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本細讀是一種新型教學理念,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自主閱讀興趣,也能培養學生對文本展開細致分析的好習慣。文章主要采用學情調查法和實驗教學研究法,分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文本細讀的意義,從創設多媒體閱讀情境、開展美讀活動、解構文章段落層次、加強語言風格探究、重視解讀文本細節五個方面,論述文本細讀教學策略,以期為教學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
作者簡介:胡曉華(1977—),女,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洮陽初級中學。
初中階段是學生培養閱讀技能和語文素養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教師注重并加強文本細讀教學,不僅可以顯著增強學生理解文本語言和中心思想的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因此,教師應該明確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的意義,根據閱讀課程目標、學生的認知能力及興趣愛好,通過創設情境、問題導學、組織探究等形式,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展開精細化解讀,使學生習得文本細讀的可靠方法,從而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提質增效。
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的意義
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主要指一種精細且有條理的閱讀教學模式,教師圍繞教材課文的語言、結構、修辭、思想主題等要素,采用情境創設法、問題導學法等,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閱讀思考活動,促進學生體會文本的語言特色和深層旨意。在學情調查和理論實踐的基礎上,筆者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意義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解讀文本。傳統語文閱讀教學精細性不足,導致部分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存在膚淺化、片面化等不良現象,或是過于依賴課外參考書進行文本解析,這些問題會制約學生文本解讀能力的提高。文本細讀強調整體與細節的平衡,教師加強文本細讀教學,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解讀文本。例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組織學生開展課文美讀活動,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然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結構、語言和主題,體會文本的語言之美和深層寓意,有助于解決學生片面解讀文本的問題。
第二,有助于增強學生語文閱讀探究能力。語文閱讀強調思考和探究,但以往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影響了他們的閱讀探究能力的發展。文本細讀具有較強的探究性,鼓勵學生感同身受和挖掘文本內涵。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對增強學生語文閱讀探究能力大有裨益。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細節展開探究,如人物描寫細節、環境細節、語言細節等,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析細節背后的寫作意圖,這既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探究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細致品味文本的習慣。
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的策略
(一)創設多媒體閱讀情境,激發學生文本細讀興趣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教師需要先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創設多媒體閱讀情境是一種極具趣味的教學手段,能夠將抽象的文本內容變得直觀生動,滿足文本細讀教學的激趣需要。因此,教師在實施文本細讀教學過程中,應在閱讀導入環節強調多媒體閱讀情境的創設,根據文本的主題和內容,以及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在互聯網平臺收集圖片、音樂、視頻等類型的多媒體素材,引導學生在多媒體閱讀情境中展開交流和探討,自然地引出文本主題,從而刺激學生的感官和思維,調動他們的文本細讀興趣[1]。例如,在《最后一課》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創設多媒體閱讀情境,在電子白板上為學生展示與普法戰爭歷史背景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包括戰爭形勢圖、戰前態勢、戰爭經過等。在學生熟悉這些資料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普法戰爭是一場怎樣的戰爭?”學生交流后回答:“普法戰爭是普魯士國王為了統一德國,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于是,教師順勢引出教學主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以普法戰爭為背景,講述了法國淪陷區人民的經歷和故事。那么,‘最后一課是在哪上的?在‘最后一課中發生了什么?想必同學們腦海中都產生了不少疑問,下面請大家分組自讀文章,找出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以及結局的相關段落。”通過多媒體閱讀情境,學生不僅能夠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還能以高漲的興趣投入文本細讀活動中。
(二)開展美讀活動,引導學生建立對文本的初步感知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文本細讀,朗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有效的朗讀可以促進學生感知文本內容,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傳達的思想情感。傳統的朗讀活動通常是學生的簡單泛讀,缺乏情感投入,這降低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知效率。針對這一問題,在實施文本細讀教學時,教師應強化美讀環節,根據文本的體裁和內容,創設適宜的美讀情境。如果文本是寫景散文或古詩詞,教師可以播放悠揚動聽的音樂,搭配對應的景物圖或古風寫意圖;如果文本是記敘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美讀,同時預先設置思考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參與美讀活動[2]。
例如,在文章《爸爸的花兒落了》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段,讓學生參考電影,將文章改編成劇本,以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美讀。在學生開始朗讀之前,教師設置任務:“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同時找出文中描寫父親人物形象的語句。”隨后,學生聲情并茂地分角色美讀,教師觀察課堂,適時提醒學生注意表現人物情緒。美讀結束后,各組學生列出刻畫父親人物形象的語句,包括父親逼“我”上學、給“我”送衣服、愛花、鼓勵“我”寄錢等內容。教師追問:“從這些語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父親形象?請大家結合文中的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作答。”學生們討論后回答:“從作者對父親的回憶中可以看出父親是一個嚴厲而慈愛、重情重義、富有生活情趣的人。”通過這樣的美讀和思考探究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課文的主要情節,還能夠認識到文中父親立體而豐滿的人物形象。
(三)解構文章段落層次,促進學生明確文本謀篇布局
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是文本細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學生唯有先理清文本的寫作結構,才能探明作者的創作思路,進而根據文本每部分的概要進行細讀。然而,面對陌生文本,部分學生往往難以自主梳理文章脈絡,導致其閱讀理解不夠深入。為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時,應針對學生的閱讀薄弱點,著重引導學生分析和解構文章的段落層次。在劃分文本段落時,教師可以根據文本題材,指導學生按照時間先后、地點轉換、事情發展過程、思想感情的變化等要素,合理劃分文本段落層次,從而促進學生明確文本的謀篇布局,提升學生文脈梳理能力和文本細讀效率[3]。
以課文《紫藤蘿瀑布》的閱讀教學為例,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提問:“同學們,這篇課文一共有多少個自然段?”學生回答:“有11個自然段。”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那么,這11個自然段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呢?”面對這個問題,學生需要仔細思考,教師可以適時進行點撥:“文章以紫藤蘿瀑布為主線,請大家認真分析每個自然段的內容,看看作者在不同段落中描述紫藤蘿的角度以及思想情感發生了哪些變化?”學生經過文本細讀和交流討論,得出結論:根據描寫角度和情感的變化,課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1—6自然段,主要描寫了紫藤蘿盛開的景象;第二部分為7—9自然段,主要表現作者睹物釋懷,將內心的焦慮和悲痛轉化為精神上的寧靜和喜悅;第三部分為10—11自然段,主要表達作者由花及人,感悟生命的美好和永恒。教師肯定學生回答后,在白板上寫下“賞花”“憶花”“悟花”三個關鍵詞,繼續引導學生進行精讀和感悟,使學生領略紫藤蘿瀑布的色彩、形態、香氣,體會作者對生命的珍視之情。通過文章段落層次解構,學生可以感受到文章結構的精巧和層次感,從而培養文本細讀技能和謀篇布局意識。
(四)加強語言風格探究,助力學生把握文本語言特色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對文本語言風格的分析能力至關重要。語言是文學家傳達情感的主要工具,不同的語言運用能夠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如果學生的語言分析和鑒賞能力相對薄弱,會影響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閱讀,同時也會導致他們難以充分體會文本的語言之美。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文本細讀,應重視學生對文本語言風格的深入探究,用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透過語言品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圖,從而助力學生把握文本語言特色,掌握文本細讀和語言運用技能[4]。
例如,在課文《背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帶領學生探究文本語言風格時,先提出問題:“課文中父親為‘我做了哪些事?”學生逐一列舉父親的行為:送“我”到南京、同進車站、囑咐茶坊、找座位、為“我”買橘……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買橘的不易?”學生找出“攀”“縮”“傾”等動詞,以及“蹣跚”“顯出努力的樣子”等描寫。教師追問:“這些詞句說明了什么?”學生交流后回答:“說明父親年紀老邁、行動費勁,但是仍然要為‘我盡力才能安心。”這樣的引導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描寫父親背影語言的表意作用和表達效果。
教師還可以以更具體的情境為例,引導學生分析關于父親著裝的描寫,探究其對父親性格的反映。例如,教師可以問學生:“分析父親為子買橘的背影描寫,你能發現父親的衣著有哪些特點?反映出父親怎樣的性格或品質?”學生可以找出相關描寫,如“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等,并從中推測父親的性格和品質。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語言風格,促使學生通過對整篇文章進行語言分析,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和傳達的情感。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的語言品析和情感體驗能力將會得到顯著提升,并感知文章“大巧若拙”的語言特色。
(五)重視解讀文本細節,引領學生挖掘文本思想內涵
實施文本細讀教學的關鍵在于捕捉文章中的細節描寫,通過分析細節描寫,學生不僅能習得雕琢文章細節的技巧,還能探知作者的思想情感。但部分學生閱讀文本的方式是走馬觀花式的,很少詳盡解讀文章細節,這使得他們無法透徹品味文章的主旨和意蘊。因此,教師在改進文本細讀教學策略時,應該重視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細節,采用語言分析、啟發聯想、設問、比較等手段,點撥學生體會文本細節描寫的作用,引領學生挖掘文本思想內涵,從而提高文本細讀教學質量[5]。
例如,在課文《老王》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帶領學生探索文本細節時,可以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文本:“初讀課文后,同學們認為老王的生活狀況如何?哪些細節描寫能夠反映出來?”學生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歸納出老王生活的困苦和艱辛:老王身份卑微,謀生艱苦,孤獨終老,從“他靠著活命的只有一輛破舊的三輪車”“他撞在電桿上,撞得半面腫脹、又青又紫”“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等細節描寫中能看出老王生活之艱苦。然后,繼續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中的細節:“文中‘我及‘我的家人對老王的關心體現在哪些細節?”學生可以通過分析相關句子,找到描寫“我”與家人對老王的關心的細節,如照顧老王的生意、送給老王魚肝油等。接著,教師跟進探究:既然“我”與家人對老王如此關心,為什么在文末“我”仍然感到愧怍?這一問題能使學生深度思考,明白一個社會總有幸運和不幸的人,幸運的人有責任關愛不幸的人,幫助他們擺脫艱苦的處境,作者回想與老王相處的細節和點滴,認為自己當時對老王的關愛還不夠,所以感到愧怍。通過這一系列細節解讀,學生可以逐步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和深層意義,同時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傳達的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文本細讀,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也能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多媒體閱讀情境、開展美讀活動、解構文章段落層次、加強語言風格探究以及重視解讀文本細節等方法,激發學生的文本細讀興趣,引導學生建立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感知,促進學生明確文本謀篇布局、把握語言特色、挖掘思想內涵,從而收獲理想的文本細讀成果。
[參考文獻]
肖秀金.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應用[J].中學語文,2022(27):35-36.
柯文拼.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21):156-158.
余美琴.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研究[J].中學課程輔導,2022(18):24-26.
楊姍.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文本細讀的心得[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4):197.
周粉萍.文本細讀策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22(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