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睿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政教育不斷被賦予更高的育人目標和要求,江姐精神是寶貴的紅色文化結晶,是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代表,擁有純正的紅色基因。要與時俱進做好新時期青年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需在思政育人過程中拓展江姐精神融入路徑,通過學習認識江姐精神、深入探析江姐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價值、實踐創新江姐精神融入思政育人路徑,實現江姐精神與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切實提升高校思政育人實效,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功能、傳承紅色基因,為黨和國家培養理想信念堅定、精神品格優良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關鍵詞:江姐精神;價值意蘊;思政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141-04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尤為重視紅色資源的傳承和弘揚,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承下去[1]。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的革命斗爭和拼搏奮進中創造凝聚出的寶貴財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明確指出要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江姐精神是紅色文化和紅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新時期思政育人工作中要講好江姐故事,弘揚好江姐精神,傳承好紅色基因,是對“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和立德樹人初衷的有力實踐,是推動新時期黨的思想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強效發力點,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強保障。
一、江姐精神概述
江竹筠是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是小說《紅巖》中江姐的原型,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20年出生于四川自貢大山鋪鎮江家灣的普通農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1月在重慶解放前夕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于渣滓洞監獄。
(一)自立自強、求真進取的精神
19世紀20年代的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江竹筠出生在一個貧苦農家,幼年喪父使其家境貧寒,但這并沒有擊垮幼小的江姐,反而使其更獨立和成熟,幼時就幫助母親分擔壓力,主動承擔家務。在一家人投奔三舅時,她默默忍受舅媽的冷眼白眼,為解決家用壓力在母親工作的襪廠做起了童工,那時的工作異常辛苦,她和母親瘦弱的身體不到兩年便被拖垮,隨之也失去了工作機會。命運雖苦,母親卻始終支持和鼓勵江姐去讀書,江姐也十分珍惜寶貴的學習機會,在孤兒院小學讀書期間受到了進步教師丁堯夫的啟發和輔導,腦海中開始有了尋找真理和了解社會的種子,之后以優異成績考進中國公學附中,她積極要求進步,對進步知識和思想有強烈的學習欲,那時已是共產黨員的同學戴克宇經常與她學習新文化和宣傳抗日,借閱進步刊物給她學習,正是如此她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深刻清晰地認識和了解,明確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中華民族走向獨立自主和繁榮富強的正確道路,于便開始向黨組織靠攏,追求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雖然那時國統區的天空中籠罩著白色恐怖,江姐心中依舊對中國共產黨所走道路充滿信心,對戴克宇同學表達想要離開學校進入黨組織參加斗爭的想法,并在同學的發展下如愿提交入黨申請書,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開始了求真進取的新征程。
(二)團結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
1943年正值青春大好年華的未婚女青年江竹筠接到了黨組織的重要任務:與擔任地下黨重慶市委委員的彭詠梧假扮夫妻,擔任其助手一起開展工作。她沒有糾結于此,為了革命欣然接受了黨的決定,從此她便成為了“彭夫人”,展現出優秀共產黨人的無私和奉獻精神。同時在四川大學學習期間,江竹筠用學生身份團結身邊追求進步的青年,帶領同學開展學生運動。在負責聯絡重慶育才學校、西南學院等學校期間,深入學校教師職工和學生群體開展工作,牢牢將其凝聚團結在一起,在反對內戰、反對壓迫、反對饑餓學生運動期間英勇地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
(三)英勇不屈、堅持斗爭的精神
1945年江竹筠與“假丈夫”彭詠梧經黨組織批準成為真正的夫妻,此時二人已變成了感情深厚的戰友和愛人,在丈夫前往川東領導武裝斗爭時,她堅決要求也要投入一線的戰斗中,之后彭詠梧在一次突圍時不幸犧牲,當此噩耗傳到江竹筠耳中時,她雖然心如刀鋸、悲痛萬分,卻依舊保持情緒穩定,在工作中把悲憤化為動力,義無反顧地在丈夫倒下的地方繼續堅持開展武裝反抗斗爭工作[2]。由于叛徒出賣,江竹筠被反動派逮捕,被捕后其對關押在一起的革命伙伴進行鼓勵和囑托“現在是接受考驗的時候了,不要承認是黨員,勇敢些,堅決不承認”,在敵特的嚴酷審問下,她沒有屈服于恐嚇疼痛,抵住各種引誘,體現了共產黨人的英勇不屈。雖然被捕,她卻依舊堅持著斗爭工作,在被轉移到渣滓洞監獄的船上,在船上故意大罵叛徒,大聲喧嚷,將組織內部出現叛徒的關鍵情報透漏出來,黨組織才得以及時采取補救工作,保護轉移了眾多革命同志。
(四)信仰堅定、忠誠于黨的精神
被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期間,敵特用老虎凳、水葫蘆等刑具制造恐懼,想逼迫江竹筠就范,作為信仰堅定的共產黨人,她沒有被嚇倒。惱羞成怒的敵特頭子遂在其十指間夾上筷子用力握其雙手猛夾,在鉆心的疼痛下始終不張口,期間多次痛暈過去又被涼水潑醒,江竹筠依舊守口如瓶,告訴特務頭子“你們可以整斷我的手,殺我的頭,要組織是不行的,永遠不行,我沒有組織”。敵特變本加厲在傷口上動刑,甚至用竹簽釘進指尖,但用盡各種狡詐殘酷的手段都無法撬開江竹筠的嘴。被萬般折磨的江竹筠在獄中對難友們回信“共產黨人的意志是鐵做的……”,不管在獄中遭受多少非人般的待遇,江竹筠仍舊懷揣著對黨和黨的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在監獄建立學習小組,宣傳黨的思想和理論[3],用自己的行動慶祝革命即將勝利,甚至發展同化了年輕的監獄看守,但最終她還是沒有逃過敵人最后瘋狂的魔爪,在1949年11月14日被敵人罪惡的子彈奪去寶貴的生命,臨死她發出來自內心最真摯的吶喊,“中國共產黨萬歲!”她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對黨的忠誠,對共產主義理想的捍衛。
二、江姐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意義
(一)是對相關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的學思踐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調研考察紅色文化地區,多次強調紅色文化豐富內涵和其教育的重要意義,明確學習宣傳紅色文化和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性。
江姐精神凸顯了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有著最純正的紅色基因,在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深度融入江姐精神,落實紅色基因傳承,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新時期傳播媒介正在大舉融合發展,新的思政教育模式在不斷創新轉變,更要利用新媒介、新載體、新路徑把江姐精神的深刻內涵和時代意義宣傳好、詮釋好,是新時代響應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和利用紅色資源文化指示精神的必要舉措,更是履行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事業的職責與使命[4]。
(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在需要的工作體現
大學是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定型期,高校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落實環節,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環節解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三大根本問題上需要新發展方向和內容,而習近平總書記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重要論述,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行動指南和重要遵循,那就是要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江姐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體現,是革命精神的濃縮結晶,為新時代中國特色高等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價值的精神養料[5]。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融入江姐精神,是高校不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成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培養目標的具體體現。
(三)新時代青年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推手
文化是國家民族之魂,文化自信是大學生堅定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四個自信”“說到底就是堅定文化自信”,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新時代思政課需要適應時代變換的節奏、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要幫助高校青年學生建立文化自信,要牢牢把握融入江姐精神這一有力推手。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載體,江姐精神是對紅色文化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折射出中國歷史必然性,生動印證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其必然能在思政課教育教學中起到獨特育人成效。
(四)占領高校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陣地的有效方式
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國際形勢復雜多樣,國內依舊存在眾多思想潮流涌動,尤其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具有很大的欺騙性、迷惑性和滲透性。黨緊緊團結各族人民為完成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新征程,高校作為黨的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主要陣地,要牢牢守住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堡壘,要不遺余力地幫助青年學生在定型期牢牢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堅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決抵制和揭露歷史虛無主義,在青年學生群體中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江姐精神作為優秀的紅色文化,有著共產黨人在帶領人民群眾艱苦奮斗、英勇斗爭的過程中形成的深厚養分和力量。弘揚和傳承江姐精神,能夠幫助青年大學生更深刻地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更清晰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堅定地樹立對社會主義遠大理想和共產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
三、江姐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現路徑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江姐精神,弘揚和傳承好江姐精神,既要發揮傳統思政育人模式的優勢長處,也要推陳出新改革發展,一味地沿襲傳統只能丟失青年大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大好時機,只有結合當今時代和青年學生的發展特點,才能更好完成高校思政教育事業的初衷和使命。面對如何有效地在思政育人中融入江姐精神這一問題,要從三個實現路徑探索,即完善課程內容,實現江姐精神有機結合;筑牢宣傳陣地,創新江姐精神宣傳路徑;強化實踐教學,促進學習平臺動態育人。
(一)完善課程內容,實現江姐精神有機結合
高校思政教育中最重要的載體是思政課程,隨著高校思政課程不斷地深入改革創新,為江姐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教學提供了合適契機。在思政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江姐精神作為思政教學內容的寶貴資源和素材,可以較為深刻地推動學生堅定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仰,提升學生內心深處的民族和國家認同感。高校要在主要開設的五門思政課程中,在具體的教學內容設置環節巧妙有效地加入江姐精神的講授:如在思修課程中,第一章節“人生觀”加入“一個巾幗英雄的人生觀——江姐”專題講授,在第三章節“中國精神”開展“江姐精神與中國精神的內在聯系”專題講授;在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程中,第五章節“中國革命的新道路”設計“中國革命新道路開辟下的江姐精神”;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設計十九大專題紅色故事系列——“江姐的故事”等。高校思政工作者首先要學習和了解江姐精神的內在價值蘊含,深刻體會感悟,在實際教學環節將江姐精神在常規思政傳授內容中進行恰到好處的“添磚加瓦”,實現江姐精神有機融入,促成相輔相成的教育效果,達到最終的育人目標。
(二)筑牢宣傳陣地,創新江姐精神宣傳路徑
高校要深刻認知宣傳陣地的重要性,結合互聯網時代特點,利用好傳統宣傳渠道,拓展新媒體宣傳途徑,豐富創新宣傳活動載體,建設好宣傳江姐精神的多層次宣傳體系。
一方面要以校園傳統宣傳渠道為基礎,在校園文化建設這一層面持續發力,在學生主要途經和駐留區域建設“宣傳弘揚江姐精神,傳承繼承紅色基因” 主題文化長廊,用好校園建筑宣傳載體;在校園廣播電臺開設“聽我講江姐故事,一起學江姐精神” 欄目,利用午飯和晚飯時間段進行宣傳,用好校園廣播宣傳載體;對校園內存在的各個宣傳點位,設計紅色文化宣傳專欄,制作江姐精神相關宣傳海報并進行全覆蓋張貼,用好校園宣傳展位進行宣傳;學校宣傳部門聯合馬克思學院骨干教師,編寫一本江姐精神宣傳手冊,在黨日主題活動、四史宣傳學習等重要相關活動中進行宣發,并且在學院內部各類固定宣發報刊上進行專欄宣傳,用好校園紙質媒介進行宣傳。另一方面要加強新媒體宣傳力度,拓展新形式宣傳路徑,在校園各類公共活動場所鋪設多媒體屏幕,制作江姐精神學習短片,固定時段進行展播;制作學習弘揚江姐精神系列微課,在短視頻平臺進行公開發布,結合思政教育課程設置學習獎勵制度;在校園組織優秀學生黨員和模范教師開展“我來講江姐精神”主題微視頻征集活動;成立專項宣傳小組及時將弘揚和學習江姐精神各類活動進行總結凝練,向各類媒體平臺投稿,擴大社會宣傳力度。
(三)強化實踐教學,促進學習平臺動態育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學習和體會真理的重要方式,要在思政教育教學中有效融入江姐精神,需要精心組織設計第二課堂,基于現實社會場景建設運動式學習平臺,讓青年學生學習動起來,在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升華學習目標,不斷提升個人實踐感知能力,增強學生對江姐精神的學悟。一方面,要在全校范圍內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平臺,在各項江姐精神宣傳活動中,多給予學生機會,多鼓勵學生參與,打造江姐精神宣傳隊伍的學生主力軍;把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搬出教室,把江姐故居、江姐事跡展覽館等紅色遺跡當作授課場地,讓學生更加感同身受;設計構思豐富的學習江姐精神實踐活動,在全校范圍內由學校學工部和宣傳部等部門聯合組織學習弘揚江姐精神系列實踐教育活動,以“五個一”主題實踐為載體,即開展一次學習江姐精神征文活動,組織一次江姐影視作品觀看學習活動,為同學講解一次江姐故居,尋找一個我身邊的“江姐”活動,開展一次宣揚江姐精神的“三下鄉”活動,通過活動巧妙構思,吸引學生親身參與,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深入體會、了解、感悟江姐精神;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江姐精神動態學習的長效機制,組織相關部門和骨干教師開設學習江姐精神實踐課程,設定固態實踐教學內容,例如圍繞“訪、探、學、助”設計一套實踐學習課程:訪,即走訪江姐故居、幼年江姐足跡、江姐親友;探,即深入探解江姐品格和精神;學,即學習江姐精神,學做江姐精神傳承人;助,即為江姐故居的建設提供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 求是,2021(10):4-18.
[2] 劉成婧. 烽火歲月,四川共產黨人挺起精神脊梁[J]. 廉政瞭望,2021(13):24-27.
[3] 陳莎. 論江姐精神的時代特質[J]. 黨史博采(下),2019(06):10-11.
[4] 舒旭暉,喻佳. 用新形式新話語傳播紅色文化——以自貢日報傳承江姐精神講好紅色故事為例[J]. 中國地市報人,2020(07):20-21.
[5] 于杰. 從百年黨史中感悟和升華理想信念[J]. 黨建,2021(06):21-23.
(薦稿人:湯敏,成都理工大學產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