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柯文 圖/葛大芃
考古日記
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鼎是夏朝的,已經快4000 歲了!
大家好,我是網格紋青銅鼎——一言九鼎的“鼎”,大名鼎鼎的“鼎”。我和前面的其他國寶不一樣,我的脾氣大得很,有問題輕易別來問我,要知道,只有很厲害的人才能“問鼎”喲!
什么?你說我看起來普普通通,表面凹凸不平,一點兒也不圓潤,不是什么高貴的鼎?
先給你看看我的身份證:

姓名:網格紋青銅鼎
籍貫: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體形:身高20 厘米,體寬15.3 厘米,三足鼎立,足部細長,兩側各有一個提手,鼎身網格交叉的花紋清晰可見,英俊帥氣!
別看我個頭兒小,但我的來頭可不小。看我的籍貫就知道我出身不凡了,要知道二里頭遺址可是被很多人認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遺址呢,我是夏朝晚期出生的,是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青銅鼎,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華夏第一鼎”!
雖然我的外表略顯粗糙,但我的造型和花紋風格與中原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鼎幾乎一致,說明我們夏王朝受到了中原龍山文化的影響。和陶鼎不一樣的是,我的材質是當時十分罕見的貴重金屬——青銅。我看起來身材不算高大吧?但在當時要用那么多青銅鑄成我,可是一件相當費時費力費錢的事情。
人們鑄造我時使用的是復合范鑄技術,這項技術在當時是當之無愧的“高科技”,貴重的材料、高端的科技,沒點兒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誰負擔得起呢?統治者和貴族都喜歡用貴重金屬鑄造鼎,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他們造出的鼎越來越大,越來越精美,像后母戊鼎、大盂鼎、大克鼎,都是大名鼎鼎!不過它們都是我的晚輩啦!如果大家在博物館中看到它們,記得替我向它們問好喲!
指在泥制的外范中放入組合成鼎形狀的泥質內芯,再將熔化了的銅灌入外范與內芯之間的空隙中,待銅液冷卻后取出,器物就成型了。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距今3800 至3500年,地處洛陽盆地東部,面積大約為300 萬平方米,是一處規劃縝密、布局嚴整的王國都城遺址,這里有中心區,也有一般活動區,是迄今為止我們知道的東亞地區青銅時代最早的大型都城,也是夏商周王朝甚至整個古代中國核心政治制度、身份認同和文化思想的基石所在。
1988年,二里頭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