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光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100)
現代信息技術正引發傳統產業的深刻變革,數字經濟與農村農業的結合是解決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落后、農產品銷售不暢、農民增收致富等問題的重要途徑。通過建立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搭建農村電商服務平臺,以國家為主體打造農產品品牌、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利用互聯網技術助力農產品出村進城等方式,助推新時期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數字經濟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和創新的工作方法,對農產品銷售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農產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市場需求量巨大,但目前我國農產品出村進城相對比較困難。隨著“數字經濟”概念的提出,我國農業領域也開始變革,“數字經濟”推動了農村發展[1]。
電子商務主要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信息技術手段,對各種商品進行買賣的過程。電子商務不僅是一種在線銷售活動,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經濟活動方式,主要通過在平臺上銷售各種商品,尤其是近年來,國家對此方面加強了重視,并制定了相關政策,加大了對此方面的扶持力度,為當前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同時,通過網絡營銷手段銷售各種物品變得更加普遍。據相關統計,截至2020 年底,通過此項平臺進行商品銷售的人數約占總人數的70%,這對農產品銷售而言更具有優勢,主要從以下2 個方面說明。
通過平臺銷售商品,突破了原有的時間、地點限制,使實際銷售不僅局限于當地市場,也針對全國和全球市場。登錄在電子商務平臺上的農產品信息,所有消費者都會看到,并且電子商務平臺支持網上購物。當消費者付款時,賣家將銷售信息發送到倉庫,倉庫經理根據這些信息進行打包,然后由快遞員將商品送至指定接收人,當實際消費者收到相應產品后,再通過平臺將相應款項轉入到賣家,至此完成了整個銷售流程。
在整個銷售過程中,通過網絡平臺進行銷售,最大優勢在于對時間空間方面減少約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完成整個銷售流程,將大大節省人力、物力成本。相對于傳統的農產品銷售而言,通過電子商務營銷模式,使雙方更加公平、合理地進行交易,從而對實現農產品電商銷售更加有利[2]。
結合當前實際情況而言,我國大部分地區均已覆蓋網絡,但農村網絡覆蓋面較小且處于初級階段。農村地區較為特殊,環境復雜,致使農民對電子商務營銷模式缺乏了解,其教育和知識水平較低,缺乏計算機應用技術和方法,導致在整個電子商務模式下,農產品銷售無法與當前實際經營模式相匹配,再加上部分農民缺乏對電子商務的有效了解,不夠重視,在營銷過程中忽視此項技術。同時,農民更多地關注線下銷售,導致營銷過于膚淺,極大地降低了功能性。此外,數字經濟在農村地區的發展呈現出不均衡局面,地區之間的差異巨大,導致在電子商務營銷方面缺乏普及性。相對于農村而言,網絡設施不斷完善的同時,缺乏其他相應設備的有效支持,致使整個電子商務營銷模式應用困難。
網絡銷售離不開物流管理。作為線上營銷的重要組成部分,線下物流的引入直接影響農產品的銷售效率和質量。在實際營銷過程中,物流管理在整個網絡營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農產品而言,低效率和長交付時間導致產品顯著惡化,農產品銷售利潤率降低,在線營銷模式流行??梢越⒁粋€完整的物流配送系統,確保網絡營銷模式充分發揮作用。農產品本身具有的復雜性,使得對配送時間要求更加嚴格,要求與物流公司之間保持“三送一”溝通,從而為農產品創造更大利潤。部分農村交通不便利,為保證良好的運輸條件,需要與當地部門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物流配套設施[3]。
農產品電子商務行業仍存在專業性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等明顯問題,網絡營銷模式的優勢在于改變了農產品原有營銷過程的地域局限性。如果農產品電子商務人員不是專業人員,導致客戶滿意度低,也會影響農產品網絡營銷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農產品受種植區氣候、土壤環境、種植方式和種植面積等因素的影響,其口感、甜度和成熟度各不相同。此外,大多數農產品生產周期長,種植和生產中存在許多破壞性因素。由于生產區域相對分散,在線上很難保證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同時存在監管漏洞,在實際的網絡營銷過程中,客戶對農產品索賠的情況頻繁發生。
農產品生產深加工企業中的很多產品在表面上看來是通過網絡交易,但實際農產品的網絡營銷利用率并不高,很多企業只是在網絡上發布一些信息,網站的實際應用率遠遠不足。
同時,網站內部的各類內容和設置十分簡單,并沒有做到及時更新,宣傳力度不夠,甚至還存在虛假宣傳,因此網絡并不能為企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企業也未在網絡營銷中得到利益轉換。
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應進一步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農村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覆蓋率,以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
一是加強網絡覆蓋。加大農村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和管理力度,進一步提高網絡覆蓋率,尤其是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對行政村的網絡覆蓋率達到100%,自然村的網絡覆蓋率達到80%。
二是優化數字經濟信息基礎設施。在信息基礎設施規劃中,加強與農業生產規劃和農村公共服務規劃相結合。
三是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各級政府應加快制訂并落實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案,完善城鄉公共信息服務體系。
四是大力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由政府牽頭組織相關部門加強農村電子商務的推廣應用和宣傳,鼓勵各大電商平臺對農村地區進行重點扶持,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
對于整個物流配送系統而言,其對產品的銷售發揮著重要作用。必須不斷完善其結構以及內部體系,并對系統方面實現集中管理,保證及時配送。結合農產品自身的特點,合理控制物流時間,做好配送系統完善工作,實現產品的有效營銷,提高產品營銷收益,為發展面向農產品銷售的在線營銷模式奠定基礎。保證整個物流配送體系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要對農產品合理分類,嚴格按照相應要求,找到對應物流配送公司保證產品及時運送。
除了對不同類型的農產品統一管理,強調產品包裝設計外,還需要配置銷售效率高的物流公司。做好產品銷售渠道分析工作,結合實際情況完善內部工作,設立相關專業部門,對產品進行分銷,在消費者購買此商品后,及時與物流公司對接,保證農產品及時運輸,提高實際工作效率。積極與物流公司之間做好相應配合,加強溝通和交流,實現明確分工,避免出現各種糾紛,全面做好農產品的銷售工作。同時,以產品配送為基礎,保證配送過程中的質量和效率至關重要,同時部分地區相關政府部門也對農產品的銷售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斷了解互聯網知識,應用技術手段,促進農產品快速銷售[4]。
網絡營銷是實現農村發展和農業增收的必由之路,要著力培養有思想、有技能、有營銷知識的新型職業農民。網絡營銷和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教育,使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更加便利,擺脫傳統限制,使機器學習技術無處不在,使現代農業的人力資源水平走向新階段,為現代農業建設的加快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持。鼓勵本地鄉鎮企業積極對接農民,通過拓展產業鏈和增加生產制造機會,在吸納農民就業的同時,鼓勵企業吸納科技人才向農業轉移,進一步促進農村發展,將高新科技成果和人才帶到農村,讓中國信息化和現代化進入農村。為了在我國培育一批具有專業技能、經營意識、文化程度、創新意識的新型職業農民,使農村經濟不斷發展,不斷提高經濟收入,根據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提出如下建議。
3.3.1 建立“數字經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制
依托涉農院校和培訓機構,組織開展“數字經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依托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基地(平臺),開設“數字經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班;依托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農業行業協會等,開展“數字經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3.3.2 強化農村電商人才培育工作
在“數字經濟”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數字經濟”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的長效機制。同時,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養與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銜接和配合。為吸引更多優秀青年加入到“數字經濟”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中來,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相關領域大學生和其他青年返鄉創業就業。
為進一步推動農產品銷售的發展,需要充分運用各種技術手段,為產品銷售創造良好條件,實現工作標準化,對品質、外觀包裝方面進行不斷優化和完善。為全面做好農產品質量問題,需要從種植方面入手,同時結合市場變化作出優化調整,全面提高產品包裝美觀性,充分展示產品優勢,提高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保證農產品的銷售數量。隨著新媒體軟件的興起,農產品企業還必須做好宣傳工作。在傳統方式下,人們對農產品詳情了解較少,通過短視頻方式可以讓消費者對農產品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吸引消費者眼球刺激其消費,并將短視頻與實際農產品銷售相結合,通過拍攝相關專業廣告來更好地為銷售農產品創造良好環境[5]。
目前,新媒體傳播滲透到各個領域,電商營銷過程中通過直播方式可以進一步刺激消費,在此條件下要求農產品企業根據現實情況,與網絡營銷團隊合作定期開展農產品相關直播,并在農產品市場加大推廣直播力度,不斷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對主要地區和主要目標的“互聯網+”農產品出村入市實行嚴格品質把控,重點對影響農產品質量的土壤、水、空氣等關鍵指標,嚴格堅持動態監測、預測和預警。實施綠色農業發展理念,廣泛應用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生態防控、土地休耕輪種、垃圾無害與資源化、種植復合循環發展等農業科學技術,提高土地的天然抗病力,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水平。
企業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實現農產品的安全和可追溯,加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業產品負清單制度,采取更加嚴格的懲罰性和約束性措施,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企業主體落實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實施各種安全生產制度,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綜合品質。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取樣工作,增加采樣品種、采樣頻率和采樣范圍,加強采樣結果處理透明度,持續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進一步建設信用約談制度。
引導農村公司和農戶使用“新媒體+小程序”在線模式,該模式非常適合農產品企業拓展周邊業務。通過新媒體迅速傳播農產品企業的企業資料、商品資訊,并通過小程序進行宣傳,從而增加公司在周邊企業圈中的知名度。這種模式不但營銷成本低,流程也十分簡單,具有提高用戶注意力和訂單的作用。
引導農產品公司和農戶使用“京東、天貓、拼多多等”平臺的推廣方式。在企業的競爭力營銷活動上,除了運用公司的官網營銷之外,還要擅長運用“京東、天貓、拼多多”等網絡平臺。
引導農產品公司和農戶應用“農業大眾計劃+社區團體”營銷模式。以銷售為主,拓寬電子商務營銷渠道,嘗試新路徑的特色農產品營銷,比如預售訂單,組織生產、物流、銷售等[6]。
數字經濟技術是一種革命性的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產業,其新的產業模式給傳統農業、工業等行業帶來了新變革。數字經濟助推農產品出村進城模式,不僅對農戶自身發展大有益處,也能使消費者享受到更多實惠,獲得更高品質的農產品,有利于推動鄉村振興。現代化進程背景下,充分運用數字經濟技術將帶動各個行業的快速發展,數字經濟對助推農產品出村進城模式將發揮巨大作用,政府應加強政策支持、提供便利條件、提供人才保障、做好監管工作等,促進我國農業生產模式升級、農產品質量升級和農村信息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