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紅



貴州劍河漢語方言隸屬西南官話,其內部呈現出黔東南方言榕錦片與鎮臺片的某些交融現象,具體反映在縣境各鄉鎮的語音面貌具有一定的差異:聲母方面表現為n、l的分合情況不同,x與f相混的情況不完全一致,古止攝開口三等日母字的聲母有差異;韻母方面表現為u介音脫落情況不同,有無an與on和uan與uon的對立,有無撮口呼,古遇攝模韻端組、精組字今音有差別。而這些語音差異反映了歷史上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因素對劍河的影響。
劍河地處貴州黔東南中部,東鄰錦屏、天柱縣,南鄰榕江、黎平縣,西鄰施秉、臺江、雷山縣,北鄰三穗、鎮遠縣,共與九縣接壤。按照《貴州省志·漢語方言志》中貴州全省各地的漢語歸屬劃分,貴州漢語方言可以分為三個方言區:川黔方言區、黔東南方言區、黔南方言區,其中黔東南方言區又下分榕錦片與鎮臺片,劍河漢語方言(以下行文皆簡稱劍河方言)屬于黔東南方言區中的鎮臺片。
一、劍河方言的聲韻調系統
劍河縣轄5鎮7鄉,縣人民政府原駐柳川鎮,2005年遷移至革東鎮。劍河縣原老城政府駐地柳川鎮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曾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語音最具劍河方言語音的代表性,本文就以原老城駐地柳川鎮作為記音對象,記錄劍河方言語音聲韻調概況。
(一)劍河方言有20個聲母(包括零聲母在內)
p粑八比布? ? ph 批皮跑炮? ? m 媽麻馬罵? ?f花滑虎富? ? ?v彎完碗萬
t多達打大 th 他脫土兔 l拉辣老鬧
k溝各狗夠 kh 棵扛口課 ?歐巖啞愛 x風紅哄鳳
? 雞急擠記 ?h 欺奇起氣 ? 西熄洗細
?張雜走坐 ?h 差擦楚處 s 三說鎖算 z日惹認讓
?衣一椅意
(二)劍河方言有34個韻母(以下按韻母的“四呼”類別豎行排列)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知直紙字 i 衣一椅意 u烏屋五霧 y 居菊舉鋸
a媽麻馬罵 ia家夾假嫁 ua瓜刮寡掛 y?靴月
o歌割果過 io腳確藥學 u?國或 yan(y?n)宣全選勸
?(?)車色舍射 i?些斜寫謝 uai乖塊快 yn軍群永運
ai歪來買賣 iau挑橋小掉 uei虧葵鬼貴
ei推梅美妹 i?u丟劉九舊 uan官團短斷
au貓毛老冒 ian(i?n)煙鹽撿見 u?n春滾捆困
?u 偷頭狗夠 in 陰贏影應 ua?光狂廣逛
an三男傘汗 ia?秧楊癢樣
?n 根盆本笨 io?兇窮勇用
a?幫忙躺唱
o?風紅懂動
(三)劍河方言有4個聲調
劍河方言(以柳川鎮為代表)其聲調與鎮臺片代表——鎮遠方言的聲調在調型調值調類上是一樣的,有四個聲調:陰平(33),陽平(21),上聲(42),去聲(35)。[1]
二、劍河方言語音的內部差異
劍河方言的內部相對說來比較統一,但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即與九縣接壤,處在榕錦片和鎮臺片相互交融的地帶,所以全縣境內方言在語音上表現為兩片不同的特點,同時也呈現出兩片語音特征某些交融的現象。早在1997年涂光祿先生的《劍河漢語方言語音及各鄉鎮之間的差別》(《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就有相關的論述,本文所述劍河方言語音的內部差異也是在涂先生的研究基礎上來談的。此外,增補了縣城搬遷后新增鄉鎮革東鎮的語音情況描寫。
(一)各鄉鎮方言的聲母差異
劍河各鄉鎮方言聲母上的差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n、l的分合
柳川、岑松、革東等地,聲母n、l不分,混讀為一個音/l/。南明、南加、磻溪、太擁、觀么等地,聲母n、l對立,是兩個不同的音位/n/、/l/。例如:
柳川、岑松、革東:
男—蘭lan21 腦—老lau42 農—龍lo?21 泥—犁li21? ? ? ? ?留—牛li?u21
南明、南加、磻溪、太擁、觀么:
男nan21—蘭lan21 腦nau42—老lau42 農no?21—龍lo?21
泥ni21—犁li21 留li?u21—牛ni?u21
2.x、f相混的情況不完全一致
柳川、岑松、革東、觀么等地x、f相混的情況相同。南明、南加、磻溪、太擁等地x、f相混的情況與柳川、岑松、革東、觀么等地不完全一致,屬古山攝合口一等的曉、匣母的字,聲母讀x,不讀f。例如:
南明、南加、磻溪、太擁:歡xuon33? ? ? 緩xuon42
喚xuon35? ? ? ?換xuon35
造成x、f相混的情況不完全一致的原因主要是各鄉鎮毗鄰的縣不同,受其他縣方言的影響會有差異。其中柳川、岑松、革東、觀么等地x、f相混的情況與鎮遠、岑鞏、三穗一帶的屬同一類型,而南明、南加、磻溪、太擁等地與黎平、錦屏、榕江一帶同屬一個類型。
3.古止攝開口三等日母字的聲母差異
柳川、岑松、革東、觀么等地古止攝開口三等日母字今讀零聲母(各地音色有異),南明、南加、磻溪等地老派語音中,這類字的聲母是[z]。例如:
柳川:耳?42兒?42二?35
南明:耳z?42 ? 兒z?42 二z?35
此外,磻溪等地侗族人說漢語,通常沒有舌尖前塞擦音聲母?、?h,一般讀為s,這與天柱、錦屏一帶的侗族人說漢語情況基本相同,所講漢語帶有侗族語音特征,這就是所謂的“夾侗話”(或“夾侗腔”)的重要表現。
(二)各鄉鎮方言的韻母差異
縣境各鄉鎮方言韻母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u介音脫落上的差異
u介音脫落是劍河方言韻母系統的一個主要特點,u介音脫落情況發生在今舌尖前音?、?h、s及舌尖中音t、th、l聲母的音節中,舌根音k、kh、x聲母的合口呼音節與普通話和一般西南官話相同,u介音不脫落,如瓜kua33、光kua?33、滾ku?n42、怪kuai35,垮khua42、捆khu?n42、筷khuai35、礦khua?35以及南明的歡xuon33、換xuon35。但各鄉鎮的u介音脫落情況又有所差別,特以中古端組、精組、知組、章組、莊組部分字的今音加以比較說明,見表1。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各鄉鎮都有u介音脫落情況,只是程度不同。其中南明、磻溪、太擁、南加等地的u介音脫落情況較為突出,知組、章組和精組聲母(舌尖前音?、?h、s)聲母除uei韻外不與u介音相拼,端組聲母(舌尖中音t、th、l)也不與u介音相拼。其他鄉鎮的情況除舌尖中音t、th、l都不與u介音相拼外,舌尖前音與u介音的拼合狀況則略顯不一致。
2.有無an與on、uan與uon的對立
柳川、岑松、革東、觀么等地,無on、uon韻母,“班般”同音、“辦半”同音,韻母都是an,“關官”同音,韻母都是uan,“歡”u介音脫落,讀為fan33。
南明、南加、磻溪、太擁等地,韻母有an與on、uan與uon的對立,例如:
班pan33—般pon33? ? ? ? ? 辦pan35—半pon35
攀phan33—潘phon33
晚uan42—碗uon42? ? ? ? ? 關kuan33—官kuon33
滿(崽)man33—滿(意)mon33
歡xuon33(聲母未出現x、f相混現象,韻母為uon而非an)
黔東南方言中,無an與on、uan與uon之分的是鎮遠、三穗、岑鞏、臺江等地的特點;有這類韻母之別的是錦屏一帶的特點,與黎平、黔南都勻、三都、獨山等地方言以及湘方言有相似之處。[2]
3.有無撮口呼
經調查比較,縣境各鄉鎮中,只有太擁一帶韻母完全無撮口呼,其他鄉鎮均有撮口呼,見表2。
普通話的撮口呼字韻在太擁一帶讀為相應的齊齒呼韻母,但零聲母撮口呼字在太擁讀為v聲母。南加一帶僅保留零聲母撮口呼,其他條件下的普通話撮口呼字讀為相應的齊齒呼。南明、磻溪有撮口呼,但在一些人群中不太穩定,某些字齊、撮混讀。柳川、岑松、革東、觀么的撮口呼相對較為穩定,但也偶有齊、撮混讀情況。
4.古遇攝模韻端組、精組字今音的差別
古古遇攝模韻端組、精組字的韻母,各鄉鎮一般都讀為?u,而有的鄉鎮讀為u,與普通話讀音相同,見表3。
近年來,由于受外來語音如普通話或一般的西南官話的影響,逐漸形成新老語音的差異,在柳川等地,不少這類字母的韻母除了在老輩人中保留原來?u的讀法外,在部分中年人和年輕一代的口中都讀為u。
至于聲調方面,劍河各鄉鎮方言的聲調系統基本一致,無調型及調類方面的差別。
三、劍河方言分區及其內部語音差異成因分析
通過各鄉鎮語音的比較,我們發現劍河方言的內部存在著一定的語音差異,這一差異表現為黔東南方言區下的“鎮臺片”與“榕錦片”在該縣的影響與交融。其中柳川、岑松、革東、觀么等地屬于以鎮遠縣為代表的“鎮臺片”,而南明、磻溪、南加、太擁等地屬于以錦屏、榕江為代表的“榕錦片”,于是縣境內,以清水江為軸,從中間切分,基本上形成清水江上游或靠近上游地區的“鎮臺片”和清水江下游或靠近下游地區的“榕錦片”。
我們作這樣的分區劃分,并非斷言劍河方言語音完全清晰地表現為鎮臺片和榕錦片的特點,實際上,客觀說來,應該是兩個方言片在劍河這一特殊的地域里發生了碰撞與融合,從而反映出兩片語音上的某些差異。這些差異突出地表現在:柳川、岑松、革東、觀么等地聲母無n、l之分,韻母無an與on、uan與uon的對立;而南明、磻溪、南加、太擁等地聲母有n、l的對立(但隨著上述兩個方言片之間日益頻繁的交流,受以柳川語音為代表的城鎮語音的影響,已有較明顯的合流現象),韻母有an與on、uan與uon的對立,如歡xuon33、換xuon35,不像“鎮臺片”讀為歡fan33、換fan35,且x、f不分。
劍河縣境方言語音內部差異的形成,可以說與其歷史的建制沿革關系密切。歷史上的柳川、岑松、革東、觀么與明、清時期的鎮遠府存在著長期的隸屬關系,而南明則長期隸屬于新化府、黎平府。由此可推想,劍河方言語音的內部差異,正是長期以來歷史上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劍河一帶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結果。同時這一差異的形成也與縣境的民族分布有關,歸屬鎮臺片的地區多為苗族聚居地,而靠近榕錦片的地區多為侗族聚居地,受不同民族語言的影響或受影響程度的不同,縣境的漢語方言語音上也產生內部差異。如侗族聚居區的南明、磻溪方言語音中an與on、uan與uon的對立和u介音的嚴重脫落,就明顯地表現出受侗語的影響。不過總的說來,劍河方言在語音上更突出地表現為“鎮臺片”的語音面貌,只是局部地區受“榕錦片”的語音影響,從而呈現出一種語音的過渡融合狀態。
基金項目:2017年凱里學院院級規劃課題“劍河方言內部差異研究”(課題編號:S1714);2018年凱里學院校級“一流課程”建設項目“漢語方言學”(項目編號:KCYL1809)
作者簡介:謝建紅(1978—),女,貴州劍河人,文學碩士,凱里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現代漢語教學、漢語方言。謝建芳(1980—),女,貴州劍河人,凱里一中英語教師,研究方向為語言教學、英漢翻譯。
注釋:
〔1〕觀點借鑒自: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漢語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2〕觀點借鑒自:涂光祿.劍河漢語方言語音及各鄉鎮之間的差別[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199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