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琳 安鴻雪 廉靜

摘? 要:“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研究生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文章基于課程真實性、典型性、應用性等特點,通過搜集、整理、篩選案例,系統構建課程思政案例庫。案例庫主要涵蓋生態文明思想、責任意識、創新精神、職業素養四個層面,深入根植可持續發展、家國情懷、工匠精神、職業認同等思想,通過思政案例與教學內容的合理融合,激發研究生自主學習,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深入結合、專業與思政教育有機統一。
關鍵詞:水污染控制;研究生課程;課程思政案例庫
中圖分類號:G64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092-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研究生教育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的最高階段,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重任。在研究生課程中開展課程思政是研究生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戰略任務的重要舉措,更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有效途徑。
“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課程是一門環境類研究生必修課程。該課程系統整合了水污染防治規劃、污水控制工程、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生態修復等相關理論與技術,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思想,水污染控制從單純的水污染防治向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生態管理轉變,突出體現一體化保護、系統治理、統籌發展理念。課程教學內容涵蓋豐富的思政元素,具有得天獨厚的思政教學優勢。如何將思政元素恰當地融入教學過程,發揮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潤物細無聲”地提高研究生的專業水平和科學素養,課程思政案例的選取和有效利用成為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的重要手段之一[1]。
一、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的必要性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2]。首先,水污染控制方面的課程思政教育素材較為豐富,但案例針對性不強,且時效性較弱,往往浮于表面,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點無法融合升華[3];其次,由于研究生教育體量不大,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施的落腳點主要放在了本科教育上,容易出現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目標不清晰甚至缺失現象,或者簡單套用本科生課程思政案例,這樣無形中矮化了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教育目標[4];最后,與本科生培養相比較,研究生培養更強調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在注重學科專業廣度、深度探究的同時,容易忽略利用思政元素引導研究生思考、探索,導致研究生參與思政教學積極性不夠,熱情不高[5]。
案例式教學法思想是從專業育人全過程、專業課程全覆蓋的多維度、立體化視角出發,充分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案例元素和相關資源[6]。教師應借鑒案例式教學真實性、啟發性、互動性等優點,將課程思政案例庫作為媒介,在有效引導學生達成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滲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強化課程思政育人功能,實現真善美的統一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思政案例庫的建設和有效的教學設計,也可有效提升專業教師的思政素養和授課能力,有利于打造推陳出新、生動活潑的專業思政課堂[7-9]。
二、課程思政案例庫的建設策略
基于本科階段的理論學習,學生的污水處理基礎理論知識已得到夯實,研究生階段則要產學研相結合,在學習中謀求知識廣度、深度地擴展,在研究中謀求創新,在科研實踐中謀求成果轉化。在教學過程中,以每章節為思政設計單元,整理歸納課程的知識點并對其深入剖析,充分挖掘、融入思政元素。“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課程在內容上涉及以下幾方面:1. 水污染控制技術;2. 水生態修復技術;3. 水生態環境管理。在課程案例庫的建設過程中,立足課程內容,綜合考慮行業發展和實際應用,收集可將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自然融合的案例,形成系統的案例庫。思政案例應具備真實性、典型性、應用性等特點,通過授課時教師的啟發性教學,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師生互動,達到讓學生內化吸收、外化表現的思政育人目標。“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課程思政案例庫主要涵蓋生態文明思想、責任意識、創新精神、職業素養四個層面,深入根植可持續發展、家國情懷、工匠精神、職業認同等思想。“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課程主要知識點與思政要素如表1所示。
三、課程思政案例庫主題模塊設計
將“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所涉及的思政元素進行分類,建設“知識點明晰、案例支撐有力、專業和思政相融合”的課程思政案例庫,設置生態文明教育、責任意識、創新精神、職業素養四個主體模塊。
(一)注重區域發展特色案例,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深度挖掘課程中蘊含的生態文明德育要素,將“生態文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思政要點融入其中,使學生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想、新目標、新要求和新部署。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實地考察雄安新區建設規劃時強調:“建設雄安新區,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五年來,白洋淀治理保護一路高歌猛進,取得了一系列優異的成績,2021年,白洋淀淀區整體水質提升為地表水Ⅲ類標準。白洋淀淀中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處理是白洋淀流域治理專項行動的目標之一。通過在課程中介紹89座污水站采用的9種處理工藝,針對農村污水的特點,分析各種工藝流程的優勢,從處理效果、經濟效益、技術管理和環境影響等方面構建評估指標體系。授課中結合穿插討論法、辯論法等授課方法開展教學,培養學生批判、探索、意義建構的精神;通過展示黨和國家在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使學生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一盤棋”思想;通過講述河長制等一系列推動生態文明的政策,讓學生明白流域環境法律與政策的相關知識;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講述流域整體性概念,引導學生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進行思考與規劃。
(二)探討社會時事與熱點案例,培養責任意識
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社會總排放量的1%。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0月《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指出,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國將陸續發布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2022年7月1日起實施的《污水處理廠低碳運行評價技術規范》是基于我國246個污水處理廠近四年運行數據研究分析而制定的污水處理領域首個低碳團體標準。該規范優化了污水處理廠生產過程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建立了在不同進水水質、處理規模、工藝、排放標準等情況下,對污水處理廠進行低碳行為評價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教師授課時,應啟發研究生利用該技術規范從專業視角分析污水處理廠碳排放情況和碳減排的有效措施,進而分析污水處理過程中蘊含的科學問題,鼓勵學生勇于探索,積極創新。通過以時間為軸,梳理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使學生深切感受到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決心和信心,使學生堅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堅定學生作為環保人的責任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三)回顧水處理技術發展歷程,培養創新精神
從“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鐘水風物”的大禹治水,到農業文化遺產桑基魚塘,講述古代治水興農、保護生態的理念和智慧;從明代《天工開物》記載利用明礬作為絮凝劑對天然水進行混凝、沉淀凈化,到近代第一個雨污水處理工程;從新中國成立以后,污水收集管道、污水土地利用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到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面運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在與水博弈,中華民族發展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治水史。歷史的前進必須通過創新驅動發展。以水處理相關的前沿科技為切入點,如石墨烯異質結重水膜分離技術、短程反硝化耦合厭氧氨氧化技術、抗生素及耐藥基因的有效去除等,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思想和創新意識。在遇到問題的情況下,能夠不斷地自我改進和自我完善,創新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案,在精益求精的探索實踐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和路徑。通過案例引導,不但培養學生知識、技術能力,而且強化學生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職業道德精神。
(四)引入典型案例真題真做,培養職業素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人類活動排放污染物超過自然水體納污能力,出現水體黑臭現象。除了過度排放污染物之外,水體動力不足、底泥長期沉積也是造成黑臭水體的主要原因。通過讓學生動手查閱資料分析成因,尋找解決途徑,從衛星遙感、斷面監測、控源截污、水體修復、活水循環、政策保障等幾個層面分析解決黑臭水體治理問題,通過“真題真做”的方式,構成一套科學、合理的綜合整治技術措施。利用分組布置作業,鍛煉學生借助文獻或相關方法識別和分析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有效溝通、撰寫報告、陳述發言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使學生認識到水體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部門通力合作、協調配合。在理論結合實踐中提升研究生職業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育人鑄魂。
四、思政案例庫建設成效和完善
教師通過搜集、整理、篩選案例,結合專業課知識點,構建基于課程思政的“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案例庫;通過不斷更新、補充素材,提升案例庫的時效性和應用性;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啟發、引導、調動研究生自主學習,在分組討論和案例分析團隊匯報中,學生各抒己見,求同存異,通過思想碰撞提升研究生綜合實踐能力,實現專業和思政同向同行;通過案例庫建設和課堂互動式教學,教師和教學團隊的素質和教學水平得到不斷提升,有助于打造研究生專業課程思政示范課,落實立德樹人的宗旨,提升課程的教學效果。
要在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管理中,設計課程思政實施質量評價標準,推動課程思政創新性和高質量發展。從教學大綱、教案、教學過程、案例設計、專家同行評課、學生評課等多維度綜合評價專業和思政的融合效果。在教師、學生、專家層面形成多層次反饋機制,促進提升課程思政持續改進效果,形成完備的課程思政運行體系。
五、結語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和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是構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基礎。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生專業課程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貫徹新發展理念,還可以激發研究生的責任意識和家國情懷,培養職業素養和創新精神,對于工作實踐具有相當重要的指導作用。
“水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課程思政案例庫的建設促進了團隊教師間的交流合作,實現課堂教學從“舉例”到“課程思政案例”,學生從“聽課”到“研學思”的轉變,達到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深度結合、專業與思政教育有機統一的研究生培養目的。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思政元素的融入,研究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教學效果良好。隨著社會和行業的快速發展,教師要不斷與時俱進完善授課內容,將法規、政策、行業發展前沿動態融入課程思政建設,不斷更新思政案例庫,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雅萍,景海濤,杜久升,等. 太行山抗戰GIS實驗案例庫建設與實施[J]. 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44(S1):33-39.
[2] 劉雪茹,惠壯,李延,等. 化學實驗課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初探[J]. 大學化學,2022,37(10):285-293.
[3] 王凱,陳美玲,吳麗杰,等. 以《中國藥典》為支撐基于“學術育人”的《儀器分析》課程思政案例庫的建設與實踐[J]. 廣東化工,2022,49(14):196-198.
[4] 王義康,李海芬,王一. 高校研究生課程思政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69(03):57-60.
[5] 朱麗霞,吳棒. 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建設研究[J]. 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21,41(05):92-96.
[6] 劉明軍,陳邵濤,仲崇文,等. 針灸推拿學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與實踐探索[J]. 光明中醫,2022,37(08):2837-2839.
[7] 王玉哲,李鍵,陳世品,等. 彰顯家國情懷的生態環境類課程思政教學案例庫構建及效果評價[J]. 高等農業教育,2021(06):95-99.
[8] 高俊超. “民用航空法規”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與實踐[J]. 海峽科技與產業,2022,35(04):64-66.
[9] 湯術麗. 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 大學,2021(24):149-151.
(責任編輯: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