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曼
摘? 要:遼寧是東北老工業基地之首,遼寧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國紅色文化的一塊瑰寶。遼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遼寧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是引導廣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最生動鮮活的素材,是培育時代新人的營養劑。高校可通過講好紅色故事、誦讀紅色家書、踏尋紅色足跡、唱響紅色歌曲等方式用好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文化育人;育人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133-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高校教育工作者應切實把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育人力量,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感悟革命精神、追憶崢嶸歲月、牢記初心使命,多維度呈現遼寧的紅色文化,助力遼寧振興發展。
一、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概述
(一)抗日戰爭起始地
遼寧是“九一八”事變發生地。1931年9月18日夜,駐守沈陽北大營的東北軍愛國官兵在強敵入侵的第一時間、第一地點進行還擊,沖破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束縛,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抗戰的第一槍。“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2]。因此,遼寧歷史性地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起始地。在極端嚴酷的環境下,遼寧人民率先奮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堅持抗戰14年,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遼寧抗戰代表了人類歷史的一個重要拐點,樹起了捍衛和平的豐碑。“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等遺址從不同角度記錄了抗戰的興起與發展,見證了中華民族在最危險的時候團結御侮、同仇敵愾,也訴說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所取得的偉大勝利。
(二)解放戰爭轉折地
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在遼寧地區拉開了序幕。1948年9月12日,一場關乎中國前途命運的戰略大決戰在遼沈大地打響。東北野戰軍發起的遼沈戰役共殲敵47萬人,11月2日攻占沈陽,遼沈戰役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遼沈戰役的勝利改變了長期以來力量對比敵強我弱的基本格局,不僅實現了全東北的解放,更為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華北的解放乃至全中國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遼寧由此成為全國解放戰爭的轉折地。遼寧人民在解放戰爭中踴躍參軍,支援前線,積極生產,保障后勤,充分展示了使命與擔當。遼沈戰役的勝利推動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實現重大轉折,被毛澤東譽為“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志”。
(三)新中國國歌素材地
1935年,電影《風云兒女》上映,其插曲《義勇軍進行曲》廣為流傳,慷慨激昂的旋律唱響了挽救民族于危亡的時代最強音。此后,這首歌曲一直激勵著中國人民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奮勇前行。遼寧作為最早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地方,與這首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東北國民救國軍軍歌”“血盟救國軍軍歌”“抗日義勇軍騎兵大隊軍歌”“遼寧民眾自衛軍的《告武裝同志書》”,其中的用詞與《義勇軍進行曲》高度相似,且時間在先,都是當時中國人感同身受的抗戰話語意象。遼寧抗日義勇軍的抗戰文化為《義勇軍進行曲》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素材,孕育、奠基了國歌的內涵和主題,是當之無愧的新中國國歌素材來源地。
(四)抗美援朝出征地
1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在黨的領導下,高舉保衛和平的正義旗幟,跨過鴨綠江,同朝鮮人民一道,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美援朝戰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赴朝參戰的志愿軍有步兵、炮兵、工兵、裝甲兵、鐵道兵、公安部隊等多兵種部隊,大部分從丹東入朝。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戰爭中,丹東是參戰人員與作戰物資的重點集散地,成為志愿軍總后方基地的最前沿。如今在遼寧丹東留存了與抗美援朝有關的印跡,留下過成千上萬志愿軍將士和支前隊伍的英勇事跡,見證了這里是印下無數英雄足跡的抗美援朝出征地,讓后人們時刻牢記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英雄贊歌,換來了今天的和平,激勵青年將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繼續發揚光大。
(五)共和國工業奠基地
解放戰爭時期,遼寧省工業生產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有計劃地快速發展,為新中國工業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一五”時期,國家工業化發展戰略主導下的156項重點工業項目,有24項落戶遼寧。第一爐鐵水、第一代噴氣式殲擊機、第一根無縫鋼管、第一艘航母……遼寧創造出共和國工業發展史上的1000多個第一,取得世所罕見的工業奇跡。遼寧被稱為“新中國工業搖籃”“共和國工業長子”。多年來,遼寧為全國各地提供了大量的工業原料和技術裝備,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更是在管理、技術等領域涌現出眾多模范人物:“鋼鐵戰線的老英雄”孟泰、“新中國第一枚國徽鑄造者”焦百順、“追求純粹的雷鋒傳人”郭明義、“魂系海天的航空工業英模”羅陽……這些在各行各業涌現出的眾多英模體現著我國工人階級自強不息、敢于創新、無私奉獻的偉大品格。在推進新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遼寧為國家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六)雷鋒精神發祥地
1958年,18歲的雷鋒響應國家號召,從湖南來到遼寧鞍鋼當工人,又從工廠走向軍營,最后長眠于遼寧。雷鋒在遼寧的3年零9個月時間里,他的足跡遍布沈陽、鞍山、撫順、營口、遼陽、鐵嶺6座城市,完成了從工人、士兵到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的成長歷程。1963年3月5日,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這是對雷鋒精神的高度褒獎,也是向全國人民發出的號召。雷鋒精神從遼寧走向了全國,激勵和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生活和成長。遼寧是雷鋒精神的發祥地,擁有全國最集中、最豐厚的雷鋒文化資源。遼寧有全國第一個學雷鋒小組、第一座雷鋒紀念館、第一所以雷鋒名字命名的學院……雷鋒精神在遼沈大地生根發芽,代代傳承。其所蘊含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早已融入遼寧百姓的心中,成為隨時代變遷而不斷升華的精神富礦。
二、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培育時代新人的價值意蘊
(一)涵養新時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的志氣
志氣即積極上進或做成某事的決心和勇氣,主要表現為堅定的理想信念。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既是民族精神在百年風華中的凝練,也是時代精神于千秋偉業里的鐫刻。一條條紅色線路記錄奮斗足跡,一件件文物遺存閃耀精神光芒,一個個展覽展館講述歷史榮光,這些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更是當代青年都應弘揚光大的精神品性。將這些紅色印記有效串聯起來,使其教育意義由一個個點輻射成一個面,依托革命底蘊,突出教育功能,彰顯時代特色,講述永不過時的紅色故事,讓“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深層邏輯在歷史故事和現實場景的互動中得到充分印證,引導青年學生深刻感悟百年大黨艱苦奮斗的宏偉歷史進程,深刻感受共產主義理想的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從而幫助青年學生樹立堅定理想、厚植愛國情懷、砥礪擔當之志。
(二)鍛造新時代青年堅守初心使命的骨氣
骨氣指體貌氣質,與意志相關,多指剛強不屈的人格及操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3]“六地”紅色文化資源中蘊含的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東北抗聯精神等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愛國情懷、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一批批革命先烈面對強敵寧死不屈、面對犧牲不為所懼、面對邪惡剛正不阿、面對困難逆流而上、面對利誘不為所動,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革命勝利作出了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偉大奉獻和犧牲,鑄就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錚錚風骨[4]。在遼寧這片熱土上,中華兒女回溯百年、致敬先輩、叩問初心的腳步相互交織,愛黨愛國情懷升騰激蕩,在走、看、聽、悟相結合中重溫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路,感受跨越時空、啟迪心靈的精神力量,引領青年學生始終堅守做中國人的骨氣,牢記初心使命,磨煉意志品質,發奮圖強,開拓進取。
(三)培育新時代青年筑牢文化自信的底氣
底氣,即人的基本信心和力量,常常表現為一種高度自信的精神狀態。《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中指出,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5]。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蘊含中國共產黨偉大歷程的紅色基因,生動詮釋了百年大黨的輝煌歷程、堅定的政治信仰、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奮斗精神,對大學生筑牢底氣具有重要的價值。“六地”紅色文化中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是新時代青年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當代青年應從“六地”紅色文化中感悟黨克服重重苦難創造百年輝煌,感悟黨何以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到如今成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使紅色基因薪火相傳,不辱使命,不負人民,堅守正道,開拓創新,胸懷國之大者,激揚青春夢想,展現新時代青年應有的精神風貌。
三、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培育時代新人的實踐路徑
(一)講好紅色故事,堅定理想信念
2022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到遼寧考察調研,首站來到遼沈戰役紀念館。在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江山來之不易,守好江山責任重大。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后繼有人、代代相傳。”[6]這為高校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指明了前進方向。在遼寧這片壯懷激烈的土地上,無數革命先輩用生命與赤誠鑄就了偉大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等,豎起了光照千古的歷史豐碑,匯聚成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重溫黨的百年歷史,遼寧始終與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緊緊相連,涌現出無數仁人志士、英雄模范:鄧鐵梅、黃顯聲、李兆麟、雷鋒、孟泰、王崇倫……一個人就是一段紅色故事。教師可以通過挖掘紅色資源中的“人、物、事、魂”,以講故事的方式,向學生傳遞信仰的力量、榜樣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奮進的力量,將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有機融入學生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將紅色基因注入血液之中、滲入腦海之中、潤入心扉之中。
(二)誦讀紅色家書,感悟革命精神
紅色家書作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親人、戰友、朋友間的通訊方式,體現了革命戰士對革命事業崇高的理想信念、對人生目標的不懈追求以及對親朋好友的牽掛之情[7],他們為了國家民族大義,以身許國、矢志不移。這其中蘊含的愛國情感和堅定意志激勵著中華兒女為實現民族復興而接續奮斗。70多年前,百余萬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前線,生死面前,他們與家人唯一的聯系方式就是書信。《邱少云家書》《孫生祿家書》《黃繼光家書》……那些沾滿硝煙與血淚的戰地家書,字里行間映射出來的是對信仰的堅守、對革命的赤誠,同時也流露出對親人的無盡思念和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展現出革命者的高尚品格和純潔情操,呈現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執著初心與堅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告誡青年:“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8]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積極開展紅色家書誦讀活動,引導學生與先烈們展開心靈對話,在字里行間感受家書背后濃厚熾烈的初心使命,體會偉大革命精神在千錘百煉中呈現出的巨大力量,將家書中所傳達的愛國基因與時代內涵相結合,從中汲取信仰之光,點亮精神世界,照亮前進之路,凝聚起奮斗強國的磅礴力量。
(三)踏尋紅色足跡,追憶崢嶸歲月
在遼寧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紅色資源不勝枚舉。用“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培育時代新人,要注重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融合,讓紅色基因滋養學生心靈,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情懷。2022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八部門關于公布“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名單的通知》下發,其中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遼沈戰役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等相繼入選不同專題的實踐教學基地。這些紅色實踐教學基地的根基皆出自于遼寧“六地”。因此,教師要定期組織學生到基地開展實踐活動,深入革命紀念館、革命戰斗遺址。在一件件珍貴文物前,在一條條革命偉人走過的道路上,在一個個革命偉人奮斗的故事里,師生共同追憶崢嶸歲月,堅定理想信念。青年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紅色精神,樹立心懷天下、愛國愛民的大無畏情懷,不負使命,勇于擔當,堅定“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的決心,抒寫時代華章。
(四)唱響紅色歌曲,牢記初心使命
紅色歌曲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歷程最生動真實的寫照,其蘊含的強大力量是一代代中華兒女取之不盡的精神寶藏。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歷程不難發現,紅色歌曲與黨的百年奮斗緊密聯系在一起,見證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不同歷史時期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遼寧有著紅色歌曲創作的肥沃土壤,展現遼沈戰役恢宏場面和宏大氣勢的《秋風掃落葉——遼沈戰役組歌》,反映偉大抗美援朝戰爭、鼓舞中國人民斗志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成功塑造了共產主義戰士雷鋒的光輝形象、頌揚雷鋒精神的《學習雷鋒好榜樣》[9]……這些與歷史節點關系緊密、嵌著歷史血肉深入人心的經典紅色歌曲都與遼寧有著密切的關系。結合當前思想政治工作實際,將紅色歌曲融入時代新人的培育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所蘊含的豐富內容與紅色歌曲強大的感染力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傳唱紅色歌曲等形式,用藝術與情感的熏陶鑄魂育人,引導學生銘記紅色歷史,繼承革命傳統,抒發愛國情懷,弘揚時代主旋律。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習近平. 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276.
[3]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4] 陳希. 青年人要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長志氣、強骨氣、厚底氣[N]. 光明日報,2021-08-11(06).
[5]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 習近平在遼寧考察時強調:在新時代東北振興上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奮力開創遼寧振興發展新局面[EB/OL]. (2022-08-18).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8/18/content_5705929.htm?jump=true.
[7] 陳奕諾. 在紅色家書中賡續共產黨人紅色血脈[J]. 黑龍江檔案,2023(02):332-333.
[8] 習近平. 2021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3.
[9] 李詩原. 歌曲中的百年黨史[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1.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