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霜
摘? 要:在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回顧了“七年磨一劍”的冬奧歷程和“無與倫比的冬奧會”,并提出了胸懷天下、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機。文章探討了北京冬奧精神的深刻內涵、北京冬奧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所在、北京冬奧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北京冬奧精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7-0153-04
一、北京冬奧精神的深刻內涵
2022年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廣大參與者珍惜偉大時代賦予的機遇,在冬奧申辦、籌辦、舉辦的過程中,共同創造了胸懷大局、自信開放、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共創未來的北京冬奧精神。北京冬奧精神內涵豐富、意蘊深刻,將北京冬奧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應該清楚其深刻內涵。
(一)胸懷大局:心懷“國之大者”,則無往而不勝矣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2013年北京、張家口聯合申辦冬奧會,但事實上這一過程歷時將近10年。申報冬奧會必須具備國人的廣泛支持、有成功的舉辦重大國際比賽的經驗、場館設施具有現代化規模等條件。為了能夠成功申報,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及安全保證等方面作出了重大努力。在申報成功之后,從場館、吉祥物的設計到開幕式、閉幕式等都凝聚了無數心血。比如,在一批批建設者的努力之下,京張高鐵從開建到通車僅用時3年多,向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速度”。在冬奧會舉辦過程中,無數志愿者和工作人員盡職盡責、甘于奉獻,廣大運動員勇于拼搏、為國爭光。從冬奧會的申辦、籌辦到舉辦,來自四方的參與者始終牢記“國之大者”,胸懷心系祖國、志存高遠、勇擔責任的精神,為祖國、黨和人民贏得了榮譽。
(二)自信開放: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奧會折射出大國的非凡氣度和自信開放,展現出一個“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國形象。這種自信開放的底氣源于兩點: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在冬奧會籌辦過程中,通過大力推進“南展西擴東進”戰略,我國形成了東南西北遙相呼應、冬夏兩季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開花的新局面。在短短的6年多時間,我國實現了全國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美好愿景,這些都充分彰顯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二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冬奧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同時也是一場視聽盛宴。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短片中傳統與現代相交織,“黃河之水”傾瀉而出,匯聚成五環“破冰而出”;閉幕式上,讓365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普通人,拿著晶瑩發光的柳枝聚集在場地中央揮手送別,這源自古人“折柳寄情”的習俗。可以說,結合時代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貫穿了整個冬奧會的方方面面。
(三)迎難而上: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這生動地比喻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申辦、籌辦和舉辦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困難和挑戰,廣大參與者發揮迎難而上的精神,克服了各種困難和挑戰,使得冬奧會、冬殘奧會圓滿落幕。這種精神體現在廣大冬奧會工作人員的身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冬奧會的籌辦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從一流場館的建設到廣大志愿者的熱情周到服務,廣大工作人員秉持“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錯、一天也誤不起”的理念,做出了迎難而上的表率。這種精神還體現在廣大運動員身上。此次冬奧會“00后”小將勇挑重擔、敢闖敢拼,不斷打破歷史、創造佳績,比如17歲的“單板小將”蘇翊鳴、18歲的“天才少女”谷愛凌、21歲的短道速滑小將李文龍。除了“00后”小將,老將也在面臨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不顧他人眼光、勇于挑戰自我,努力為國爭光。
(四)追求卓越:不舍微末、不舍寸功,積小勝為大勝
北京冬奧會既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透視中國科技發展的一扇窗口,展現出應有的“大國風范”。正是因為廣大參與者發揮追求卓越的精神,使得北京冬奧會不僅保質保量地成功舉辦,而且成為第一個實現碳中和的冬奧會。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是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的典范。開幕式的總導演張藝謀,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舉辦了一場彰顯文化之美、藝術之美、精神之美、科技之美的開幕式。北京冬奧會的場館建設是低碳、循環利用的典范。國家速滑館是世界上首個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的冬奧速滑館。回望冬奧會,從賽場上拼搏的運動員到夜以繼日奮戰的工作人員,我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是“不舍微末、不舍寸功,積小勝為大勝”的精神,正是因為他們身上這種精神才使得冬奧會以精彩紛呈的面貌呈現給全世界。
(五)共創未來:天下大同,世界一家,一起向未來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阻礙、大國博弈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再次證明,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各國命運息息相關。體育運動比賽超越國界,全國各地運動員聚集在一起,摒棄各種偏見,僅靠實力看輸贏,用行動演繹了“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北京冬奧會的主題曲《一起向未來》,表達共迎冬奧、共創未來的美好愿望。通過以北京冬奧會為主題的動畫片,非洲的孩子知道了“雪是什么樣子”“雪里怎么玩耍”。在女子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決賽中,美國隊選手考德威爾雖然在比賽中失誤,但她依然為中國選手徐夢桃加油。在北京冬奧會閉幕式上用煙花呈現出“一起向未來”的樣式等,這些都展現出北京冬奧會是一場和平友誼、團結合作的盛會,也傳達出中國將攜手世界各國共克時艱、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決心[1]。
二、北京冬奧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所在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支配和改變行為;行為表現思想,并通過其后果對思想產生反饋作用”[2]。北京冬奧精神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時效性,應及時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有利于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3]。社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以人為對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應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所運用的手段、方式、載體、資源與時俱進。北京冬奧會既是一場體育盛會,也是一堂思政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
北京冬奧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鮮活的育人素材。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北京冬奧會,從場館建設到賽事成功舉辦的全過程,無不體現著廣大工作人員盡職盡責、迎難而上、追求卓越的精神。冬奧會比賽中,我國廣大運動員敢打敢拼、超越自我,最終冬奧會獲得9枚金牌、15枚獎牌和冬殘奧會18枚金牌、61枚獎牌,創造了我國參加冬奧會、冬殘奧會的歷史最好成績。總之,廣大參與者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冬奧會中所發生的故事都是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資源。
(二)有利于堅定大學生愛國主義信念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進偉大事業,實現中國夢就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北京冬奧會的廣大參與者用行動證明了何為胸懷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何為追求卓越的改革創新精神[4]。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同時也是透視中國發展狀況的一扇窗戶。比如北京冬奧列車——京張高鐵,是中國首條建成投用的智能高鐵,擁有列車發車、運行、停車、車門開閉全自動功能。開幕式《雪花》是“放飛和平鴿”的重要環節,這個節目首次實現了用660人大規模的基于人工智能與實時渲染,呈現出真實演員與虛擬影像實時互動的特殊視覺效果。
北京冬奧會是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契機。冬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中國智慧、中國創造,而且用實力讓國人感到身為華夏子女的驕傲和自豪。同時,廣大冬奧建設者、工作者、志愿者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滿懷為國爭光的志氣,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氣概,戰勝一切風險挑戰。這一切都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最新素材,增強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說服力。
(三)有利于培養大學生不懈奮斗的精神
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每一位參與者在各自崗位上辛勤勞動、嚴謹認真,離不開每一位運動員在各自項目中全力以赴、為國爭光。無論是開幕式總導演將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打造了一場無與倫比、精彩絕倫的開幕式,還是冬奧會、冬殘奧會吉祥物從幾千件作品中選出10組設計方案,最終冰墩墩成為“新晉網紅”,網友們抱怨“一墩難求”。無論是在“綠色辦奧”理念指導下,場館設計、制冰技術既遵循低碳、環保的原則,而且考慮了賽后需要和賽后利用,還是冬奧會頒獎服裝從配色、圖案到設計構思,處處體現著中國傳統服飾智慧。大到場館建設,小到頒獎花束,冬奧會的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無數工作人員的智慧和心血。
北京冬奧會是激勵大學生不懈奮斗的重要契機。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正是億萬中華兒女知重負重、奮勇拼搏,才使得北京冬奧會開辟了世界冰雪運動的新紀元,正是奧運健兒們耕耘不輟、揮灑汗水才取得我國冬奧會歷史上最好成績。新時代的趕考之路,離不開大學生的不懈奮斗,每個人都應該成為“打挺青年”,都應該向冬奧會廣大參與者學習,拒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最應該拼搏的年齡抵制“躺平”和“佛系”,主動扛起“強國有我”的責任擔當[5]。
三、北京冬奧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
(一)融入思政課程,發揮北京冬奧精神的引領力
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6]將北京冬奧精神融入思政課堂中,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尋找北京冬奧精神的切入點。比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在講到意識的能動性、認識的作用、共產主義崇高理想部分,以北京冬奧精神的引領作用闡釋意識的能動性,能夠幫助調節精神狀態,使人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教學中,教師需講清楚冬奧會申辦、籌辦、舉辦全過程,不僅能以講故事的方式幫助大學生了解背后歷程,而且可以展現出教師的個人魅力和廣泛的知識面;“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在講到建設美麗中國部分,以北京冬奧會“綠色辦奧”理念為例,講清楚冬奧會綠色、環保、低碳的體現,明確我國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融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從堅定愛國主義信念、創造有意義的人生入手,講清楚北京冬奧精神的內涵以及最新成果。
二是創新北京冬奧精神的教學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遞給大學生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歸根結底要符合大學生和時代特點。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多媒體日益成為教學的重要輔助工具,借助PPT、視頻、圖片等方式進行教學;教學方法應日益多樣化,通過討論法、任務驅動法、問題探究法等。教師也應熟練地掌握翻轉課堂、混合教育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新媒體技術。
(二)融入網絡媒體,增強北京冬奧精神的傳播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當今世界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網絡空間逐漸成為不同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獨立場所。而這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機遇,用先進文化搶占網絡陣地,利用其開展北京冬奧精神教育。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路徑:
一是充分“微時代”的“微媒介”。當今社會,微博、微信、短視頻App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平臺,尤其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Z世代,網絡教育資源往往更能吸引學生、更易被學生接受。因此,我們應該緊跟時代將北京冬奧精神融入網絡媒體中,如各高校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開辦“冬奧人物系列故事”,講述受表彰人員的故事,幫助大學生了解冬奧人物;利用微博發起“冬奧精神,我知道!”等話題打卡,引發微博熱議,吸引學生注意;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冬奧素材,利用短視頻App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冬奧故事,使得大學生在娛樂的同時,也能接受到教育。
二是充分利用電影、電視劇活化北京冬奧精神。將歷史事件影視化不僅可以用視頻的方式記錄歷史事件,而且能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再現歷史事件,其喜聞樂見的方式能夠拓寬教育的受眾面[7]。近年來,關于愛國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逐漸擺脫傳統的愛國影片束縛,結合科技,真實還原歷史場景,比如《長津湖》《我和我的祖國》《覺醒年代》等,這些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同樣,北京冬奧會的申辦、籌辦、舉辦過程中涌現出無數平凡英雄以及其背后故事,無疑為影視創作提供了源源不絕的素材和靈感,不僅能夠真實記錄北京冬奧會,而且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資源。
(三)融入實踐活動,擴大北京冬奧精神的影響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幫助受教育者“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說教階段,還必須將北京冬奧精神融入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第二課程的作用。社會實踐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實踐活動包括校內實踐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是開展校內實踐活動。各高校可以通過開展主題信仰公開課,邀請北京冬奧會工作人員、參賽者、志愿者上一堂思政課,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有道德的人講道德,會使得思政課效果更好。可以開展話劇、書法、繪畫等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文藝作品中領略北京冬奧精神的風采。開展選拔北京冬奧精神代言人活動,充分發揮朋輩影響,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得北京冬奧精神更具有親和力和可學性。
二是開展校外實踐活動。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北京冬奧場館、冬奧村、京張高鐵等,或者組織“云游”北京冬奧場館等方式,使得學生走進、走近北京冬奧精神。組織學生采訪身邊的北京冬奧會工作人員、參賽者、志愿者,聽他們講述北京冬奧會的故事,這種直接對話的方式會更加具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9.
[2]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編寫組.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11.
[3]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的重要講話: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 人民日報,2022-04-26(01).
[4] 習近平:大力弘揚北京冬奧精神[J]. 中國人才,2022(05):5.
[5] 鞏克菊,王亞稚. 北京冬奧精神的時代價值[J]. 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理論學習),2022(04):37-39.
[6] 徐波波. 冬奧精神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 公關世界,2022(19):118-120.
[7] 張淑玲,田玉敏. 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與堅定“四個自信”[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5):12-14.
(薦稿人:楊渝玲,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