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2023年上旬,中央電視臺熱播的《榜樣7》專題節目中,講述了湘鋼焊接顧問艾愛國從一個一線普通工人成長為一個大國工匠的故事。
做事情要做到極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
1970年,23歲的艾愛國由于表現突出,從湘潭鋼鐵管道工如愿成為一個焊接工人。
艾愛國堅持日學夜練,無懼手和臉被弧光灼傷,留下疤痕。1982年,憑借著努力和積累,他以8項全部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氣焊、電焊合格證,成為當時湘潭市唯一一個持有雙證的焊接工人。
艾愛國認為,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攻克一項又一項難題,就是對工匠精神最好的詮釋。1983年,原冶金工業部組織全國多家鋼鐵企業聯合研制新型貫流式高爐風口。艾愛國主動請纓,開焊那天,寒冬臘月,高爐作業近6小時,他的一身工作服擰出了汗水,但最終沒能焊接成功。艾愛國徹夜難眠,認真反思原因,終于在當年的3月攻關,他也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7年,首鋼進口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制氧機,卻在焊接中遇到了難題:如何讓2萬多道焊縫在-196℃深冷條件下不發生泄漏。艾愛國和同事大膽采用當時國際先進的交流氬弧焊雙人雙面同步焊技術,順利攻克難題,被首鋼人稱為“鋼鐵縫紉大師”。
1991年,艾愛國采取雙面焊法為湘鄉啤酒廠焊補好兩口進口銅鍋。據不完全統計,他已為該公司和外單位攻克各種焊接難題207個,改進焊接工藝34項,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 500多萬元,因而獲得“焊神”“焊王”“焊界一杰”等美譽。
艾愛國經歷了從知青到焊工,從工人到工匠,他心心在一藝,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制造的實力。他說:“當工人,就要當一個好工人。當一個好工人沒什么訣竅,我就是堅持得久一點,鉆研得深一點,愿意吃苦多一點。”
真正有所作為的人,從不會是銅臭滿身的人
1989年,湘潭鋼鐵廠從德國買了一個二手高爐,艾愛國作為焊工代表被一起派到德國波恩去拆除及裝運高爐。高爐有30多米高,必須人工爬上去拆除。“我去!”在同事面面相覷的時候,艾愛國挺身而出。他說:“我也怕,但我是勞模,是黨員,要起示范引領帶頭的作用,不能畏縮。”
艾愛國主持的湘鋼板材焊接實驗室被湖南省列為焊接工藝技術重點實驗室,被全國總工會命名為“全國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他從來不接私活,不收顧問費,而是無私地把技術傳授給徒工,無保留地把技術推廣運用到外單位去。作為我國焊接領域的領軍人,艾愛國在過去的54年中為湘鋼和兄弟公司培養了超過600個優秀焊工,還無償向200多個下崗工人和農村青年傳授焊接技術。
有一次,在一所大學的報告廳內談體會的艾愛國收到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這些年來支援過那么多工廠,按說拿一點回報也符合情理,而你卻不要,難道金錢對你就沒有一點誘惑嗎?請回答。”署名是“一群大學生”。艾愛國看后一笑,大聲說道:“同學們,人是需要錢的,因為要吃飯,要穿衣,但不能一味鉆進錢眼里。真正有所作為的人,有幾個是銅臭滿身的人呢?”話音剛落,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人生的拼搏沒有頂點,事業的追求沒有盡頭
“我這輩子就只做焊接這一件事。”艾愛國如是說。從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到亞洲最大深水油氣平臺——荔灣3-1氣鈿中心平臺,再到目前正在進行的國家重點工程——深中通道,艾愛國都參與其中并完成攻堅難題。從業50多年來,艾愛國憑借高超技能,為我國冶金、礦山、機械、電力等行業攻克技術難關400多個,改進工藝120多項,真正兌現了他的座右銘——人生的拼搏沒有頂點,事業的追求沒有盡頭!
如今,退休后的艾愛國被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返聘。70多歲的他每天準時打卡上班,幾十年不變地騎著那輛破舊的自行車,奮戰在生產科研第一線。
2021年7月,剛從北京受頒“七一勛章”回到湘潭不久,河北一家鋼管公司慕名而來,想請艾愛國焊接一根直徑300毫米、長18米的軸。領導和同事都怕年過七旬的他身體吃不消,但艾愛國知難而進,連續奮戰14個小時,焊花飛濺,汗水直流。最后,X光射線檢測合格率達100%。
勞動創造幸福,實干成就偉業。艾愛國“一生擇一事,一事成一生”,矢志做一把永不熄滅的“焊槍”,他“焊花”激揚,初心不改,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持續刷新“精工建造”新紀錄,不斷攀升中國制造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