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功晶
春日看花,夏時吃果,到了“秋風陣陣地吹,折扇形的黃葉落得滿地”的季節,便輪到觀看落葉了。不知不覺間,秋意已席卷大地,枝梢的銀杏葉漸漸褪去了蒼翠,邊緣微微泛黃,讓人聯想到國畫里一個專用名詞“藤黃”,這一抹撩人心弦的“驚艷黃”倒成了城市中當之無愧的主角,為秋日里的枯燥增添了一抹亮色。
我的家鄉有諸多賞杏佳地,比如道前街素有“秋風不掃落葉”的習俗,這是一個城市對待銀杏的態度,要的就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這種有沖擊力的視覺感。地面上鋪滿落葉,踩出“沙沙”聲,裊裊秋風兮,一片或數片金黃的銀杏葉從枝頭悠悠飄蕩下來,輕輕砸在腦門上,隨手撿起一片銀杏葉,夾在書本中,就是一枚極好的書簽。我捧上單反相機,走走停停,時不時地對著這些泛黃的葉子拍照。銀杏葉在空中打著慢旋兒,最后掉落在地上,它們生長于大地,裝飾著大地,又魂歸大地。
少時,我生活在一條不起眼的老巷子里,巷中有一座千年古剎,名叫“定慧寺”,寺廟不大,香火極旺。每至深秋,大雄寶殿前僅有的兩株銀杏樹,足以撐起整座寺院一個秋天的“顏值”。
家鄉郊外的太平禪寺門前,有一棵擁有八百年樹齡的老銀杏。抬首仰之,一樹黃澄澄的扇形葉片在風中抖動,一圈絢爛的弧里有著一層比一層更璀璨的光華。觀之頗為震撼,游客絡繹不絕。
若要問起最美銀杏打卡地在哪兒?不得不提“中國五大銀杏之鄉”之一的洞庭東山。一到深秋,古村落的深山塢里、橋頭街角、屋前院后……隨處可見百年乃至千年樹齡的老銀杏樹。深秋銀杏披金羽,不懼霜寒暖意濃。銀杏在風中肆意搖曳,將金黃的葉片灑落在墻頭、瓦屋、溪畔……宛若油畫,整個東山鎮美成了浪漫的童話世界。
“亭亭最是公孫樹,挺立乾坤億萬年。”在東山北望嶺下村村口,有一棵樹齡兩千多年的銀杏樹。這棵老銀杏樹掩映在粉墻黛瓦的民宅間,它奇崛蒼老,枝干勁挺,只剩下四分之一的樹身,腰圍卻達近四米,目測五人合抱仍顯困難。相傳,它曾歷經三次雷擊,樹干被劈去大半。如今,樹身上還能依稀瞧出被劈后燒焦的痕跡。樹干里面是中空的,布滿了青苔。當地村民視之為“神樹”,對它畢恭畢敬,特地在樹前用磚砌了一個用于燒香祈福的小堡。
銀杏葉可供觀賞,果可食用。逢白露時節,在東山鎮有一個習俗“打白果”。洞庭東山的特產“洞庭佛手”較之其他地方的白果,因果大、色白、肉糯,在宋朝時曾被列為宮廷貢品,乃至一度享譽東南亞。白果炒熟了去殼,可以當作零食,現炒的白果又糯又香,苦中帶甜。白果是一味極好的中藥材,《本草綱目》中記載“能入肺經,益肺氣,定喘嗽,縮小便”。銀杏被譽為長壽之樹,其果食之,可延年益壽。除了鮮食,將白果放入各色小炒中作為點綴,整盤菜都活色生香了起來。
我從北望村出來,去了紫金庵,山塢里的寺廟古樸不乏祥和,寧靜不失清幽。從大門通往里間,滿樹的銀杏葉倒掛,如一串串金色風鈴,沙沙作響,相機無法拍出其萬分之一的美。我坐在院內一棵年歲最長的古樹下,喝著茶、曬著太陽,耳畔似聽到鐘聲陣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