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 強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提出,作業是教師了解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教師需要關注作業設計的重要價值,關注數學的本質,設計豐富多樣的練習,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幫助學生在鞏固、復習、應用、拓展的過程中深化所學內容,逐漸提高自身學習能力,為后續數學學習奠定基礎。
每一個人都具有獨特的個性。筆者認為個性化作業即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思維能力基礎上所設計的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差異化作業。為更好地設計個性化作業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筆者對其使用價值進行深度剖析:
(1)在傳統教學中,學生需要完成教師統一設計的習題。題目相同、難度相等的作業形式,無法貼合學生個性需求[1]。采用個性化作業設計策略,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分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知識薄弱點,合理規劃,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作業輔導,使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挖掘自身潛能,查缺補漏,及時鞏固并掌握知識,達到理想的學習目標。(2)個性化作業充分遵循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學生可以通過實踐類、探索類、合作類等多種形式的作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提高作業完成效率,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3)教師通過有效的個性化作業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掌握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順利實現知識遷移與運用,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個性化作業可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同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因此,廣大教師需要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以“個性化”為核心,深入剖析學生的學習訴求,結合教學內容以及目標,合理設計,使每名學生都能通過作業有所收獲。
個性化作業設計對初中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保障設計的有效性,教師需要研究學生心理,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與分析問題,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下面,筆者對個性化作業的設計流程以及設計內容進行總結,以供一線教師借鑒參考。
個性化作業強調“個性”,理清、了解學生的個性是個性化作業設計的首要任務。在作業設計初期,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日常學習表現做出合理規劃,將班級內學生分為不同層次,使每一層次的學生能力相近,特征相仿,切實滿足其個性化發展及學習需求,為后續作業的設計奠定良好基礎[2]。
以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平面直角坐標系”一課作業設計為例,結合以往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近期學生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可在作業設計前合理分層,將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為后續作業設計提供參考:
A 層——此部分為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空間想象能力相對較弱且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容易出現馬虎現象的學生。
B 層——此部分學生對常規的學習內容興趣不高,且部分學生較為粗心、馬虎,易出現審題錯誤的情況,但具有較大的潛力。
C 層——此部分學生成績優異且在課前階段已經自主預習后一章節的簡單應用內容,但這部分學生容易出現忘乎所以、盲目自滿的現象。
針對以上三個層次的學生,在作業設計方面,教師也要安排不同內容。
A 層——基礎練習為主,意在幫助學生掌握有序數對、平面直角坐標系內涵等基礎知識。具體作業如下:(1)結合有序數對知識,制作班級內成員座位表,明確在表示(1,1),(3,4),(5,2)數對位置學生的姓名;(2)自主繪制平面直角坐標并標注象限位置,標注(4,5),(-2,3),(1,-4)的位置并說明其在哪一象限。
B 層——在鞏固基礎的同時提高題型難度,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發展自身學習能力。具體作業如下:(1)在坐標系中標出以下坐標點(-4,3),(-3,0),(-2,3),(-1,0),(-5,0),并利用線段將其連接,觀察圖形并計算其面積;(2)在下圖中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使點B 與點C 的坐標分別為(0,0),(4,0)。

圖1
C 層——以提升發展為主,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具體作業如下:(1)已知小麗家在學校以東1000 m,再向北1000 m 處;小強家在學校以西3000 m,再向南500 m 處;小明家在學校南1500 m 處,請利用坐標系畫出三位同學的家的位置。(2)探究對稱圖形平面直角坐標系對應點的規律。
以上,教師通過分層設計個性化作業的方式,可以保證不同能力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查漏補缺,及時掌握所學并得到鞏固提升,實現作業設計的預期目標。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傳統作業內容大多為書面作業,日復一日的練習極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厭倦的心理。為有效實現核心素養培養,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個性化作業的價值,基于重點知識內容,設計實踐類作業,引導學生走入生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幫助學生通過作業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發展實踐能力及操作能力[3]。
以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冊)“數據的集中程度”一課作業設計為例,為保障學生順利地實現知識的遷移與運用,了解用樣本估計總體的基本統計思想,教師設計不同主題的實踐類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2~3 組獨立完成:
(1)獨立調查附近服裝店、鞋店的銷售情況,制作銷售表格,分析表中碼數樣本數據,根據樣本數據找出眾數,估計該店的銷量,利用所學知識為店家提出合理的進貨建議。
(2)尋求體育教師的幫助,收集并整理運動會中某一次參加男子跳遠的20 名運動員的成績,以表格形成統計并計算出成績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結果保留小數點后兩位。
(3)在世界愛眼日到來之際,以調查的方式分別記錄班級內同學的視力情況并制作視力表,提出保護視力的合理化建議。
(4)利用網絡資源整理本地區某月中午12 時的氣溫數據,在制成表格后計算這月中午12 時的平均氣溫(結果取整數),再以4 為組距對數據進行分析,作出頻率分布圖。
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走訪調查、收集網絡資料等方式完成任務,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并樹立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數學思想。
如上,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實踐類作業并讓學生自主選擇的方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能使學生在實踐中順利地完成知識遷移與運用,深化對相關數學思想的理解。
合作是新時代人才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在個性化作業設計階段,教師可以在分層的基礎上指引學生合作,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交流中汲取經驗,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方式既能幫助學生及時鞏固所學,又能幫助學生形成團隊協作意識,切實提高作業完成效率。
以人教版數學九年級(上冊)“中心對稱”一課作業設計為例,在本章,學生已經了解到中心對稱的基本性質,并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基于分層原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同一層次的同伴相互合作,完成以下習題:
(1)與同伴利用計算機任意畫出一個圖形,并做出這個圖形繞某一點O 旋轉后得到的圖形,改變O 點或其中一個圖形的位置,觀察圖形中對應點與旋轉中心所連線段的關系以及對應點與旋轉中心連線所成的角的關系。
(2)與同伴整理并分析在所學過的圖形中有哪些為中心對稱圖形,舉出自然界以及生活中關于中心對稱圖形的實例。
(3)利用身邊物品結合本課所學知識制作關于中心對稱圖形的藝術作品,在班級中分享,交流設計心得。
上述任務需要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在嘗試設計制作的過程中,學生可通過小組合作汲取經驗,學習他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設計作品的過程中,拉近與同伴之間的距離,培養合作意識。
如上,在設計個性化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入合作學習,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練習實踐,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找尋問題解決的方法,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為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借助個性化作業設計,轉變彼此角色,邀請學生扮演作業的設計者,讓學生利用自身創造意識與創新能力,根據自身知識掌握情況合理規劃,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習自信心[4]。
以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實際問題與一元一次方程”一課的作業設計為例,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的表現作出評價,并鼓勵大家針對自己知識掌握的薄弱部分自主設計作業。在這一環節中,部分學生提出自己在數量關系知識掌握上存在一定問題,便以“生產”為主題設計題目:“某車間共有22 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產1200 個杯子或2000條背帶,1 個杯子需要配2 個背帶。為使每天生產的杯子與背帶剛好配套,應該安排生產杯子與杯套的工人各多少名?”在這道題目中,學生需要將配套物品之間的數量關系作為列方程的依據,根據背帶數量是杯子數量的2 倍列出方程。有的學生提出自己在讀題環節容易出現問題,為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便自主設計了應用問題,并在重要的線索下方標記記號:“某一服裝店以每件60 元的價格賣出兩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虧損25%,求賣兩件衣服是盈利還是虧損?”在解題過程中,學生需要假設商品的進價,根據進價與利潤的和等于售價的原則列出方程,求解問題。還有部分學生將生活與數學知識相聯系,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移動電話的計費方式(見表1)。

表1
根據列表數據,學生提出如何通過主叫時間選擇省錢的計費方式的問題。在自主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通過訓練有效提高自身學習水平,發展創新能力。
如上,在個性化作業設計階段,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角色轉換,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學習情況為自己設計作業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深化所學,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植個性化教育思想,在作業設計方面,突破常規桎梏,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以及學習需要,使作業內容貼合學生實際,幫助學生通過作業及時鞏固所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自身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