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革命傳統文本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革命傳統文本教學有利于熏陶道德情感,革命傳統文本編排具有德育效能三方面,論述基于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開展德育實踐的可行性,提出單篇衍生法、單元牽連法、人物串聯法、主題組合法、情境補白法五種德育實踐方法,并從德育實踐的德育化、主題化、活動化、形象化闡述基于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開展德育實踐的思考,以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德育實踐
作者簡介:保群(1979—),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平潮小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前言部分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課程教材要發揮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必須進一步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而且統編本語文教材也選編了較多的革命傳統文本。鑒于語文學科的多重功能,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除發揮革命傳統文本的語文教育功能外,還重視對革命傳統文本德育功能的深度挖掘,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根植紅色基因,扎實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一、基于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開展德育實踐的可行性
(一)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
統編本語文教材的革命傳統文本從年段上看,低年級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年級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高年級則有《青山處處埋忠骨》。從選文體裁上看,有小說《小英雄雨來(節選)》,有詩歌《七律·長征》,也有議論文《為人民服務》。從文本表現形式上看,有精讀課文《軍神》,有略讀課文《清貧》,還有閱讀鏈接文本《豐碑》。從文本內容上看,有介紹革命領袖的,如《朱德的扁擔》;也有介紹革命先烈的,如《黃繼光》。從思想情感上看,有在少年時代立志報國的,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有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如《清貧》。從編排體例上看,既有單篇的課程,也有主題單元。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引用林則徐說過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句話為主題;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直接點明主題“重溫革命歲月,把歷史的聲音留在心里”,編排了五篇課文《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我的戰友邱少云》;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編排了《毛主席在花山》等七篇閱讀材料。這些革命傳統文本為德育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1]。
(二)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教學有利于熏陶道德情感
每一篇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在語言文字、謀篇布局、道德情感等方面,都做到了精雕細琢、字斟句酌。如同樣是介紹李大釗同志,統編本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的《十六年前的回憶》,通過對李大釗同志被捕前、被捕時、在法庭上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描寫,表現了他堅貞不屈的精神;而統編本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教材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的活動園這一欄目,僅用了150字左右介紹了李大釗的相關事跡。可見,語文學科重視作品的文學性,文本中細膩的筆觸、生動而翔實的描寫,更能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對革命先驅的高尚品質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編排具有德育效能
1.語言的互補
語文教學重視語言文字的運用,重視對語言的體悟、情感的熏陶,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語言的表達。同時,語文教學也側重于發揮文本的語文教育功能,而德育功能有所弱化。對此,教師在語文課上進行德育實踐時,基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發揮這些形質兼美、文道合一的革命傳統文本素材的語言互補作用,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效果。
2.內容的互補
如統編本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國有了共產黨”這一課的“紅軍不怕遠征難”,先后介紹了長征的起因、工農紅軍長征路線、遵義會議、百歲紅軍老戰士杜宏鑒對偉大征程的回憶以及彝海結盟等。統編本語文教材的《七律·長征》則與上述內容互為補充。如果將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同道德與法治教材相結合,就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二、基于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的德育實踐方法
(一)單篇衍生法
單篇衍生法需要以某一篇革命傳統文本為主線,將其貫穿整個德育活動過程。如《七律·長征》這首詩當中描繪了兩個故事: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飛奪瀘定橋。考慮到學生如果單純閱讀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很難從中獲得真實的感受,筆者便以這首詩為主線,進行了以“傳承長征精神,樹立復興志向”為主題的德育教育活動。在活動中,筆者講述了如《四渡赤水》《一塊銀元》《七根火柴》等長征故事,組織學生觀看了有關飛奪瀘定橋的電影,讓學生進行詩歌朗誦、欣賞長征組歌、繪制長征路線圖。
(二)單元牽連法
統編本語文教材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以單元為主線進行教材內容的選編和組合,單元主題鮮明,訓練重點突出。單元牽連法需要以革命傳統主題單元為主線,將同一單元的課文整合,進行德育實踐。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其人文主題引用的是艾青創作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這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本單元課文包括精讀課文《古詩三首》(《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這三首愛國古詩的組合)、《少年中國說(節選)》、《圓明園的毀滅》和略讀課文《小島》。筆者認為這一組課文是進行國史教育極好的素材。在教學時,筆者告訴學生:“鴉片戰爭的爆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讓中國人遭受割地賠款的屈辱,被迫簽訂了如中英《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之后,筆者讓學生制作手抄報,再觀看關于圓明園的紀錄片,談談觀后感。對于這段沾滿血淚的歷史,學生們義憤填膺,不忘國恥、愛我中華等信念也逐漸在他們的心田扎根。
(三)人物串聯法
人物串聯法需要將教材在不同年級、不同學段介紹同一人物的革命傳統文本進行組合,實施德育實踐活動。如統編本語文教材選編了多篇有關偉人毛澤東的文章,包括低年級教材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年級教材中的《卜算子·詠梅》,高年級教材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七律·長征》《菩薩蠻·大柏地》《為人民服務》。這些文章中有的描寫了毛澤東心系人民群眾的品質,有的描寫了毛澤東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有的則描寫了毛澤東得知愛子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后的心路歷程。鑒于此,在學生學完《為人民服務》之后,筆者用下面一段話將統編本語文教材中所有與毛澤東有關的文章串聯了起來:“毛澤東為人民服務體現在他領導革命時帶頭挖水井的事跡中,為人民服務也體現在他即使失去了自己的愛子也要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中,為人民服務還體現在他領導工農紅軍長征二萬五千里以保存革命火種的壯舉中……可見,為人民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還要體現在扎實的行動上。”之后,筆者讓學生收集毛澤東的故事。學生收集的故事中,有的是他小時候將自己的飯菜分給同學吃的故事,也有的是他在上學時經常鍛煉身體、磨煉自己的意志的故事,還有的則是他刻苦讀書的故事……在此基礎之上,筆者相機開展了講故事比賽,并推薦學生閱讀《毛澤東傳》。
(四)主題組合法
主題組合法需要將描寫同一主題的文章進行組合來實施德育教育。統編本語文教材非常重視對有關革命領袖或英雄的題材選擇。如《吃水不忘挖井人》介紹的是毛澤東,《朱德的扁擔》介紹的是朱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介紹的是周恩來,《十六年前的回憶》介紹的是李大釗,《清貧》介紹的是方志敏,《軍神》介紹的是劉伯承。筆者在一次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將這些題材進行整合,讓學生講一講偉人的故事。在活動前,筆者告訴學生:“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參會的代表有13人,其中有毛澤東、何叔衡和董必武,也有后來背叛革命的張國燾、周佛海。”然后,筆者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了解這13人所走的不同的人生道路,以此勉勵學生堅定自己的志向,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奮斗終生。
統編本語文教材中還有講述戰爭時期的故事的文本,如四年級下冊的《小英雄雨來(節選)》《黃繼光》,五年級上冊的《冀中的地道戰》,六年級上冊的《狼牙山五壯士》《燈光》。因此筆者開展了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收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資料,評選出最令自己感動的戰斗英雄和自己最難忘的戰斗場面,并寫出簡短的頒獎詞。通過這一德育實踐活動,學生感受到,為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很多人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一定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
(五)情境補白法
統編本語文教材中的革命傳統文本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這些情感中有對子女的依依不舍,有對家庭的無限眷戀,有對革命前途的信心,還有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和憧憬。但由于所處的時代不同,不少學生往往難以深層次地理解這些情感,難以走進文本、走進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因此,在實施閱讀教學時,創設情境,利用文本的留白,讓學生身臨其境,寫下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走進文本深處,往往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從而達到傳承紅色基因的目的。如在《十六年前的回憶》中,作者描寫了父親在法庭上兩次望向“我們”的細節—“父親瞅了瞅我們,沒有說一句話”“父親說完了這段話,又望了望我們”。鑒于此,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情境:“‘父親當時在法庭上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一名革命者,張作霖等軍閥是不會輕易放過自己的,這次是自己與家人的最后訣別。此時此刻,‘父親心里會有哪些話想對‘我們尤其是對‘我說呢?請同學們寫下來。”于是,有學生寫道:“星華,這是爸爸跟你們的最后一次見面了。你已經十六歲了,應該是很懂事的,以后你要擔負起幫助媽媽、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爸爸馬上就要永遠離開你們了,但爸爸無怨無悔。爸爸是一名共產黨員,為了革命事業,為了讓千千萬萬的勞苦百姓能夠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爸爸愿意獻出自己的生命。希望等你長大了,你也能夠走上這條革命的道路。”學生們通過補白,走進了李大釗的內心世界,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李大釗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無私無畏的革命情懷。
三、基于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開展德育實踐的思考
(一)德育實踐的德育化
基于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的德育實踐的關鍵詞、中心詞是德育實踐,目標是加強對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其相較于語言文字的訓練,更注重道德感化、道德感悟,更注重激發道德情感,踐行道德行為,所以應將德育實踐的德育化作為其需要滿足的要求。
(二)德育實踐的主題化
為了使德育實踐有針對性,提升德育實踐的效果,活動主題可以確定為“走近偉人,感受革命情懷”系列、“不忘國恥,復興中華”系列、“警鐘長鳴,強國有我”系列、“學英雄、學楷模、學榜樣”系列及“學長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等。設計一個鮮明的主題,能夠有效利用德育實踐活動材料,也能夠使學生在每一次活動中都受到深深的震撼。
(三)德育實踐的活動化
基于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的德育實踐,除了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語言的感悟,還應突出其活動性,如讓學生制作手抄報,撰寫讀后感,給感動人物寫頒獎詞,為身邊的英雄攝影,進行相關主題的辯論賽,等等,將這些活動作為革命傳統文本教學的有益補充,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德育實踐的形象化
對于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的創作背景、當時的情境、涉及的語言環境,有的學生難以理解[2]。因此,在進行德育實踐時,應注重使相關事件形象化、具體化,善于使用多媒體、影像資料、網絡,讓學生進行事件的形象感知,以利于學生理解。如《朱德的扁擔》需要學生理解當時條件的困難,借助圖像就更有利于表現朱德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精神。又如,《狼牙山五壯士》表現了壯士英勇獻身的精神,通過播放關于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就更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結語
總之,基于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的德育實踐,是在語文學科革命傳統文本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德育實踐活動,能夠讓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又能很好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價值觀的引領,推動德育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劉仁增.基于兒童立場的革命文化題材課文教學[J].福建教育,2020(18):28-31.
[2]滕春友.革命文化題材文本教學:打好中國底色,植入紅色基因[J].人民教育,2020(1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