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日,2023年諾貝爾獎正式開獎。首個揭曉的獎項是生理學或醫學獎,匈牙利科學家卡塔林·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德魯·韋斯曼榮膺該獎項,以表彰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這些發現使針對新冠感染的有效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的開發成為可能。長期以來,將mRNA應用于疫苗的嘗試遇到許多挑戰,因為mRNA作為疫苗無法滿足合格疫苗需滿足的兩個基本條件:安全性與有效性。首先,將mRNA直接注射到實驗動物體內可引發強烈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甚至造成死亡;其次,mRNA穩定性差,在體內表達效率低,無法真正激發抗病毒能力。因此科學界和制藥界一度并不看好mRNA的應用前景。但卡里科最終與韋斯曼合作解決了mRNA疫苗應用過程中的諸多問題。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名譽教授皮埃爾·阿戈斯蒂尼、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教授費倫茨·克勞斯和瑞典隆德大學教授安妮·呂利耶,以表彰他們在“產生阿秒光脈沖以研究物質中電子動力學的實驗方法”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其中,安妮·呂利耶成為第五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據諾貝爾獎官網介紹,三位獲獎者發現了一種產生極短光脈沖的方法,這種光脈沖可用于測量電子移動或能量變化的快速過程,為人類探索原子和分子的內部提供了新工具。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伊娃·奧爾森表示,三位獲獎者的工作將為光脈沖在電子和醫學等領域的應用鋪平道路。
10月4日,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被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蒙吉·G·巴文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路易斯·E·布魯斯和美國納米晶體科技公司科學家阿列克謝·伊基莫夫,以表彰他們在量子點的發現和發展方面的貢獻。據了解,納米晶體指晶粒為納米尺寸的晶體材料,或具有晶體結構的納米顆粒,一般尺寸小于100納米。直徑小于10納米的半導體納米晶體,則通常被稱為量子點(Quantum Dot)。這個名字,來源于其獨特的量子限域效應或量子尺寸效應。這些最小的納米技術組件現在可以傳播電視和LED燈發出的光,還可以指導外科醫生切除腫瘤組織等。
10月5日,20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挪威劇作家約恩·福瑟,以表彰他“創新的戲劇和散文,為不可言說的事情發聲”。這也是繼2005年的哈羅德·品特之后,再次由劇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據了解,約恩·福瑟以新挪威語創作了大量作品,涵蓋了各種體裁,包括戲劇、小說、詩集、散文、兒童讀物和翻譯作品。雖然他是當今世界上演出最廣泛的劇作家之一,但他的散文也越來越得到認可。在北歐,約恩·福瑟知名度很高,被稱為“當代易卜生”,2010年就獲得了被稱為“戲劇界的諾貝爾文學獎”的易卜生獎。

9月27日,在第十九屆杭州亞運會滑板女子街式決賽中,經過兩輪“線路”和五輪“大絕招”比拼,年僅13歲的中國小將崔宸曦表現驚艷,以總分242.62分的成績摘得金牌。出生于2009年的崔宸曦是本屆亞運會中國代表團中年齡最小的運動員。她在奪金后,也成為中國亞運歷史上年齡最小的金牌得主。
據報道,崔宸曦自三歲起開始接觸輪滑等項目,十歲起正式與滑板結緣。她曾用“一見鐘情”來形容第一次接觸滑板時的感覺。“剛開始也沒有想著走專業路線,但是站上滑板之后就有一種熟悉的感覺。后面練動作也練得特別快,然后一路走到現在。”崔宸曦這樣說道。經過三年多的練習后,崔宸曦順利進入了國家隊。一路走來,崔宸曦也展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毅力。遇到傷病,她從不叫苦叫累,而是默默咬牙熬過去。有時候訓練也會讓她覺得辛苦,但獲勝帶來的成就感一直讓她堅持到現在。
在拿到亞運金牌后,崔宸曦的職業生涯也邁向了新的高度。對于以后的目標,她說:“我還想站上奧運賽場。”

10月2日,杭州亞運會馬術三項賽最后一項場地障礙賽進行終極對決。經過激烈角逐,由華天、包英鳳、孫華東、梁銳基組成的中國隊,以總罰分86.80摘得三項賽團體賽金牌,日本隊獲得銀牌,泰國隊獲得銅牌。華天同時獲得三項賽個人賽金牌。這是自1982年新德里亞運會正式設置馬術項目以來,中國隊首次獲得亞運馬術項目金牌。
據了解,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華天成為第一位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馬術比賽的騎手。2014年仁川亞運會和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華天分獲馬術三項賽個人賽亞軍和季軍。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華天領銜的中國隊獲得三項賽團體賽第九名,創造了中國馬術隊的歷史最好成績,也是亞洲隊伍在該屆奧運會上的最好成績。
中國馬術項目在等待超過40年后一嘗亞運金牌滋味,這是令人興奮的事情,但不是這支隊伍前進的終點。事實上,本屆杭州亞運會中國隊的參賽陣容就是目前中國馬術的“最強陣容”。進入全新奧運周期,他們也已經為中國隊鎖定了巴黎奧運會的參賽資格。

9月21日,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攜夫人阿斯瑪抵達杭州,開始為期一周的訪華之旅。在9月23日晚的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上,當敘利亞代表團入場時,轉播鏡頭對準了敘利亞總統夫婦,阿斯瑪扎著馬尾辮,身著黑白印花連衣裙,一邊向運動員招手致意,一邊做出比心手勢。憑借時尚著裝和大方舉止,被法國媒體稱為“東方戴安娜”的阿斯瑪,在訪華期間也迅速“圈粉”。
據了解,現年48歲的阿斯瑪出生在英國的一個敘利亞移民家庭。阿斯瑪曾就讀于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在一次學校組織的酒會上,她邂逅了赴英留學的巴沙爾·阿薩德。長期以來,阿斯瑪為敘利亞的教育、慈善和衛生等作出許多貢獻,被當地媒體譽為“沙漠玫瑰”。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后,一些西方媒體稱阿斯瑪帶著孩子跑到其他國家避難,她站出來戳穿了謊言:“打一開始,我就待在敘利亞,從沒想過去其他地方。敘利亞是我的國家,我要永遠待在這里!”隨后,阿斯瑪成立了敘利亞發展基金,并倡導婦女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