爍 寧 張嘉欣
當今,我們正處于一個網絡媒體時代。相較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借助互聯網的傳播渠道,及時整合復雜多元的信息,通過與受眾實時互動,以此來滿足受眾獲取多樣化信息的需求。自媒體的本質是創作者利用網絡新技術進行自主信息發布,并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最終實現信息共享的實時交互平臺。個人作為傳播主體創作的文章、視頻、圖片消解了傳統媒體的嚴肅性,既滿足了受眾對多樣化信息的獲取需求,又充滿娛樂性,貼近受眾的心境。因此,分析與研究此問題對我國網絡輿情治理、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以及引導網絡輿情有著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自媒體隊伍逐漸壯大,社交媒體管控困難,越來越多的個人或平臺注重“博眼球、刷流量”,以“新穎、獨特、超前”的信息內容獲取受眾的點擊、瀏覽、轉發和評論。自然而然,會有許多虛假新聞和謠言衍生出來。謠言混跡在信息中,公眾難辨真假。越是社會生活中的不確定信息,公眾的關注度就越高,事件越模糊,謠言越容易滋生。在社會生活中,謠言是人們在即興討論中產生的。辟不盡的謠言,求之不得的真相,對媒體和受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
傳統媒體時代,傳播形式較為單一,受眾只是信息接收者。而現如今,我們處于一個信息聚合平臺,受眾也是信息反饋者,反饋同樣是構成事實信息的一部分。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輿情的傳播渠道日漸多元,現代社交媒介讓受眾擁有了更多的選擇。社交媒介和輿論生態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傳播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微信朋友圈、QQ動態、微博中的好友點贊與評論互動,都容易產生分歧和站位,都可能成為輿情發生的主戰場。
信息傳播逐漸從“單向輸出”變成了“去中心化傳播”,甚至在主流媒體發布之前,個人創作者就會先行發布相關未經核實的信息來搬弄是非、渲染情緒。某些信息內容一旦引發關注,就會有許多網紅、社交平臺大V發表自己的觀點態度。而在這一過程中,面對海量的信息內容,公眾無法分辨核實,對某一事件的評論、看法、站位很容易跟著意見領袖走,意見領袖在網絡輿情中主導著話語權。而許多關鍵意見領袖發布的信息內容真偽難辨,容易引發次生輿情。
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1109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1]在“人人互聯”的時代,網絡傳播的突出特點是速度快、時效性強。當然,其弊端也不容忽視,負面情緒極易引發網友共情,形成錯誤的立場站位,進而造成輿情擴散,網絡輿情引發受眾共情就是利用受眾對某一現象的不滿以及對社會某一群體的刻板印象進行情緒渲染。當我們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電腦等通信工具轉發、評論時,信息將被放大并快速地傳播出去,形成多次輿論大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的人反應遲鈍,信息發布跟不上,真理還在穿鞋,謠言已經跑遍天下”,“有的時候網上討論得熱火朝天,各種誤讀已經傳播甚廣,但有關部門的回應千呼萬喚始出來,甚至千呼萬喚也不出來?!保?]隨著網絡輿情的大肆傳播,我們會對許多事情產生持續而微妙的偏見,并且這種印象短時間內難以扭轉。當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噪音,受眾很容易被信息誤導,不切實際、荒唐的評論很可能引起“全民沸騰”。所以,保持信息暢通,及時澄清事實,一方面可以減少網民的恐慌與無端猜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舒緩網民的不良情緒,有助于網絡空間穩定有序運行。
言論自由是一把“雙刃劍”,其好處是公眾利用彈幕、留言等方法及時表達自己看法,在平臺上集體評論,相互交換意見。但是,由于網絡治理規模大、難度高、任務重,其弊端就在于個人媒介素養缺失會導致網民對某一現象人肉搜索、謾罵。言論自由是有邊界的?!八拇ǖ玛柵t生自殺”“劉學州事件”、因為染粉色頭發被網暴抑郁死亡的24歲杭州女孩鄭靈華……令人痛心的網絡暴力事件時有發生,而究其根源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自媒體的開放性和隱匿性使網絡環境變得更加復雜。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一字一句可能擊垮一條鮮活的生命,當人人都是自身內容發布的把關人,更應該強化自身的主體責任,在享有自由的同時,要以不干涉他人為前提,盡到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理性思考、謹慎發聲,提升自身媒介素養,營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只有提高全民媒介素養,人人都能文明上網,網絡暴力事件才能停息,網絡平臺才能健康穩定地發展,網絡才能真正成為公眾表達情感、互換意見的信息平臺。
在“全民記者”時代,人人都能發布信息、傳播信息,我們正在成為自己的編輯、把關人和新聞聚合器。[3]當引起廣泛關注的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意見領袖們紛紛主導著話語權,在信息繭房作用下,網民頻頻收到同類信息,模棱兩可、魚龍混雜的信息導致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被消解。但其實,意見領袖們可能找到了“流量密碼”,他們往往會選擇發生概率較小,事實與接受者心理距離較近的關注點進行評論。實則,并不是某類事件突然增多了,而是媒體“探照燈”更為聚焦了,從而加劇了公眾對于風險的感知。自媒體創作者作為“意見領袖”引導著公眾情緒,更要注重仔細核實、謹慎發言、追根溯源、刨根問底,避免未經核實肆意發表評論性話語。
當宣泄負面情緒造成共情傳播被大肆利用時,縱使真相早已水落石出,網民也難以從憤怒的情緒中抽離出來,形成客觀公正的認知。如長期以來,關于城管的負面報道屢見不鮮,當我們在互聯網平臺上搜索“城管”“毆打”等關鍵詞,會彈出各地區城管與商販之間產生激烈矛盾的信息。首先,受眾對城管的刻板印象來源于城管在執法過程中運用的方式方法,如暴力執法問題;其次,驅逐商販、罰款等措施損害了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導致商販與城管之間的關系陷入僵局,諸多因素使城管頻頻被罵上熱搜。很多這樣的事件,真相早已公布,輿情早已反轉,但在網民記憶中刻板印象卻難以消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委和政府要擔當責任,網絡平臺、社會組織、廣大網民等要發揮積極作用,共同推進文明辦網、文明用網、文明上網,以時代新風塑造和凈化網絡空間,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4]網絡輿情具有精細化、開放性、速度快等傳播特點,想要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各監管部門應該強強聯合、共同治理。首先,平臺要嚴格把關,引導自媒體傳播者傳播積極、健康的內容;其次,主流媒體要注重樹立良好的宣傳榜樣,制作精品節目,在豐富受眾知識儲備的同時,提升受眾的審美鑒賞能力。網絡輿情會持續向受眾傳遞焦慮情緒,媒體要做的不是“惰性”地進行相似信息的推送,而應該更多地教人們如何去排解壓力,如何正確認識自己。一個文明網絡環境的維護是每一個網民的責任,網民同樣應該積極配合、提供思路、及時溝通。只有多方聯防聯控,共同為文明的網絡環境做出努力,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才會高效、有序進行。
媒體覆蓋了人們社會活動的全部方面,人們通過它來認識社會,新聞業將直接塑造大多數人對社會的認識。[5]而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創作者、傳播者,傳播內容的不可控趨勢愈加明顯。加強互聯網人才培養刻不容緩,在高校新聞傳播學、網絡與新媒體、計算機、軟件工程等專業開設相關課程,培養優質內容生產者和網絡技術監測管理人才。充分發掘網絡新技術,在基礎平臺大量支撐智能應用,通過關鍵詞語高效建模,不僅能夠實現對復雜多樣信息的靈活監測,從源頭方面阻斷其廣泛傳播,在輿論未發酵之前應當迅速公布經官方查驗的真實信息,而且可以實現網絡輿情的全方位監測,做到早發現早解決。網絡媒介素養提升工作應從高校抓起,讓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這一代青年人真正懂網、用網,有新思路,更有新作為。
媒介多樣化給網絡輿情治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只有不斷創新治理理念,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才是根本。我國不斷出臺和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著力規范網絡輿情亂象,并且內容覆蓋較為全面。例如《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對謠言治理、網絡暴力和維護網絡安全提出治理辦法,其中規定:“任何平臺或個人都不得利用網絡和相關信息技術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散布謠言以及侵犯他人隱私等違法行為,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等?!保?]法律是最基本的底線,只有不斷壓實底線基準,并結合當今時代網絡發展現狀,及時優化相關的治理體系,才能營造出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每一個社會成員才能共同受益。面對媒介融合的大趨勢,各媒體之間理應相互監督,積極分享治理方法與治理經驗。
“理性是目前中國輿論場上最缺乏的東西,有理性,常識就不會缺席,但理性是奢侈品。因此,中國輿論場上總是在爭斗、搶奪、站隊并解氣解悶不解決。”[7]白巖松一語道破我國輿論場目前的艱難處境。煽動不滿情緒對于社會與個體的傷害極為深刻,它絕不會帶來理性的思考。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生態,媒體與公眾的共同努力至關重要。媒體與公眾二者是一個“同心圓”,線上線下都圍繞著同一個圓點抓好輿論工作。民眾要理性思考,增強自身媒介素養,不被情緒裹挾、不被戾氣帶偏;政府應該積極證實、及時調查、盡早公布,實現信息的公開透明。政府如何對內容進行把關、合理處置謠言和假新聞,考驗的是政府對突發重大事件的處理應對能力;而記者作為“人民的眼睛”,最先到現場、得到真相,更應該加強自身的行業規范,在報道之前注重核實多方信源,采訪過程中務必平衡多方話語權,最大限度還原事件真相。只有不斷優化治理理念,政府、媒體與公眾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改善網絡環境,網絡輿情治理工作才能取得可觀的成效。
綜上所述,在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傳播千變萬化、日新月異。網絡文化傳播者要傳播積極健康的內容,在滿足受眾興趣和需要的同時,積極倡導維護安全、文明的網絡輿論平臺。后真相時代,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受眾普遍存在“情緒先行”的特點,媒體要注重報道的全面性并及時挖掘新聞真相,減少媒體在報道過程中存在的偏差,確保媒體的權威性。唯有政府加強指引與重視、互聯網傳播平臺注重審核與把關、自媒體創作者注重生產高質量內容、受眾發表言論前核實信息真實性,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讓一根根網線連起一條條民心,才能真正促使網絡空間變得更加清朗,才能真正守護網上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網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