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凡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綠色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至關重要,在人類社會早期,落后的生產方式使得人類只能受自然界的制約,依賴于現有的物質資料維持生存;農業時代之后,人類開始認識和利用自然,進行耕種、漁獵等生產活動;隨后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興起使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資本主義追逐利潤最大化的弊端使人們開始過度使用資源、肆意排放污染,使得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持續惡化的生態環境讓人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了反思和研究,尋求既滿足當前發展需要而又不削弱后代繼續發展的戰略。
人類作為自然界長期演化發展的產物。其發展也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其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所必需的物質生產資料。沒有自然,人類也就無所謂發展。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被動的、無能為力的,而是能動的、積極的。人可以通過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與自然界之間進行物質交換,以滿足自己的生產和生活需要。但人的能動作用不是隨意的,始終要在符合自然客觀規律的前提下進行。
其二,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人與自然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馬克思指出,人是主體,具有創造力,不是純粹的自然存在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不是被動地依附于自然。但是人與自然界并不是征服與被征服、掠奪與被掠奪的關系,而應該是一種和諧統一的生命整體。人對自然界的從屬性和依賴性與主體性和主導性是辯證統一的。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把自然界、人類和社會歷史統一于實踐之中,在實踐的基礎上整體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突破了以往把人同自然界對立起來的自然觀念。馬克思認為,應當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人與自然的物質交換。人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把自己的本質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改變了一些自然事物原本的形態和面貌,在自然界打上人類的印記,使之成為人化的自然。通過實踐,人與自然也就形成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統一體。
從實踐的角度,馬克思解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實踐中形成。通過實踐,物質世界劃分為了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同時,正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自然界以新的形式延續自己的存在和發展,所以實踐又是把二者統一的現實基礎。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通過勞動實踐,人類社會不僅是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生成了自己的發展規律。所以,只有以實踐為中介,才能合理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以達到平衡。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中,要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同時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探索新的模式。
“人與自然和解”是恩格斯最早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提出的。“我們這個世紀面臨的大變革即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2]”即人類在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以維系自己生存發展的同時,必須尊重客觀的自然規律,以減少人類的實踐活動給自然生態系統帶來的消極影響。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就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馬克思主義的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共產主義,不僅是物質資源極大豐富、每個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同時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也將達到高度和諧。人類將以更合乎自然發展規律的方式來改造和利用自然。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將達到動態的平衡與和諧。恩格斯指出,“只有在這樣的社會狀態下,人們才第一次能夠談到那種同已被認識的自然規律和諧一致的生活”[3]。
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精華,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要堅持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優美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這揭示了自然、社會和經濟發展普遍規律,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時代化和中國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7.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