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煥
摘? 要: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特有的革命文化,現如今已經超越傳統的文化定義范疇,逐漸成了黨、國家和人民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重要動力。文章基于當今國際社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校大學生尚未對此有深刻認識的現狀,從紅色文化與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概念、內涵以及表現形式出發,通過文獻研究法、調查法以及觀察法分析了紅色文化和家國情懷的關聯以及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的價值,得出了可以從理論教育、感染教育法和榜樣示范法、豐富紅色校園文化、開展實踐活動四個維度將紅色文化與家國情懷培養相融合的結論,希望能夠幫助高校做好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提高大學生思想水平,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建設者、繼承者。
關鍵詞:紅色文化;學生培養;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169-04
文化是人在活動過程中創作出來的,往往會隨著時間、事件的發展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在我國革命期間,我國傳統文化便與馬克思主義深度融合,并隨著革命建設過程不斷深化、發展、最終形成了能夠體現我國革命思想、革命精神以及革命事跡的“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我國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家國情懷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內涵組成,自古以來,我國便將“家”與“國”視為一體[1]。家國情懷概念其核心也是圍繞著人民與國家的統一性、整體性而展開,因此紅色文化與家國情懷有著大量的共同點,也有著相同的目標,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便有著重要的價值。其實從本質上看,紅色文化以及家國情懷都屬于一種意識形態的集合體。近來,高校教學中更注重課程思政建設,注重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進而促進大學生為實現黨和國家的偉大理想而拼搏奮斗、成為黨和國家的建設者。因此,紅色文化教育和家國情懷培育能夠有效結合,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政治素養。
一、紅色文化與大學生家國情懷綜述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紅色文化的內涵從字面上看不難理解,“紅色”有雙重含義,一層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紅色”的寓意,另一層則是我國社會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紅色”的寓意,因此可以說“紅色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結合,是一種高度融合的文化概念,因此不應單純地將“紅色文化”認定為革命時期形成的文化,或革命事件背后表現出的文化。
紅色文化的表現形式可從兩個角度來分析,首先是物質角度,紅色文化一般借助各類文化資源展現文化內容,包括各類革命遺址、革命紀念館、旅游地點等,以及能夠承載歷史故事的物件和影視文學作品,也就是借物品和藝術形式來展現文化;其次是精神角度,紅色文化由于本身的高度融合性,在經濟、社會、生活、政治、軍事等多個方面,都能發現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總結而言,紅色文化具有豐富、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不僅能夠單獨作為一項文化進行傳播,同時也能夠放在國家各個領域的指導思想中進行傳播。
(二)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大學生家國情懷的概念可以從兩個維度來闡述。首先,家國情懷是一種意識形態,表現為個體對國家主體以及自身客體的捆綁性意識,認為國與家緊密相連、國之命運即家之命運。家國情懷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內涵組成,自古以來我國便將“家”與“國”視為一體。其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內容便是培養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政治認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并將理想信念通過實踐進行貫徹落實。
大學生家國情懷的表現形式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方面,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發展,家國情懷已逐漸與其他傳統文化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可以說家國情懷推動諸多傳統文化形成、發展,同時也吸收諸多傳統文化形成更為完備的意識形態。家國情懷則與社會主義融合形成了“重視家風”“勤政親民”“實干興國”等先進思想。另一方面,大學的思政教育并不限于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理論課程,還涉及學生專業課程、“雙創”課程、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課程以及各類社會實踐課程。總而言之,大學作為學生邁向社會前的“最后一站”,承擔著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水平、保障人才正確認知和較高覺悟的重要工作。
二、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的關聯
(一)紅色文化和家國情懷的相通性
紅色文化包含了在戰爭歲月當中經過融合和發展而得出的先進傳統文化,一方面由于時代的背景、紅色文化體現出個人在危難時期拯救國家、拯救人民的崇高理想和偉大信念,另一方面紅色文化的形成基礎就是家國情懷,諸多紅色文化都是從家國情懷發展而來;家國情懷則是集中體現“家”與“國”聯系的意識形態,例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家國情懷的核心主旨之一,而這個主旨在現如今依然適用且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創新發展。由此可見,家國情懷已經與紅色文化逐漸融合,許多紅色文化載體、資源都表現出了強烈的家國情懷,其實從本質上看,紅色文化和家國情懷都屬于一種意識形態的集合,二者也有著一定的關聯,因此紅色文化與家國情懷有著強烈的相通性。
(二)紅色文化與家國情懷具有共同目標
不論是紅色文化與家國情懷本身,還是紅色文化教育以及家國情懷培育,其核心目的都有著極高的相通性。因此,可以從該視角對二者的目標進行深入剖析。紅色文化的培養目標是通過紅色事跡、紅色精神等資源提升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提高學生思想政治品德、增強國家與學生的凝聚性;而家國情懷培育的目的也是為了提高大學生對黨和國家的認同,進而促進大學生與國家緊密結合、為實現黨和國家的偉大理想而拼搏奮斗、成為黨和國家的建設者。因此我們可以發現紅色文化培育與家國情懷培養具備共同的目標,因此,紅色文化教育和家國情懷培育能夠進行融合,共同實現培養大學生正確理念、提高大學生政治素養的目的。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的價值
(一)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具有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的作用,這里所提到的“正確理想”并非單指“小我”層面的理想,同樣也指“大我”層面的理想。從黨的思想理念來看,“大我”層面的理想即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人民平等自由,“小我”層面的理想則是為了追求“大我”而形成的基本寄托或更為淺顯具體的表現形式[2]。追根溯源,黨的部分思想理念是由紅色文化發展而來,因此紅色文化能夠有效展示出正確、堅決的理想信念,而大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工作也包含了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的目的,且正確、統一的理想信念能夠將大學生團結在一起并與國家緊密結合、為國家不斷奮斗,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家國情懷,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當中,具有幫助學生樹立理想的價值。
(二)提高學生愛國情感認知
在對紅色文化以及家國情懷的特征進行分析時能夠發現,愛國情感在兩者當中都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愛國情感的存在才使得紅色文化形成,另一方面家國情懷當中包含了愛國情感,因此兩者都有著大量的愛國情感要素,且愛國情感也會促進紅色文化以及家國情懷發展。而在家國情懷培養以及紅色文化培養中,家國情懷培養能夠讓大學生認識到愛國情感的本質以及含義,而紅色文化能夠通過革命事跡以及黨的崇高理想讓大學生認識到國家的偉大歷程以及革命人士為了創造美好生活所付出的汗水和鮮血,進而產生強烈的愛國思想、形成濃烈愛國情感,因此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養當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感認知[3]。
(三)提高學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本衡量標準,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因此,文化是國家與民族的維系,也是國家與民族的靈魂。站在我國的視角下審視“文化”這一概念,能夠看出紅色文化在我國歷史長河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效果。然而,現如今西方國家正試圖通過自身文化影響發展中國家。因此,提高文化自信、堅持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并將紅色文化作為家國情懷的核心十分必要。幫助大學生了解紅色文化背后的家國情懷,充分提高大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對民族的認同乃至對文化的認同,進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自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把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傳播出去,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四)培養學生奮斗精神
奮斗精神在紅色文化中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如今,奮斗精神不僅體現在保家衛國中,也體現在民眾的日常生產活動當中。因此,可以說奮斗精神是我國的優良傳統,也是紅色文化的重要品質之一。將紅色文化融入家國情懷教育中便能夠將家國情懷與奮斗精神聯系在一起,這是由于紅色文化的形成依靠的是千千萬萬共產黨人的“拋頭顱、灑熱血”,也正是通過這些共產黨人的艱苦奮斗才換來了如今的美好生活[4]。此外,如今的學生深受各類“躺平”“佛系”文化影響,嚴重缺乏艱苦奮斗的意識,急需通過紅色文化來喚醒學生的奮斗精神。從紅色文化融入家國情懷培養角度來說,學生能夠從紅色文化當中認識到共產黨人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祖國的付出,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培養家國情懷,還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只有通過不懈奮斗才能實現遠大理想和偉大使命。
四、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的策略
(一)做好理論教育,學生養成正確認知
一切教育都需要以理論為基礎,脫離理論的實踐必定會碰壁、會產生嚴重偏差,因此需要理論教育來為大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在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養方面,理論知識的教育能夠幫助學生養成正確的認知、進而為后續的家國情懷培養打實踐下堅實基礎。
首先,教師應當向學生普及紅色文化的科學性及其價值。紅色文化源于兩條本不相關的線,分別是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為諸多先進知識分子帶來了希望和指引,進而知識分子展開革命、推動工人運動、建立中國共產黨,并在不斷革命、不斷斗爭的過程當中創造了紅色文化,因此紅色文化不僅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內涵,也與優秀傳統文化有著一定關聯;此外,紅色文化形成的背景是共產黨人的“救民救國、團結廣大群眾、進行艱苦斗爭”,因此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具有強烈的指導意義;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紅色文化一直在為我國以及黨的發展提供思想保障,也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紅色文化不僅有著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科學性,同時也擁有極高的價值意蘊。
其次,教師應當向學生傳達紅色文化的發展性。多年以來,紅色文化也在隨著我國的建設而不斷發展,從最初的單一馬克思理論到現如今的中國特色社會理論、從人民公社到改革開放,我國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會推動紅色文化的變革,且每次重大變革也都與紅色文化的進步有著直接關系,因此紅色文化有著極強的發展性。通過以上兩個角度,教師能夠讓學生認識到紅色文化的機理,進而體會家國情懷與紅色文化的關聯以及內涵。
(二)使用感染教育法和榜樣示范法做好紅色文化教育
由于紅色教育以及家國情懷都是意識的集合,而改變意識的最佳方式便是通過情感來影響意識,且人的情感往往會影響自身意識以及行為,因此想要做好家國情懷的教育就應當從情感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紅色文化的情感,進而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
首先是使用感染教育法進行紅色文化及家國情懷教育。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擁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或許平日里并不會展現出來,但在事件或時間點的影響下這種家國情懷便會顯現,因此需要一定的歷史事件來喚醒學生的家國情懷,讓愛國情感植根在心底,對國家、民族產生強烈的認同。紅色文化擁有豐富的載體以及諸多感動人心的事跡,十分適合輔助家國情懷教育,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紅色文化歷史事跡、展示紅色文化物品,讓大學生形成強烈的情感認同、提升個人的家國情懷水平。
其次是使用榜樣示范法。紅色文化是依靠大量革命先烈犧牲自我形成的,因此蘊含著諸多革命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用實際行動向后世淋漓盡致地展現紅色精神的表達方法,因此教師也可以將這些革命先烈作為榜樣向學生進行示范,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進而樹立正確且遠大的理想,并讓理想從“大我”到“小我”,通過實現國家和黨的事業追求來滿足自身的理想追求。
(三)豐富紅色校園文化,提升大學生家國情懷
現如今,一些國外思想以及錯誤、扭曲的價值觀念正在蠶食著當代年輕人,因此應當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認知、進而提升家國情懷[5]。首先,高校應當積極建設紅色文化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媒介來傳播紅色文化、糾正錯誤觀念,例如建立抖音號、官方網站、學校官方紅色教育公眾號等,定期在平臺發布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等內容;其次,學校也應當深入學生群體、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問題,并將紅色文化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普及到生活及學習當中,例如可以將紅色文化、家國情懷與學校各類藝術課程相結合,積極創作“紅色歌曲”“紅色舞蹈”“紅色畫作”,并組織學生觀看;最后,輔導員以及教師也應當深入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的觀念并通過引導的方式逐步影響、糾正學生的錯誤觀念。通過以上方式,高校以及教師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思想、培養家國情懷。
(四)結合紅色文化,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理論教育能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但只有通過實踐才能讓認知轉化為自身獨有的感悟,因此高校應當結合紅色文化積極開展實踐活動。首先,教師可以開展紅色主題實踐教育,例如讓大學生進行紅色主題歌手大賽、紅色主題舞蹈比賽等,推動高校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進而探索紅色文化的應用方式;其次,高校也可以結合革命節日開展專項革命文化宣傳活動,讓學生了解某一段革命歷史,并在活動參與過程中深化認知、培養家國情懷;最后,高校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各類社會服務活動,讓學生能夠真正接觸社會,在工作實踐中理解先烈以及諸多革命人士為民服務、艱苦奮斗的精神,在與社會和人民接觸時養成良好的家國情懷。
五、結語
回顧紅色文化的歷史,感慨時間飛逝、文化深厚的同時,也應當注意高校紅色文化以及家國情懷培養方面的問題,進而做好大學生培育工作,為我國的紅色文化傳承發展打下新生代的基礎,為我國真正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中國夢”而拼搏奮斗。
參考文獻:
[1] 貴宏唐. 淺析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J]. 教育研究,2019,2(07):125-129.
[2] 劉有升,李倩雯. 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的價值及實現[J]. 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4(01):6-9.
[3] 閆曉倩,林偉彬. 培育大學生家國情懷的路徑研究——基于愛國主義視角分析[J]. 教育研究,2021,4(03):163-165.
[4] 盧佳惠,陳再生. 閩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家國情懷培育探析[J]. 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4):5-7.
[5] 李春桃,徐寧. 運用紅色文化資源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2(12):52-54.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