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祥
關鍵詞:民航安全文化;高職院校;文化育人;民航安全;教學方法
隨著我國民航事業的快速發展,民航安全已成為關系國家安全和民眾生命安全的重要議題。在這一背景下,民航院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專業化的民航人才的重任,其中,文化育人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民航安全文化是民航系統中的一種價值觀、信仰和行為規范,它對民航事業的穩定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民航院校應以培育安全文化為核心,深入挖掘民航安全文化的內涵和特點,將其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為我國民航事業的穩定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民航安全文化是指在民航運行中形成的,以安全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它包括了航空公司和其員工對安全的理解和認識、安全價值觀、安全態度和安全行為的體現等方面的內容。民航安全文化的本質是將安全觀念融入公司文化之中,使其成為每個員工的日常行為和思維方式的一部分。民航安全文化不僅是安全管理的基礎,也是安全生產的重要保障[1]。
民航安全文化與院校文化育人緊密相連,院校文化育人是培養具有民航安全文化素質的人才的基礎[2]。因此,加強院校文化育人對于提升民航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首先,院校文化應重視安全思想的培養,讓學生養成安全第一的意識。例如,在課程設置中增加航空安全相關課程后,學生的安全意識明顯提高[3]。然后,院校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訓,使其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專業技能和行為習慣。此外,院校還應加強與民航企業的合作,及時了解行業動態,調整教育教學內容,以適應民航行業的發展需求。如航空學院可以與企業合作,在實習實踐中培育學生適應行業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的能力[4]。最后,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為民航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通過強化院校文化育人,培養具備民航安全文化素質的人才,有助于促進民航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中國民航院校的教育體系中,安全意識教育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這可能導致未來從業人員在面對航空安全問題時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以下數據分析揭示了這一現象的現狀。根據中國民航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民航院校在安全意識教育方面存在以下不足[5]:
1.課程設置不完善:報告顯示,全國28所民航院校中,僅有54%的院校將航空安全相關課程納入必修課程體系。此外,在實際課程設置中,安全意識教育內容分散于多門課程之中,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2.教學時長不足:在全國民航院校中,航空安全相關課程的平均教學時長占總課時的6%,相較于國際航空院校的10%標準,明顯偏低。這意味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接受到的安全意識教育時間有限。
3.實踐教學不足:報告顯示,全國范圍內的航空院校中,僅有48%的院校為學生提供了與航空安全相關的實踐教學環節,如實習、模擬訓練等。這可能導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影響航空安全。
在中國民航院校文化育人工作中,實踐教學與行業需求脫節的現象較為嚴重。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將所學知識與技能直接應用于實際操作,這導致了他們在工作中的適應能力下降,對民航安全產生潛在影響。根據中國民航大學與中國民航局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近五年內,有30%的航空專業畢業生表示在實際工作中,他們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很難與工作任務相匹配[6]。這種脫節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踐教學資源不足: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18-2022年間,中國民航院校在實踐教學方面的投入僅占總投入的10%,遠低于發達國家航空院校的平均水平(25%)。投入不足導致了實踐教學資源的緊缺,例如模擬飛行訓練設備、實驗室設備等,這限制了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操作能力培養。
2.實踐教學時間不足:在全國范圍內的航空院校中,實踐教學時間占總教學時間的比例僅為30%,相較于國際航空院校的50%標準,明顯偏低。缺乏充足的實踐教學時間,使得學生在校期間難以充分鍛煉實際操作能力。
3.實踐教學內容與行業需求不匹配:根據調查,全國航空院校中,有40%的實踐教學項目與當前民航行業的發展需求不符。這意味著許多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可能面臨所學知識與技能與實際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4.師資隊伍與實際需求脫節:在全國28所民航院校中,具有實際航空工作經驗的教師占比僅為30%,這意味著絕大部分教師可能缺乏實際工作中的航空安全經驗。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從教師身上學到實際工作中所需的航空安全知識和操作技能。
在中國民航院校的教育工作中,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的現象較為明顯。這主要體現在學科結構單一、年齡結構失衡、教育背景和實踐經驗不足等方面。這些問題可能導致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教學能力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根據中國民航大學與中國民航局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全國范圍內的航空院校教師隊伍結構存在以下不合理現象[7]:
1.學科結構單一:在全國28所民航院校中,有68%的教師主要從事航空工程、航空電子和航空管理等專業。而其他與民航相關的學科,如飛行技術、航空法律和航空心理等方面的教師占比較低,分別為11%、8%和5%。這種學科結構的單一性可能導致學生在相關領域的知識培訓上存在盲區。
2.年齡結構失衡:在全國航空院校中,中青年教師(35歲以下)占比僅為22%,而中老年教師(50歲以上)占比高達56%。這種年齡結構的失衡可能導致教師隊伍整體的活力不足,影響教學創新和學術研究的能力。
3.教育背景和實踐經驗不足:在全國民航院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為38%,相較于發達國家航空院校的60%標準,明顯偏低。此外,具有實際航空工作經驗的教師占比僅為30%,這意味著絕大部分教師可能缺乏實際工作中的航空安全經驗。
中國民航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普遍面臨投入不足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育質量的提高。研究顯示,中國民航院校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投入不足與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8]:
1.經費投入不足:研究顯示,中國民航院校在2021年的平均教育經費投入為每生4.6萬元,相較于發達國家航空院校的平均水平8.2萬元,僅為其56%。這種投入不足可能導致教學設施、實驗室及科研項目等方面的資源匱乏,進而影響教育質量。
2.資源分配不均:在全國28所民航院校中,位于一線城市的院校享有更多的資源和政策支持,如北京、上海、廣州等。而相較之下,中西部及邊遠地區的民航院校資源嚴重不足。報告顯示,一線城市民航院校的人均教育經費投入是中西部地區的2.1倍,這可能導致地域間教育質量的差距加大。
建立健全安全教育體系是民航院校培養學生安全意識的基石。為了健全安全教育體系,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將安全教育納入課程體系,設置專門的航空安全課程,如飛行安全、空管安全等,確保學生系統地學習航空安全知識。例如,空中乘務專業中增加客艙安全與應急處置和民航安全管理等課程,讓學生從多角度深入了解航空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加強航空安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航空安全知識。例如,開展安全文化活動,如舉辦安全知識講座、安全演練等,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學校可以邀請民航管理部門的專家,為學生介紹民航飛行安全的標準和規范,以及航空事故案例分析,使學生更加重視航空安全。
第三,學校還可以組織應急演練,使學生在模擬的緊急情況下,學會如何正確應對和處理各種安全問題。例如,可以定期邀請國內外著名航空公司的飛行員、安全管理人員等,與學生分享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加強實踐教學與行業對接在民航院校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實際情況,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具體舉例加以說明。
第一,增加實踐教學資源投入,完善實踐教學設施,提高實踐教學質量。例如,某民航院校可以升級飛行模擬器等教學設備,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操作環境。
第二,與民航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等機會,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例如,某民航院校可以與國內外知名航空公司、機場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習實訓資源。
第三,學校可以與企業共同制定實習計劃和要求,確保實習內容與課堂教學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再者,邀請業內專家參與實踐教學,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提高學生實際操作水平。例如,某民航院校可以邀請具有豐富行業經驗的專業人士,作為客座教授或指導教師,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中的指導和建議。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第四,定期邀請行業代表與學生交流,了解行業動態,提高學生對行業需求的敏感度。例如,學校可以定期舉辦行業論壇、座談會等活動,邀請民航管理部門、航空公司等行業代表,與學生分享行業發展趨勢、技術創新、管理經驗等,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行業需求,為未來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為優化中國民航院校教師隊伍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具備全面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的航空人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拓寬學科結構,學校可加大對航空法律和航空心理等領域教師的招聘力度,鼓勵跨學科合作,實現學科結構多元化。這將有助于提供全面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在各領域的競爭力。
2.關注年齡結構平衡,提升教師教育背景和實踐經驗,學校可優化招聘標準,重視具有博士學位和實際航空工作經驗的教師,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為在職教師提供進修和實踐機會,推動與民航企業合作,讓教師親身參與實際工作,增強實踐經驗。
3.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學校可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教育培訓,提升教育教學水平。鼓勵教師參與學術研討會和論壇,拓寬專業知識和視野。開展教師互訪和交流項目,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教學質量。
解決投入與資源分配問題對于提高中國民航院校的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為解決經費投入不足的問題,政府和民航局可以加大對航空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教育經費,用于改善教學設施、實驗室及科研項目等方面的資源。此外,民航院校還可以積極尋求與企業合作,以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推動院校發展,吸引企業投資。這將有助于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航空人才。
在解決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上,政府和民航局可采取措施平衡各地資源。例如,設立專項資金支持中西部及邊遠地區的民航院校發展,提高這些地區教育經費投入。同時,鼓勵各地民航院校之間開展合作與交流,共享資源和優勢。這樣的措施將有助于縮小地域間教育質量的差距。同時,提高教師隊伍素質也是關鍵。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教師參加培訓、進修和實踐,進一步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通過優化招聘標準,吸引具有豐富教育背景和實踐經驗的教師加入民航院校,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中國民航院校面臨教師隊伍結構、投入不足與資源分配不均的挑戰。各方需共同努力,優化教師隊伍,改善資源分配,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具備全面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的航空人才。政府、民航局、院校和企業應攜手推動中國民航院校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為民航事業繁榮貢獻力量。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民航院校將在全球航空教育領域取得更優異的成績,為國家和人民創造更多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文龍,伍偉,李秀易.民航飛行安全文化建設探析[J].勞動保護,2022(8):3.
[2]李建平,李金城,李珂劼.“三全育人”視域下職業院校安全教育文化體系研究[J].大學:研究與管理,2021(6):4.
[3]王熙.王熙:教育中的文化安全問題[J].2021(2013-27):94-94.
[4]李文龍,伍偉,李秀易.民航飛行安全文化建設初探[J].民航政工,2021,000(006):P.30-31.
[5]王丹丹.基于調查分析談中國民航安全文化建設[J].民航政工,2022(6):2.
[6]謝朝輝.機務維修系統安全文化建設的完善[J].中國民用航空,2021.
[7]陳功.中國特色民航空防安全治理的實踐與經驗[J].區域治理,2021,000(001):185-186.
[8]高玉,唐睿,劉一春.緊扣安全管理體系促進新時代民航安全文化建設[J].民航政工,2022(6):2.
基金:中國民航行業文化研究中心開放式基金課題“民航安全文化視角下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研究”(MHWH2022/44)成果。
(作者單位:信陽航空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