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純華
摘? 要: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深入貫徹落實愛國主義的重要論述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要求,也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文章在深刻分析民辦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與現狀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可從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擴展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方式與構建愛國主義教育新陣地等途徑,進一步促進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實踐。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民辦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165-04
新時代民辦高校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和凝聚全民族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青年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與學生成長成才緊密相連。因此,要把愛國主義教育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充分把握青少年階段“拔節孕穗期”的特點,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可以增強愛國主義教育實效,從不同多角度探索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路徑。
一、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鮮明底色,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財富,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于關鍵時期,愛國主義在時代發展的要求下有了新的內涵。新時代、新世情、新國情的發展也對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著眼于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從不同角度探索新的培養方式,在直接教育和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增進愛國情感,促進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入實踐[1]。
(二)促進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加強民辦高校青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學子的必然要求和具體體現。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要圍繞“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進行。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歷史,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使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油然而生。教育大學生珍惜大好學習時光、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為將來更好地為國爭光、為民造福奠定堅實的基礎,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畢生之追求。另外,加強民辦高校培育青年學子愛國主義精神有助于將愛國主義內化為發展動力,激勵學生們成長為不斷奮斗的時代新人。
(三)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的關鍵要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與擔當。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弘揚和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首先把愛國主義精神作為自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相統一。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廣大青年學子把弘揚繼承愛國主義精神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務,同時要把弘揚和繼承愛國主義精神與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等一系列寶貴精神結合起來,進行一體化學習,弘揚和繼承民族精神。
(四)促進全體大學生自覺踐行維護國家統一的必然要求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思想觀念在影響民辦高校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時也在不斷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對民辦高校開展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有較大的挑戰。歷史和現實都總結出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已到了極其重要的時刻,也是維護國家統一的必然要求。
(五)民辦高校轉向內涵式建設和高水平發展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普及,民辦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公辦高校一起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加強民辦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新時代新青年的重要要求。經過多年的發展,民辦高校需要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式建設和高水平發展進行轉變。民辦高校的建設和發展主要取決于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除了提高師資隊伍水平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和精神文化教育,要把愛國主義巧妙地與學校各項活動結合,真正做到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才能辦人民滿意的民辦教育,也為民辦高校的內涵式建設、高水平發展添磚加瓦[2]。
二、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配備不足
隨著時代發展,國家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民辦高校為了更好地完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必須不斷推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的穩步發展。而當前,我國部分民辦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人員配備不足的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軍,部分民辦高校出現師生配比不合理,難以滿足正常的教學需求的情況。因此,部分民辦高校聘用大量兼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無法形成一支專業的、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此外,現有專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普遍教學任務重,壓力大。二是部分民辦高校在招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和輔導員時,較難聘用到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師資隊伍的專業結構和學歷水平參差不齊,這些因素都阻礙了民辦高校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
(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缺乏規劃性和系統性
教育的規劃性是一個長遠的課題,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旨在培養愛國主義的意識,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最終落腳在養成自覺地進行愛國主義的實踐,并且長期乃至終生影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愛國主義實踐。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應該如專業知識教育一樣,課程和教材均需要有科學、合理的框架結構來按時執行。我國中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自小學甚至是幼兒園起,愛國主義教育就已經貫穿于整個過程中,如每周的唱國歌升旗儀式、不定期的愛國知識競賽等活動。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通常融入大學課程中,且多集中于大一階段,之后的學習和接觸將會逐漸減少甚至消隱。另外,高校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多是停留在理論層面和情感體驗上,甚至流于形式,這對于思想相對獨立且容易受境外因素影響的大學生來說,教育形式和規劃就顯得較為無力了。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認知、愛國主義情感體驗和愛國主義實踐始終需要有規劃性和系統性,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
(三)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形式單一
當前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成績卓然,但部分民辦高校仍存在空泛和沉悶,理論上存在層次性、可操作性不強,教育方式單一等的問題。部分民辦高校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仍以理論灌輸為主要形式,只注重理論的說教,與生活脫節,沒有結合學生內心的需求和根據學生自身成長的特點進行教育。在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中,理論知識學習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視學生在個性發展上產生的需求和實踐教育。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與時俱進,切實采取新的方式方法和廣大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其樹立遠大理想,這也是愛國主義教育所應該擔當的重任。
(四)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學習主動性存在不足
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離不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存在主動性不足的現象,課后學生鮮少主動關注時事、參加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和學習愛國主義的相關知識,同時高校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強制性和功利性傾向。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以自愿參加為主,是出于自我意識的覺醒而外化于行為的具體的實踐。部分學生并非出于自愿而參加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雖然在這一活動中,仍然可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但是在今后長期的學習及生活中,很難養成主動參加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識。愛國主義教育是大學生個體自主的行為,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的教育,高校要注重提高大學生主動學習愛國主義教育的意識,培養大學生以學校的教育為契機,自主進行愛國主義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3]。
三、加強新時代民辦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對策
(一)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提高思政教育隊伍的穩定性
各地民辦高校要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引進機制,在人才引進方面要廣納人才、精心培養,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引進方面要根據自身條件給予相應的優厚待遇,并盡可能提高必要的工作條件和晉升機制,還要切實提高對思政教師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真正建立制度完善、待遇優厚、有情感歸屬的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
(二)擴展愛國主義教育內容,提高思政教育形式的多元化
愛國主義教育應貫穿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愛國主義教育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在大學生活的其他活動中同樣應該進行[4]。如通過開展“三下鄉”“三支一扶”“西部計劃”等活動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來表達愛國思想。首先,要緊密貼合學生實際,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有機結合,愛國主義教育要基于大學生對家國情懷的認知基礎上,對教育目標和教育方式進行優化,從而實現知行合一,結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特征,迎合學生的不同需求。其次,要體現時代特征。更好地突出民辦高校學生特性,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三)深化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提思政教育方法的創新性
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除內容不斷豐富外,在方式方法上也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因此進行愛國主義理論教育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堅持灌輸教育與啟發教育相結合[5]。通過大學思政理論課和第二課堂育人相結合開展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討班與撰寫愛國主義教育心得體會相結合的方式筑牢大學生思想意識,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另外,通過開展各類校園文化生活與社會實踐活動,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一是深入開展愛國主義系列活動,如升旗儀式、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攝影比賽、漫畫創作、詩歌創作、劇本創作、微課創作等活動契合開展紅色革命教育,利用高校所在地及周邊地區的紅色研究基地、紅色教育基地、紅色實踐基地、紅色文化教材,整合各類紅色文化資源,用紅色文化澆筑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使廣大學生開闊視野、提升素養,厚植愛國主義,練就過硬本領,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二是深入開展各類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寒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三支一扶”“西部計劃”“主題黨團日活動”“社會調研”“愛國主義教育優秀院系、班集體、社團、宿舍評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活動,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愛國主義教育。三是深入開展國防教育,與屬地武裝部加強溝通,在新生軍訓、觀看國防教育影片、開展國防教育講座和應征入伍宣傳的基礎上,創新國防教育方式方法,通過組建高校大學生國防教育基地、聆聽老一輩“革命家”和退役大學生的優秀事跡和愛國主義情感、參觀國防教育博物館以及體驗國防教育宣講等形式,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學習愛國主義教育的主動性。四是充分發揮傳統和現代節日的涵育功能,大力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利用傳統節日,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健康、富有價值內涵的民俗文化活動,引導廣大大學生感悟中華文化、增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五是組織重大紀念活動,充分挖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系列慶祝或紀念活動和群眾性主題教育。通過主題宣講、大合唱活動等形式,引導人們歌唱祖國、致敬祖國、祝福祖國,使國慶黃金周成為愛國活動周。
(四)構建愛國主義教育新陣地,提高思政教育的網絡建設
當前,互聯網的發展已經對廣大大學生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國際化趨勢加強,我國的思想教育越來越大程度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因而深化民辦高校以愛國主義思想為理論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變得愈加重要。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因此,要努力探索和利用互聯網上愛國主義教育的資源,從而豐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利用線上資源開展系列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更好地展現愛國主義內容和青年大學生喜歡的音頻、網絡文章、短視頻、微電影等方式充盈愛國主義網絡空間[6]。通過創新傳播載體,積極運用網絡媒體等平臺等新技術和新產品開展生動活潑的網上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此外,也要充分發揮各種學習平臺在愛國主義教育宣傳中的作用,加強輿論監督,依法依規進行全面治理,引導大學生樹立榮譽感,匯聚網上正能量。切實做好新時代民辦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陳改革,李泉豫,樊宗山. 新時代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 河南農業,2020(24):54-58.
[2] 林美玫,李莉,聶西文.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探索[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0):82-83.
[3] 楊少玉. 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 現代商貿工業,2020,41(02):133-134.
[4] 成勇. 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路徑創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4):70-72.
[5] 張慧芳. 論新發展階段背景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體系創新[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6(04):127-130.
[6] 翟少榮,王彥. 新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探新[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1):68-70.
(薦稿人:王武,廣州應用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