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滿順, 戴美松
(1.長興和平滿順家庭農場, 浙江 長興 313100; 2.浙江農藝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1;3.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園藝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21)
據統計, 2021 年浙江全省梨園面積有1.79 萬hm2、年產量35.08 萬t[1], 是我國早熟梨主產區之一。為滿足消費者對水果品質日益增強的要求,浙江省不斷加強生產規范化建設工作, 先后制定了涉及綠色生產、促成栽培、授粉、病蟲害防控、苗木等內容的地方標準共計13 項[2], 在優良品種選育與推廣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3-5]。在標準與規范的指引下, 雖然諸如果實套袋[6]、棚架栽培[7]、大棚促成栽培[8]等多種高效栽培技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但由于受到近年來極端天氣[9], 以及管理水平良莠不齊等的影響, 導致 “二次花”等嚴重威脅生產穩定性的問題頻發[10]。
科學栽培是實現梨安全、優質、高效生產的基礎。本文在總結多年生產實踐的基礎上, 研究提出了以 “品種優良化、土壤活性化、樹體獨立化、果實優質化、生產安全化” 為核心的早熟梨 “五化” 生態栽培技術模式, 以期為浙江省梨產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現實指導。
優良品種是實現優質豐產栽培的前提[4]。一個優良的早熟梨品種一般應具備以下條件: (1)內在品質優。主要表現為: 果肉松脆細膩、汁多味甜、化渣, 肉質潔白不易褐變。(2) 外觀品質上乘。果形端正, 大小適中, 果皮顏色一致、有光澤、不易形成果銹, 外觀美。其中綠皮品種可以翠為參照; 褐皮品種可以新為參照。(3) 具備一定耐貯運性。浙江省早熟梨生產主要面向鮮食市場, 成熟期主要集中在6—8 月, 一般銷售窗口期時長在3~5 個月, 因此, 對品種的貯運性要求不高, 只要能通過簡單包裝處理達到3~5個月的貯藏期即可[13]。(4) 易栽培。主要表現為: 樹勢中庸強健, 花芽易形成, 產量穩定, 抗逆及抗病蟲性強。
截至2018 年我國共發布了327 個梨新品種(含品系)[14], 但新品種并不代表一定是適合本地發展的優良品種。在發展時一定要結合所在產區的環境條件、所采用的栽培模式先進行小規模區試驗證以避免盲目引種帶來的損失。
浙江省有48.6%的耕地存在酸化現象, 近9 萬hm2土地存在中輕度污染, 土壤養分不均衡、有機質含量低等質量問題十分突出[15], 對省內12 個優勢產區代表性梨園的土壤調查也發現存在明顯酸化及養分不均衡等問題[16]。因此, 應從建園時開始重視對園地土壤的活化管理。開展梨園土壤活化改良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均衡土壤養分、增加有機質含量, 有利于引導梨樹的主根和側根最大限度地向土壤深處和周圍擴展, 進而達到增強樹勢、促進優質果生產的效果。梨園活化土壤的主要措施有:
大穴足肥定植是保障梨幼樹期良好生長的基礎。定植穴以寬、深分別為1.0、0.8 m 為宜, 分層填埋有機肥至距離地面齊平 (苗木定植在用表土做成高出地面20~30 cm 的定植墩上)。一般每穴應施入不少于80 kg 的有機肥。
針對pH 值小于5.5 的酸性土壤, 可采用施用石灰、酸性土壤改良劑、生物炭等進行調理[17-18],同時可增施草木灰等堿性肥。對pH 值大于7.5 的堿性土壤, 可施用硫酸亞鐵、椰糠等改良材料[19],并結合增施有機肥、梨園覆蓋等農藝措施。土壤pH 值調到6.5 左右的微酸性狀態為宜。
梨是深根性果樹, 不論是幼齡果園還是成年果園, 應自種植之后每年在秋冬季深翻, 以增加活土層厚度, 加速土壤熟化, 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和礦質元素的釋放, 進而改善根系生長環境, 提高其吸收養分和水分的能力。深翻的方式可視土壤狀況而定, 種植前已經深翻改土的梨園采取隔年輪換、逐年加深的方式: 逢單年在樹冠的一側靠近定植穴邊緣處向外深翻, 挖深0.5 m 左右、寬0.5 m 左右;逢雙年在樹冠的另兩側用同樣方法深翻。成年梨園也可以采用隔行或隔株深翻。每次最多翻動樹干周圍土地面積的1/3 左右, 切不可一次性全面深翻而造成傷根過多影響生長。深翻時要注意保護根系,盡量做到少傷根, 尤其是1.0 cm 以上的主側根。
深翻改良的時間一般在9 月下旬—10 月中旬為宜。一般小型旋耕機的耕深在10~20 cm, 只適合在4—5 月份開展的中耕除草作業, 深翻作業應采用耕深在40 cm 以上的大功率深耕粉碎松土機[20]。
目前生產上應用的肥料來源廣、種類多, 除了化學合成的各類肥料外, 常用的包括以作物秸稈、廄肥、餅粕類、蠶沙等制備的有機肥, 以及生物菌肥等, 它們各具自身的性質與特點 (表1)。

表1 常見有機肥原料的基本營養特性
科學合理的施用能充分發揮肥效, 并達到提供養分、改良土壤的目的, 否則有可能影響果樹生長, 甚至污染環境。梨園施肥應注意如下幾點:(1) 所用肥料包括有機肥、土壤配方肥料和根外追肥 (葉面施肥) 三方面[23], 其中有機肥和土壤配方肥料的施用量分別約占全年施用量的70%、20%, 主要作為基肥在秋冬季結合土壤深翻時施用, 部分配方肥料可在果實快速膨大期、采前和采后等生長季的關鍵時點施用; 根外追肥 (葉面施肥) 約占全年施用量的10%, 在生長季一般每隔20 d 左右噴一次, 也可與噴施農藥結合進行。(2) 在施用自制農家肥時必須注意秸稈和果園修剪下來的枝葉必須經粉碎、高溫堆肥后才能還田,以防止病蟲害發生與復衍繁衍, 施用禽畜類廄肥時也須經高溫堆肥以達到無害化[24]。(3) 在投入商品有機肥和化學肥料的同時, 還應實行果園生草(種植綠肥) 栽培, 以進一步改善土壤
生物多樣、培養害蟲天敵、改善梨園小氣候(降低夏季梨園土壤溫度、地面保濕等), 以達到提升果實品質、促進優質豐產的作用[25-26]。可采用全園生草與行間生草等模式, 選擇草種的一般標準是: 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長勢低矮、再生及繁殖能力強、盡量不與果樹爭水爭肥[27], 浙江省常用的草種有紫云英、百喜草、鼠茅草、紫花光葉苕子等。
浙江省在春夏季雨水較豐沛, 地下水位較高,因此, 果園須做好排水設施, 尤其低洼園地要開挖排水溝渠, 并形成暢通的排水系統, 以避免長期積水而發生澇害。果園排水常用兩種方法: (1) 明溝排水。即在地表順著種植行的方向每間隔一定距離挖一定深、寬的溝進行排水, 實際操作中, 為更好兼顧排水能力與農機通過性能, 通常每隔2 行(約8.0 m) 挖 一 條 較 深、較 寬 主 排 水 溝 (深0.5 m、寬0.5 m), 并在兩頭埋上通水管道 (約2.0 m) 并填平以便農機通過。在行間則開挖較淺的積水溝。(2) 暗管排水。是主動式匯集并排出地下水的方式, 一般由干管、支管、集水管和自動泵水系統組成, 不占用土地, 也不影響農機操作,但成本較高。
山地果園應建立完備的蓄水池或相關灌溉設施,適時灌溉, 確保遇高溫干旱時能及時補充水分。蓄水池的建設規模可參考如下估計值: 以每年噴藥5~6 次、追肥3 次、葉面噴肥3~4 次和關鍵季節灌水兩次測算, 每hm2果園共需水150 m3左右。
因立地土壤條件、小氣候環境、樹體營養積累水平等的差異, 果園內每株樹的生長狀況和樹體結構都有所不同。因此, 在實施土肥水管理和整形修剪的時候應結合果園初定的樹形要求及不同單株的具體情況, 做到統籌兼顧、長短結合, 因樹制宜對樹體生長和負載量進行個性化調控。一是在土肥水管理時要做到 “因樹施策”。在做到全園土壤活化的前提下, 對生長勢偏弱的梨樹, 少量多次補充氮肥和微量元素結合減少果實負載量等措施, 以加速地下地上部養分積累, 盡快恢復樹勢。對生長勢偏旺的梨樹, 則要控制氮肥的施用結合適度增加負載量等措施, 抑制其營養生長。二是在整形修剪時要做到 “因樹造型”。靈活運用抹芽、摘心、扭梢、拉枝、拿枝、疏剪、縮剪等修剪綜合技術, 設計適當的骨干枝條數量、枝條開展角度, 塑造出適宜的樹形, 以達到改善植株光合條件、增加有效葉面積、調整植株長勢的目的。切忌為了急于求成而統一采用相同的管理措施和修剪手法, 對樹形不理想的應待全樹枝葉豐滿后, 再根據確定的樹形逐年調整。
優質梨果實是梨樹地下部與地上部、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等相平衡的產物, 也是花果管理措施科學合理的產物。要實現果實優質化, 建議綜合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應盡早抹除主枝、副主枝背上的強勢芽、剪除強枝后剪口附近的芽。此外冬季鋸除大枝后的鋸口附近和短果枝剪后殘留枝段也易抽生長枝, 應盡早抹除, 如已長成新梢的也應視空間郁閉程度剪除過密枝, 越早越好, 以調節養分的分配, 使養分作用于有效的花和葉片上。進入6 月份, 枝條進入緩慢生長期并開始花芽分化, 同時也是果實迅速膨大期, 在此期進行拉枝既有利于誘導腋花芽分化和改善樹冠通風透光條件, 也有利于促進果實膨大。
此外, 在果實迅速膨大期時的日照、雨水、氮和鉀肥等的供應等因素將極大影響果實的大小及品質。日照充足、雨水和氮肥供應充分時則果實大、產量高, 尤其是臨近成熟期前一月內, 光照充足年份的果實糖度高, 若陰雨天偏多導致光照不足時,即使采取各種提高糖度的栽培措施, 也效果甚微。適度的鉀肥供應有利于提高糖度, 因此, 在成熟前一個月應停止使用氮肥, 而以補充鉀肥為主, 并保持水分和養分的穩定供應。
果實太多會加重樹體負載, 影響果實的大小及品質, 應及時疏果。在梨花謝后10~15 d 開始疏果, 謝花后50~60 d 內完成。確定留果量的一般原則是: 根據樹體大小、樹勢強弱、果形大小、估計產量等確定留果量, 如計劃產量30 000 kg·hm-2時, 梨果重250 g 以上則需留果8 000 個, 如按825 株·hm-2, 每株樹平均應留果150 個左右。強壯樹、健康枝條多留, 反之則少留。
疏果時每花序留1~2 果, 疏盡多余果實。大果型品種每20 cm 左右留1 果, 中果型15 cm 左右留1 果。疏果時首先疏除受精不良果、無葉果、萼片宿存果、畸形果和病蟲果。同一品種宜保留發育充實、果梗長而粗、果面有光澤的幼果。每個花序中宜保留第3 位或第4 位果, 因為第1 位和第2 位果雖然易形成大果, 但不穩定且果形不端正、肉質粗、貯藏性差。第5 位和6 位果遲熟, 果較小。
采收結束后一般至十一月中旬開始落葉。落葉遲早對第二年生產的影響很大, 如當年結果過多、管理不善, 或是病蟲害多、不良氣候等因素的影響, 易導致早期落葉, 若出現二次生長則嚴重影響當年樹體貯藏養分的積累, 不利于下年樹體生長。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對樹冠滴水線以內的土壤淺中耕, 樹冠滴水線以外的適當深翻, 使全園土壤疏松、透氣, 干旱及時灌溉。(2) 補充營養。在果實采收完后及時葉面噴施營養液, 每次每667 m2用0.3%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氫鉀噴施,10~15 d 一次, 連續2~3 次。(3) 防治病蟲害。病害主要有梨褐斑病、灰斑病、黑斑病等, 蟲害主要有蚜蟲、梨木虱、螨類等。以預防為主。(4) 適當修剪。如前期直立長梢不控制而形成徒長梢, 尤其是樹冠上部的徒長梢, 應疏剪, 不然就會影響中下部枝條的光照時間。
至11 月中旬當年生枝表皮漸呈褐色, 開始落葉是樹體生長正常、樹體充實的表現。如枝條仍保持綠色且未正常落葉, 則是樹體不充實的表現。
梨樹病蟲害種類復雜, 已知的有100 多種[28],其中在浙江省發生普遍、為害嚴重的有銹病、黑斑病、腐爛病、炭疽病等, 害蟲主要有梨二叉蚜、梨木虱、梨癭蚊、梨小食心蟲等。針對上述病蟲害,應秉持生態防控原則, 著力加強監測預警, 綜合應用多種防控手段, 科學合理使用化學藥劑。
主要有: (1) 優先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2) 建園時選用健康無病蟲的接穗及苗木, 并合理密植, 不與桃、李等果樹混種, 以避免同宿主的病蟲相互傳播; (3) 創造有利于梨樹生長而不利于病蟲害為害的生態環境條件, 即土壤活性化、樹體獨立化; (4) 清潔果園, 冬季徹底清除病蟲危害的枝、葉、果實, 刮除并收集樹體上的粗皮和受害病灶, 集中毀滅, 以降低病蟲繁殖基數。
梨園適度套作, 改善革蛉、瓢蟲、蜘蛛、刺蜂、捕食螨等天敵資源的繁殖和棲息場所, 以達到保護天敵。防治病蟲害的目的。此外, 還可選用微生物制劑 (Bt 制劑[29]、多氧霉素[30]等)、植物源制劑 (煙堿、苦參堿、魚藤酮、茴蒿素等[31]) 和昆蟲性誘劑等生防制劑。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有: 人工捕殺、頻振式黑光燈、糖醋誘殺液、樹干涂白、防蟲網黃板等, 可綜合應用。
嚴禁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農藥品種, 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農藥安全與合理使用準則限量使用農藥品種和推廣使用的農藥品種。在使用前, 應準確掌握防治對象的用藥時期、用藥量、安全間隔期、混配禁忌和正確的用藥方式。
除了建立健全梨園生產投入品的詳細記錄制度外, 還應在果品生產、加工、包裝、貯藏及銷售等各環節都建立起完備的質量安全檔案記錄, 以確保安全可追溯。
綜上所述, “品種優良化、土壤活性化、樹體獨立化、果實優質化、生產安全化” 涵蓋了優質梨果生產的各個環節, 五個方面彼此聯系, 密不可分。通過實施 “五化” 生態栽培技術模式, 可提高果農生產優質安全果品的水平, 繼而加強浙江省早熟梨產業的市場競爭力, 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