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超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的改革設想。在新課標的指引下,教師需要深入分析大概念的具體內容,在教學中基于主題構建大概念,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問題情境是指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促使學生去質疑問難。在大概念教學中,通過問題情境的設計,能幫助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構建核心概念,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收益。因此,廣大教師應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關注問題情境設計的重要價值,基于學情及課程要求,優化教學內容,構建良好學習環境。
為實現理想化的教育目標,教師需要明確問題情境在高中歷史大概念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價值。為此,筆者進行深度分析,總結如下:第一,大概念是新課標中首次提出的一種全新教學理念,指向學科核心內容和核心人物,反映學科本質的同時能夠將關鍵思想與具體內容聯系在一起,以核心概念為牽引,實施主題教學,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形成完整的概念框架系統。通過問題情境的設計,能夠促進個體獨立思考、探索,使學生逐漸擺脫對教師的盲目依賴,在情境的引導下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學科大概念,最終達到發展自身核心素養的目的。第二,布魯納認為:“學習者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經歷對學習材料的親身體驗和發展過程,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隨著教育的不斷演變,問題情境在現代教育中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教學環境。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的方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潛能,以問題驅動學生思維發展。通過情境創設手段,能有效將教學與現實生活相連接,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化對大概念的理解,同時也能激發學習興趣,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減輕學習壓力,使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生成對高中歷史學習的興趣。第三,問題情境設計需要遵循相關性原則、概括性原則以及啟發性原則,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教學策略設計階段,教師不僅要掌握每一單元的重要概念,同時也要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才能更好地設計問題情境,保障學生得到全面發展。通過長期實踐,教師教學水平以及專業能力也將得到提升。
以上,基于問題情境開展高中歷史大概念教學,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及學生的發展。因此,廣大教師應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強化問題在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學習中的作用,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系統性地掌握學科內容。
考慮到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認知能力,問題情境創設路徑應保障多元化,這樣才能吸引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幫助其在學習、探究中實現良性發展。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參考,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材料的直接來源。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建立教材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巧妙借助教材內容構建問題情境。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細心閱讀教材的意識,同時也能提高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圍繞大概念進行規劃,再構建單元問題框架,幫助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實現高效學習。
以統編版高一必修上第一單元《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教學為例,本單元包含了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諸侯紛爭變法運動、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以及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這四大部分內容,按照清晰的時間順序闡述了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在備課期間,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研讀,明確本單元重要概念為“人類社會形態從低階向高階的發展”,意在幫助學生通過本單元知識學習樹立唯物史觀,感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作用,明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聯系。回到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本單元核心概念擬定核心問題: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是如何建立的?再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資料,圍繞核心問題情境自主設計子問題。例如,學生可以根據教材中關于對禪讓制、階級階層分化的描述提出問題:國家是如何統一的?從部落到國家都經過了哪些發展?在子問題設計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將子問題再進行拆分,分為細小問題,如:建立一個國家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社會形態與經濟、制度、文化之間有哪些聯系?通過單元問題框架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大概念與問題之間的聯系,在情境作用下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從而保障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使學生通過學習建立唯物史觀。
如上,利用教材資源構建問題情境,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提出問題,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活動參與意識,突破傳統機械化講授弊端,使學生在思考、探究中實現深度學習,更加系統性地掌握學科內容。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需要通過歷史學習樹立正確的時空觀念,能在特定的時間聯系和空間聯系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在構建問題情境時,教師不僅可以結合教材內的新知識向學生提出問題,還可以利用過往知識作為情境素材對學生進行提問,幫助學生在解答、思考的過程中摸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找準突破點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下對史實產生準確的理解。這樣,既能考查學生對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順利建立新舊知識的鏈接,發展核心素養。
以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一第三單元《法律與教化》教學為例,本單元教師帶領學生走進中國古代法律以及西方法律,引導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成就。在講解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內容時,為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唐朝的法律體系,教師可以借助學生過往所學知識創設問題情境,為大家補充材料:
“唐初賦斂之法曰租腐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選自袁樞《通鑒紀事本末》)
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實施這種制度對唐朝發展有哪些深遠影響?“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什么樣的傳統思想?借助于教師所提問題,學生嘗試結合已有經驗進行作答,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巧妙引入本章重點內容,帶領大家走近唐朝的法律體系,明晰基層教化的根本含義以及法律與儒學結合的歷史要素。
如上,利用舊知識引出新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順利掌握經濟、社會、文化三者的關系。與此同時,針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需要及時進行二次講授,防止學生出現知識堆積,影響大概念教學效果。
歷史學科具有獨特的社會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且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幫助學生了解歷史變遷,感受歷史魅力,在問題情境構建環節,教師可以圍繞大概念,依據生活事例進行設計。與學生生活相貼合的問題情境,能有效喚醒學生思維活力與生活經驗,幫助大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生活與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深化對核心概念的理解。
以統編版高二選擇性必修二第三單元《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教學為例,本單元以“商貿活動的行為以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為核心概念,期望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貿易金融的發展進程以及對現代社會人類生活的影響,樹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正確認識。在講解“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部分內容時,教師向大家分享我國1910年至1990年的經濟數據表,引導學生以直觀的表格感受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在問題情境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影片向學生分享自動取款機、信用卡、在網絡平臺中辦理轉賬匯款等相關內容,有效喚醒生活經驗,并提出問題:當今時代,人類創造了很多便利經濟活動的方式,如自動取款機、互聯網電子支付等。這些便捷的經濟方式會對生活產生哪些影響?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能有效調動大家的探索欲望,同時問題也與核心概念“金融貿易”具有密切聯系,在解決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與此同時,考慮到高中生生活經驗有限,在采用生活事例構建問題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保障情境內容在學生理解范圍內,防止出現情境與大概念相脫節的情況,影響活動效率。
如上,利用生活事例構建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思考,有效降低知識難度,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新課標中提出要培養學生史料證實素養,史料證實即學生能夠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對歷史事件做出合理解釋。根據新課標要求,在問題情境構建中,教師可以充分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引用歷史文獻內容設計問題,鍛煉學生閱讀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通過長期訓練,學生史料證實能力將得到有效發展,同時也能根據史料了解更多歷史事件,構建學科大概念,提高自身核心素養。
以統編版高一必修下第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教學為例,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需要了解西方人文主義的發展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的歷史淵源,并能正確地認識資本主義確立的歷史意義。基于本單元核心概念“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為幫助學生了解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在講解啟蒙運動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大家提供《反杜林論》及《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中關于描述啟蒙運動“理性”的相關內容,邀請學生根據史料分析:資料中從側面烘托“理性”,請結合啟蒙運動事實談一談,你認為“理性”是什么?你是如何認識“理性”的?根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以從啟蒙運動的核心出發,以“理性思想打破了教條的束縛”為核心概念,闡述自己對啟蒙運動階級性、局限性的理解,使學生在問題解答過程中,能逐漸形成批判性思維,正確看待歷史真相。與此同時,為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核心概念,明確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補充圖像史料(圖1)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了解英國議會下院在舉行會議時的場景,根據站位掌握執政黨、反對黨、內閣等相關內容。

圖1 英國議會
如上,根據歷史文獻資料構建問題情境,既能幫助學生了解更多與歷史事件相關的內容,同時也能幫助學生通過文獻資料閱讀提高自身史料證實能力,從歷史資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解決問題,有效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近年來關于歷史題材的影視劇資源逐漸增多,是學生學習歷史、了解歷史的重要途徑。考慮到在歷史學習中學生容易出現厭倦心理,因此,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問題情境創設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影視資源進行構建,向大家分享視頻,再現歷史場景。這樣富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關注,引發其對情境內容的思考,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理解本單元重要概念以及次位概念,對教學質量提升具有積極作用。
以統編版高一必修上第三單元《遼夏宋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教學為例,本單元重點內容為兩宋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以及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基于重點內容,教師將本單元大概念擬定為“統一的必然趨勢”。在教學階段,教師可以聯系影視資源《射雕英雄傳》,利用劇目中的內容創設問題情境。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劇中的人物形象與具體事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為什么蒙古國長大的漢人郭靖,不愿做大將軍、大元帥和金刀駙馬,而冒險出走南歸,并與黃蓉共同死守襄陽重鎮,協力擊退蒙古國的圍攻?你認為郭靖身上具有怎樣的品質?教師所提供的影像資料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部分接觸過《射雕英雄傳》的學生能根據影視劇內容向大家分享額外的知識。在良好的交流與討論氛圍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補充《射雕英雄傳》的主題思想以及創作背景,引導學生走進南宋時期歷史,通過對問題的挖掘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以及相關制度。與此同時,利用課后時間,幫助學生鞏固所學,教師還可以邀請學生自主瀏覽影視劇后續內容,由《射雕英雄傳》感受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國兩大強敵的斗爭,建立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如上,利用影視資源構建問題情境并滲透大概念,能幫助學生擺脫常規機械化學習的桎梏,通過真實情境把握歷史,提高教學質量。考慮到部分學生學習壓力較大,教師還可以定期帶領大家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為學生補充多元化的學習資源,以此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建立學科大概念已經成為廣大教師所關心的焦點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實現啟思、導學、激趣的目標,推動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開展,幫助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構建學科概念,完善知識體系,轉變學習方式,感受歷史的深厚魅力。相信在廣大教師的努力下,高中歷史教育教學將重新煥發生機,透過歷史事件,幫助學生學習歷史、了解歷史、掌握歷史,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