還可以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及協作意識,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進行擊鼓傳花游戲時,教師可提前準備一面小鼓及用來傳遞的花球,讓幼兒在活動區域內圍成一個大圓,教師則站在圓心處。游戲開始前,教師應將花球隨機放到一個幼兒手中,并用布條蒙住自己的眼睛,敲打自己面前的小鼓。在花球傳遞過程中,所有幼兒需要遵守以下規則:當鼓聲響起時,幼兒需要以順時針方向將手中的花球傳遞給旁邊的同伴,且只有雙手握住花球時才可進行傳遞;在鼓聲停止后,此時手中拿著花球的幼兒需要出列,即興表演一個節目。在下一輪游戲中,由剛才進行表演的幼兒繼續以順時針方向傳遞花球。
擊鼓傳花游戲既可以訓練幼兒的反應能力,提高幼兒身體的靈敏度,也可以幫助幼兒養成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彰顯我國傳統文化蘊含的優秀精神品質。
(三)結合戲曲文化,堅定民族自信
戲曲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但幼兒一般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當今的戲曲文化不應僅僅在演員的表演中呈現,還應在基礎教育中有所體現。為了快速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將戲曲文化進行更好的傳承,教師可積極開設與戲曲相關的游戲課程,促使幼兒深入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在講解戲曲中的正面、反面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教師應培養幼兒善惡分明的良好品質,在潛移默化中讓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推動幼兒健康成長。
例如,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觀看戲曲的演出視頻,在活動區域的墻面上展現一些較為常見的戲曲人物形象,如孫悟空、關公、武松等。之后,教師為幼兒準備戲曲頭飾、服飾等,讓幼兒進行自我裝扮并開展合作表演。然后,教師讓幼兒創作戲曲人物繪畫作品,以此對區域活動的環境進行裝飾,增強幼兒的游戲體驗感。與此同時,一些幼兒在了解了戲曲文化后會不自覺地對小生、花旦等行當的肢體動作進行模仿。于是,教師充分挖掘幼兒在此方面的潛能,讓幼兒適當地進行符合其心理認知的戲曲表演,如演繹《西游記》中的“三打白骨精”“大鬧天宮”等故事。在表演活動中,幼兒大多都能主動參與,就連故事中的反面角色也能表演得惟妙惟肖。有的幼兒甚至可以將金箍棒、九齒釘耙等道具揮舞得十分熟練。
將幼兒園區域活動與戲曲文化進行巧妙結合,可以讓幼兒堅定民族自信,增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愛國之情,從而實現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
結語
總之,我國有著極為豐富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精神食糧,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構建具有指引作用。在大力繼承與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背景下,教師需要將傳統文化元素應用于幼兒游戲活動中,助力幼兒健康成長,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與人文修養。這就要求教師采用多元化的游戲活動形式,充分激發幼兒參加集體活動的興趣,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幫助幼兒在享受游戲樂趣的過程中感知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在潛移默化中厚植幼兒的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翟天雯.以幼兒為本,助推班本課程開展[J].家長,2020(3):71-72.
[2]嚴瓊瑤.從幼兒視角構建班本課程的實踐分析[J].教師博覽,2022(30):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