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把紅色基因傳承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加快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刻認識和把握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文章對紅色資源傳承的現狀進行剖析,提出“以校為本”為大、中、小學實施“融合”的時代要求,分析紅色基因傳承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各學段思政課教學實際,提出創新本土紅色資源教育教學模式、加強本土紅色資源“三進”力度、提高本土紅色資源吸引力,保障本土紅色資源高效對接等措施,使紅色文化在高校和中、小學的思政課程教學中得到充分的利用與銜接。
關鍵詞:大中小學思政課體化;紅色資源;思政課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035-04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要充分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1]。紅色資源是中華優秀文化要素,以其獨特性,記載著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史、奮斗史、抗爭史。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使用中,既要充分利用各種不同的課程資源,又要充分利用各地的紅色資源,使其人文作用最大化[2]。紅色資源具有深刻的人文功用,具有獨特的教育意義,是各年級各類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生動教材。在目前的思想政治課程中,可以發現紅色資源利用還不夠有效,存在沒有發揮出應有教育作用等問題。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各環節教育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關鍵環節。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3月18日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這是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整體構建與持續發力的需要。當前在一體化整合的大環境下,準確掌握思政類課程未來的發展方向,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特色,是推進思政課內涵式發展的積極舉措。
一、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紅色基因運用的必然性
(一)課程標準的內在要求
參照國內各學段思想政治教育大綱可以看到,除了高校沒有一個完整的課程標準之外,其他各年級都側重于各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各種不同的課程資源,使人文教育作用最大化。比如,“道德與法治”的初中課程大綱(人教版)就突出了“因勢利導”“以人為本”的思想,要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對有價值的課程進行適當的利用和開發,如“紅色紀念館”“革命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按照中學階段的教學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學校的作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版)》著重指出,在保護、尊重和繼承的基礎上,對高校思想政治課程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為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和實踐創造良好的環境。紅色資源是中國革命過程中長期形成的特有的一種精神風貌和物質、文化的載體。新課標中紅色教材的應用,滿足了新課改對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在整合的大環境下,利用各種形式的紅色教育資源,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教材內容的必要補充
通過比較目前我國中小學思政課的統編教科書,會發現其與當前我國高校思政課的目標接續、內容完善等方面的問題。而我國高校思政課的教材還未全面涵蓋全學段思政教育教學的總體目標,由于教材內容重復、銜接不暢,使其無法充分地實施思政課的教學,所以制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整合。比如,“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思想政治”的教學則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另外,初中以上不同學段的教材對“愛國主義”的認識理論表述都比較明顯,這導致了教材的內容重疊,未能清楚地體現教材“螺旋式”發展的特點。而在學生低齡學段卻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拓展知識加以解釋,導致了部分內容被割裂出來,阻礙了思政教育的有效實施。在整合的大環境下,把紅色資源分為不同層次,有些是低年級的擴展素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本,有些則可作為高中階段的基礎素材,喚醒學生以前積累的知識。要將紅色資源的內容充分融入教材,為實現課程的教學目的提供支撐,最大限度地解決教材不強、重復、不完整的問題,能更好地實現各個階段教材內容之間的銜接。
(三)學生發展的必然路徑
青春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階段,要仔細引導和培育學生。紅色資源是集優良因素為核心的一種具有高度教育性的課程資源,它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內涵,與國家培養“以人為本”的總體目標相一致,在提高民族認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思政課教學中的國家意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選擇在抗戰期間,革命前輩為國家存亡、民族大義而浴血奮斗的紅色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廣大人民艱苦奮斗的歷史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思想引導。立足學生的認知發展和思考能力,結合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材料,把思政教學與紅色教育結合起來,有利于引導大學生積極地履行自己的責任,積極、自覺地投身于熱愛祖國和熱愛黨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二、紅色基因在融入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頂層設計有待完善
一是教學大綱的設置。由于缺少系統的計劃與規劃,大中小學思政課在教學中相關的教學內容是比較孤立和不連貫的,有些學校甚至沒有相關內容的教學目標。二是關于統編教科書的構建。至今還沒有較完善的、有較大影響的相關內容的教科書體系。三是缺乏完善的協作體系,致使廣大中小學老師難以充分掌握相關思政課程的內容銜接,缺乏針對性、協同性、統籌性。
(二)紅色文化認同度有待提升
從實踐來看,當前有不少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對本地的紅色資源關注不夠。特別是由于缺乏對紅色文化課程的關注,忽視了對當地紅色文化的挖掘,導致很多學生對地區史、家鄉史、紅色文化史了解不足。在家人層面,不少父母雖然出生在革命區域,但對故鄉的紅色歷史、文化并不熟悉,對紅色文化遺產的繼承也很不重視,很難有父母能親自帶子女去革命遺址參觀,給孩子講紅色革命故事,樹立學習榜樣,這也是對優秀紅色資源的浪費。
(三)缺乏一體化建設溝通協作機制
我國各學段學校之間缺乏有效的思政課協作機制,導致了不同階段的教育之間存在著相對的獨立性。而且目前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缺少整合的交流平臺,導致了我國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工作出現了一些缺陷,師生間、學校間不能進行及時、高效的溝通以及各方面的聯系。另外,高校思政教育教學中存在著不愿與其他學段主動進行協作的問題,一些高校雖然開展了協作工作,但形式比較簡單,協作的內涵比較薄弱。比如,有的高校曾經主動去對接轄區內的中小學,希望能夠將思政課一體化付諸實踐,此外,由于教材體系、評價機制、教師交流渠道等很多方面存在掣肘,思政教育一體化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難題,如果沒有當地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是很難順利進行下去的。但是由于各高校的行政隸屬關系與中小學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這也導致了在實踐中,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運行不暢,最終的實際教學改革效果往往不盡人意[5]。
三、紅色基因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策略
(一)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實地考察革命遺跡
要想把紅色故事講好,弘揚紅色精神,必須對當地紅色文化的資源進行有效整理。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人們可以從網上獲得大量的紅色文化資料,但是大多數資料都是介紹性的,難以充分發揮其作用。各學段的思政課教師要積極開展“紅色文化遺產實地考察”活動,以獲得紅色文化遺產詳細資料為主要內容。目前,相關思政教育的研究尚處于理論研究階段,要想讓其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豐厚的文化內涵,就必須重回紅色遺跡進行實地考察。思政課教師通過重走紅色遺跡,獲取第一手資料,讓思想政治課程更有說服力、更有吸引力。通過與科技類公司合作,積極建設網上紅色課程資源,也更有利于讓這一優質思政教育資源煥發新時代青春活力。
(二)編撰地方紅色文化教材,融入不同階段思政課教學
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培養目標,編寫相應的地方紅色文化教材。以小學生為主要目標的插畫讀本,例如《劉胡蘭故事讀本》《中共一大代表人物畫冊》《抗日戰爭主要英雄故事繪本》等,內容簡單,趣味盎然,旨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以中學生為對象,要強化其對紅色歷史的闡釋和紅色文化的理解,比如“中共早期黨組織是在什么環境下建立起來的?”“五四運動產生的革命影響”等。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紅色文化教科書不僅要傳授基礎的知識,更要突出學術性,以豐富、翔實的材料,培養學生對“四史”的認識和理解,增強大學生責任擔當和使命感。當前,山東有關高校與當地中小學合作開發的紅色教育讀本、革命事跡校本教材等,都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范本[6]。針對某個當地紅色歷史人物或者突出事跡,在不同學段以不同形式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對紅色基因進行有效傳承,這是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思政課一體化模式改革探索。
(三)豐富學生社會實踐內容,推動紅色教育形式多樣化
思政課教育非常重視社會實踐效果,紅色基因的有效融入更是如此。學校應該結合各年齡段學生的特征開展相關活動,例如:組織低學齡段的學生畫革命人物肖像畫、比賽講紅色革命故事、班級合唱革命歌曲;組織中學生群體到當地的各類革命紀念館,在父母陪同下采訪當地的老紅軍、老八路,聽聽老人的革命經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組織大學生積極深入革命老區一線體會紅色革命精神,通過深入的社會實踐調查,針對專門主題完成相應的調查,總結提煉紅色基因和紅色革命精神的內涵。在活動形式上,通過現場或“云實踐”等形式開展對“紅色名人”的采訪和學習。在實際方法中,可以采取經驗交流、調研報告、演講、視頻展示等方式。教師還可以建立“紅色云課堂”,讓學生優秀的作品在云端進行集中展示,讓學生的學習成果超越地理范圍,形成一種共享的紅色教育資源。
舉例來說,當前有的高校作為革命英雄人物的母校,開展對校友的各類紀念活動,組織學生去革命校友的家鄉參觀,深入基層宣傳革命事跡,在學校中設立相應的獎學金和優秀班級激勵機制等,這些都能最大限度地讓本校學生更好地傳承紅色基因。因此,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不同階段的學生有不同的體會,對他們進行入腦入心的革命思想政治教育,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紅色革命精神[7]。
(四)建設紅色網絡陣地,盤活紅色文化資源
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其在形式上的表達和傳播超出了地域和時間限制,表現出多元化。先進的科技手段使得紅色資源“活”了,利用虛擬現實技術、5G實時感受等技術手段,當地的紅色資源變成了國家的一種公共教育資源,提高了各學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比如:有的高校建設的“紅色歷史” VR體驗館,以此為平臺開展思政課程教育,讓學生可以在校園內體驗“紅軍長征”“渡江戰役”等歷史。有的高校充分利用學校的紅色資源,建設VR校史館和紅色校友人物黨史館,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愛校教育,提高學生對母校的認同感,另一方面,也充分調動了在校學生對思政課和“四史”課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VR+思政課”既賦予了紅色文化生命力,又賦予了它更多的體驗與親切感。
網絡傳播速度快,互動效果好,符合新時代大學生心理素質與人格發展的需要。各級各類學校應主動開展資源分享,將紅色資源與網上傳播相結合,充分發揮紅色教育的作用,使紅色思政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滿足現代化素質教育改革的根本需要,全面提高德育教育質量[8]。
利用網絡盤活紅色文化資源有很多方式。例如一是借助網絡平臺傳播“紅色基因”。可以開通專門的微博和微信,利用網上的公共課對該賬號進行廣泛的推廣,在顯著位置張貼二維碼和學習標語。對黨史、紅色故事、五四文化傳承等內容進行宣傳,并對紅色人物、紅色遺址、紅色基因等相關內容進行定時推送并開設專題欄目。二是打通與學生溝通的通道。利用好微信、QQ、抖音、快手等當下最方便的溝通平臺,以班級為單元,通過話劇、朗誦、合唱等方式,傳遞新時代新青年對紅色文化的全新詮釋。三是維護好網絡空間陣地,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督。要構建網上安全防范體系,對不良思維進行正確識別,使廣大在校生在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中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
四、結語
紅色基因是優質的思政課資源,是對各學段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的良好渠道。當前,已經有地方政府把保護當地紅色資源列入地方性法規。從思政課的功能和具體任務來說,只有把傳承紅色基因有效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才能實現價值觀和知識性的全方位轉換,只有把價值觀引導融入知識傳授之中,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各學段學生才能自覺把本土紅色精神轉化為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目前,已經有不少擁有紅色資源的地方政府,正大力推進屬地大中小學在紅色基因傳承方面的有效資源整合,推進大中小學在傳承紅色基因方面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并取得了良好的立德樹人效果。希望通過以上論述,能為整合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紅色資源提供一定的參考。同時,希望能夠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實效性,引導學生領悟思政課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真正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
參考文獻:
[1] 王舵. 西安紅色資源助力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5):40-42.
[2] 周軍海. 基于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合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以浙江螞蟻島精神為例[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7):70-72.
[3] 姬保衛,范潔慧. 地方紅色文化融入中小學課程思政的路徑——以淮安市為例[J]. 亞太教育,2021(10):14-16.
[4] 羅順元,魯帥. 桂林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探究——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J].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8(6):161-165.
[5] 李昕. 統籌推進大中小學一體化 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J]. 中國高等教育,2019(07):10-12.
[6] 趙麗. 寧夏紅色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現狀研究[J]. 成才,2022(03):33-34.
[7] 楊利紅.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背景下本土紅色資源運用探析——以河南鶴壁市為例[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06):36-37.
[8] 呂明. 思政課教學中的區域文化資源:意義、使用原則及建設路徑——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為背景[J]. 皖西學院學報,2020,36(06):38-42+105.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