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暢,馮士彬,王希春
(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合肥 230036)
“對分課堂”這一概念是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提出的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模式[1]。該模式將課堂時間進行分割,50%時間教師對重點、難點及關鍵問題進行講解,另50%時間留給學生合理利用,以小組討論、自行講解、教師和學生彼此互動的方式進行學習的模式為主,分為教師講授階段(Presentation)、學生自行內化吸收階段(Assimilation)和小組或教師與學生之間進行討論(Discussion)階段,故“對分課堂”簡稱為PAD 課堂[2]。PAD 課堂的優勢在于能明顯提升和強化課堂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對其進行個性化吸收,并在此基礎上開展隔堂討論的形式,以促進知識內化吸收[3]。
通過獸醫內科學專業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基本掌握各種畜禽疾病防控的基礎理論、前沿技術和實踐技能,為進一步深造或從事獸醫生產管理及相關領域的工作打下理論基礎。獸醫內科學具有知識點多、內容分支多且相對較散等特點,如果僅憑傳統的“理論+實踐”模式或照本宣科式的講授法教學,易產生教師累、學生睡等負面作用。獸醫內科學為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在試驗及工作中都會涉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待加強,生生之間的相互討論更少,如果長期處于這樣一種教學模式,必然達不到課堂教學目標。這就要求老師在課程教學中不斷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對分課堂模式已經在部分本科教學課程中開展,但結果參差不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分課堂上教師講授重點、難點和前沿知識,但并不窮盡內容,留給學生進一步主動探索的空間,能引發學生進行主動性學習,改善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4]。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首次應用于獸醫內科學教學中,目的是提高獸醫內科學的教學質量,并對現有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
開展對分課堂的班級是安徽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2019 級1~4 班級,在1 班和2 班開展對分課堂(共計68 名學生),3 班和4 班為傳統獸醫內科學教學模式[4](共計68 名學生)。
根據獸醫內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了解動物內科學常見疾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癥狀、診斷和防治,掌握認癥、診斷和防治動物內科常見病的方法,并使學生熟練掌握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操作技能。對試驗班級的教學大綱和課程時間安排進行修改,主要修改方案如下。
1)通過收集大量文獻資料,對獸醫內科學的課程內容進行優化調整,把握重點和難點,不僅可以保證教師教學層面上的層次性和靈活性;而且也可以保證學生在學習與掌握知識技能層面上的積極性和主體性。
2)對分課堂通過教師的引導和留白,引發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及綜合分析能力,此外通過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互動,增進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
3)改變課程考核模式,增加案例分享的效果評價,把學習分散到整個學期,體現了過程性評價,逐步改進、完善教學效果考量的具體項目、要求和方法,提升考評的準確性。
4)根據對分課堂主要精講原則開展課程,精講內容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獸醫內科學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營養代謝病作為重點章節。另外在每章中挑選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講解。獸醫內科學為應用型很強的學科,通過病例分析方式開展課程講解。
5)根據對分課堂主要留白原則開展課程,留白時間用于學生分組討論,討論內容主要根據老師提出的案例進行研討分析,并根據老師對知識點的講解,給出診斷和治療方案及思路。討論后邀請每組同學對病例進行講解。另外,在教師授課結束后,以師生互動形式對課堂上學生們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教師要以親身經歷,出診時所見所聞對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進行講解,吸引學生興趣。
對教學效果的考評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1)通過課上不同章節內容給學生進行病例分析,題目作為課上隨堂考核測驗成績(占總成績的20%)。
2)兩組班級均進行閉卷理論考試,同樣試題,考核對分課堂教學效果(占總成績的70%)。
3)學生到課次數作為考核標準之一(占總成績的10%)。
4)通過匿名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學生對課程的喜愛程度,匿名調查問卷包括學生對獸醫內科學所授所有課程內容、重點內容接受程度,學生對現有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情況;學生對老師所講授病例的興趣程度,是否能吸引學生興趣。
利用SPSS Static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采用平均數±標準差的方式進行表示,進行方差分析和獨立樣本T檢驗;對2 組班級閉卷理論考試成績結果進行比較來評估課堂改進效果,表1 列出了4 個班級的理論考試成績分析結果。通過理論考試成績發現,開展對分課程的班級90 分以上人數成績顯著增多,平均成績顯著提高,不及格率顯著減少。由此可見,對分課堂在獸醫內科學的教學改革中提升學生理論考試的效果初見成效,可繼續在后續的課堂上采用該模式。

表1 閉卷理論考試成績
在2019 級班級學生中進行匿名調查,問卷回收后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調查問卷結果分為A(滿意)、B(良好)、C(一般)、D(較差),調查結果見表2。教研組了解到學生對獸醫內科學所有課程內容、重點內容接受程度和學生對現有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情況,開展對分課堂的班級滿意程度高于普通班級。學生對老師所講授病例的興趣程度、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滿意度也有所提高。論證了對分課堂教學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中的作用,達到了教學計劃中的預期效果。

表2 匿名調查問卷結果
通過隨堂測試的形式校驗了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班級案例分析隨堂測試成績見表3。根據學生隨堂測試結果,發現開展對分課程班級隨堂案例分析成績顯著高于普通班級(P=0.26),印證了對分課堂在提升學生學習成績和理解疾病發病機制及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中起重要作用。

表3 隨堂測試成績
獸醫內科學的課程任務是使學生了解動物內科學的研究對象、基本內容、重點和難點,使學生了解動物內科學常見病、重要疾病的專業理論知識,并使學生熟練掌握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5]。獸醫內科學課程講授時,注重精講和留白。在內容的篩選上,做到創新性、高階性、挑戰性。如在講授不同器官疾病時,多涉及實際工作和接診中遇到的病例進行分析,并結合科研熱點,體現創新性和高階性,尤其是教學難點中的科研熱點,能體現教師對研究前沿的掌握程度,需要教師和學生多花精力才能掌握。
對分課堂教學可明顯提高學生的成績及教學效果。學生在對分課堂討論的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對分課堂模式中注重師生合作,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對分課堂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在精講環節教師會對課程知識框架做精細的介紹,對其中的重難點進行再加工,期間,一些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困惑,進而發現問題,然后在該問題的引導下積極分析,尋求解決方法。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去思考,愿意去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進而全面提高能力。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所起的角色也只是引導作用,該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主動參與、主動學習,進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6]。獸醫內科學課程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綜合性,這就要求教師在符合教學大綱的同時,還要明確教學目的、任務、體系等,尤其是重難點的把握[7]。在精講環節教師不會更多地講解其中的知識,只是點撥或設疑,為下兩個環節留出空間;在內化吸收的過程中也是學生自主能力提高的過程,內化吸收是學生對教師預留的作業、講解的課程等進行吸收,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對分課堂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弄懂學生就必須自己去做,去鉆研[8]。相對于傳統模式,該模式注重學生的自我思維。在內化吸收和交流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教師所講述的內容,有效地對問題進行多方面的思考,發散思維,活躍思維,對高校專業課程的深入學習很有必要。
討論環節更多是展現學生之間合作、交流的情況,學生對某一問題進行討論能提高自己的溝通交流能力。在討論中學生和教師是平等的、自由的,學生之間的討論過程要用合適的、精準的言語表達自己的疑問、觀點,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均站在平等的地位,更容易使學生無壓力傾訴自己的想法、觀點,進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溝通交流能力。
在傳統獸醫內科學教學模式基礎上開展新型教學模式,實現了對分課堂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充分融合,既能有效利用線上資源隨時隨地自主學習疾病理論知識,不斷完善知識,充分理解課堂所授知識體系,又能使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完成小組協作學習,進一步促進知識的內化和遷移,有效提升自主學習疾病相關知識的能力和應用能力,最終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學習與知識獲取為主的教學模式的轉型。新型教學模式的實施,顯著提升了學習成績,同步提升了學生綜合素質,獲得教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值得其他農業院校在獸醫內科學教學中進一步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