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德龍
(孝義市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山西 呂梁 032300)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是我國發展歷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戰略目標,隨著農村集體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在其轉型過程中農村信訪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以農村各類經濟合同問題居多,對此應全面規范村級經濟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村級集體資金,規范黨員、群眾以及農村干部的管理權限,護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通過保證農村合同的有效性以及合法性,不僅可以維護集體、群眾雙方的基本權益,還可以促進集體資產運營制度化,有利于農村集體經濟朝增值保值方向發展,對于我國農村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對此,文章分析農村經濟合同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究問題發生的根本原因,針對管理過程存在的不足提出解決措施,為我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大多農民對于法律法規的了解較少,在交易過程中對合同簽訂工作重視程度較低。通過對部分農村地區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大部分村民缺乏法律意識,對于簽訂合同的內容了解較少。例如,某村因為招商引資項目需要租賃村民土地,之后村委會與村民經過協商,口頭達成協議,由村委會出面收取20 年租賃費共計1 萬元整。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租賃期限在6 個月以上的采取書面方式;建設工程項目合同應采取書面方式,否則整個交易不具備法律效力。如果不能規范合同,就很容易損害農村集體以及群眾的經濟利益,甚至存在部分村民之間承包項目直接采取口頭約定或者是邀請第三方人員作為見證等方式完成,使得后續因為缺乏主要的經濟項目合同,導致欠款無法及時追回,約定雙方各執一詞,無法準確判斷項目內容,不利于村級經濟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在管理村級經濟合同過程中,可以清晰地發現存在較多違規問題,主要包括內容違規、合同期限超過法定期限等。例如某村為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選擇與企業簽訂租賃合同,以企業在租賃場地上修建廠房的方式為當地農戶提供工作崗位,增加從業人員,但是在合同上卻標注的是“乙方可以根據需要在租賃土地上建設看護、倉儲、加工等用房”,這違背了我國土地、建設管理相關法規。加上村民對法律知識掌握較少,導致農村經濟合同中存在嚴重的缺陷,不利于合同有效履行。例如某村在簽訂土地租賃合同時沒有標注對外租賃土地的具體地址,缺少土地坐落信息;沒有清晰地標注合同到期后租賃土地上房屋的歸屬權;還有部分合同內容互相矛盾等。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合同缺陷主要體現在違約責任和合同解除情形約定不清晰等,對此村委會以及黨員應發揮管理、監督作用,做好普法工作,增強村民法律意識,幫助其了解基本的合同法,避免村級經濟受到影響。
某村為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招商引資了超過10 家企業展開土地租賃工作,但是因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重視程度較低,或者管理存在問題,在近3 年收繳承包費的過程中,僅有少數的幾家企業繳納了一部分承包費,很多企業因為合同內容形式不規范或者合同內容存在缺陷等原因不繳納承包費,并且農村兩委干部不能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及義務,在收取費用的過程中互相拆臺,導致工作無法順利進行,很難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做好履行工作。對此應加強重視農村兩委及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保證村支部、村委會、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能夠發揮相應的監管作用,做好農村經濟合同管理工作,保障村民經濟利益[1]。
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存在很多經濟合同簽訂程序不符合標準的情況。例如某村支部書記在沒有召開兩委會以及村民代表會議討論的前提下,私自與村民簽訂土地租賃合同,將村級集體土地以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的形式承包給村民。根據《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24 條規定,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事項,必須經過村民會議集體討論以后才可以展開辦理,如果集體經濟合同沒有經過村兩委會的同意,或者沒有經過村民集體會議討論同意,沒有經過人民政府以及經管部門審查同意,那么該合同不具備法律效力,村民可以集體上訪要求處理。
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采取村民會議討論的方式履行民主程序,不僅可以保證村民的基本權益,還能夠實現村鎮政府的監督、審核職能,確保農村經濟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
要推動當地經濟健康發展,村級應提高對集體經濟合同管理的重視,樹立正確的管理意識,從而實現鄉村振興目標。通過走訪調查可以發現,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大多數鄉村基層干部對于集體經濟合同重視程度較低,沒有及時公開簽訂合同的具體內容以及履行情況,村民很難直接了解到農村集體經濟的具體使用情況,透明度較低,導致村民在對合同簽訂內容以及款項不了解的情況下,很難配合村委會行動。因此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合同履約率相對較低,經常會出現承包費用拖欠等問題,而基層干部沒有及時發現自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出現合同糾紛時強行收款,導致農民群眾與基層干部之間關系緊張,不利于我國農村社會安定團結,阻礙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進一步實施。當前對于村級而言,要做好村級經濟合同管理工作,相關人員應主動學習專業知識,掌握相關法律法規,組織好業務培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村級經濟合同的履行率[2]。
對于鄉鎮組織而言,除了需要做好對農村集體經濟合同基礎檔案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存放以外,還要根據鄉村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發揮統籌管理以及監督制約作用。通過調查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發現,大部分鄉鎮沒有針對農村集體經濟合同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少部分建立管理機構的鄉鎮存在人員變動頻繁等問題,無法最大限度發揮整個管理機構作用,不能履行應有的職能。農村集體經濟合同在發生經濟糾紛以后需要由專業機構根據情況進行調解,將糾紛控制在合理范圍內,避免造成更加惡劣的影響。但是如果鄉鎮缺乏管理機構或者是管理結構不合理,經濟糾紛不能及時處理會在短時間內升級,最后很難有效控制。因此,需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立專門的指導小組下鄉協助當地村委會完成管理結構優化工作,及時清理不合規的村級經濟合同,做到關鍵環節全程跟進監督,保障農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3]。
根據調查,目前很多農村針對經濟合同存放沒有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一般由村委會主要干部直接指派特定人員負責所有合同的管理工作,沒有做好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統一登記以及歸檔整理。由個別人單獨保管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村干部監督,同時容易造成合同遺失,當發生經濟糾紛時,作為合同一方,村級無法提供合同原件就很難根據合同內容進行調解,使得糾紛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處理。同時,當前合同管理人員業務能力不足,因為沒有經過專業化培訓,所以普遍工作效率較低,很難做好合同內容鑒定工作,當村民或者是企業與村簽訂合同時無法發現不符合標準的內容,導致村級經濟合同不具備法律效力無法有效兌現,容易造成上文提到的相關問題。
村級經濟合同管理是一項系統性較強的工作,包括多個環節,管理人員不僅要做好對合同的存放管理,還要參與到合同簽訂的前期輔導以及后期監督當中,只有做到每一個環節都順利開展,才能保證村民經濟利益。但是經過數據調查發現,目前大部分農村經濟合同管理更加重視對合同的簽訂,忽視了合同簽訂前的培訓輔導工作以及后續合同履行過程應有的跟蹤走訪工作,如果沒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會造成對相關信息的收集不到位,使得合同內容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后期走訪工作可以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了解經營者的生產狀況,協調合同雙方的關系,確保經營者可以履行合同內容,避免原本可以履行的合同最后無法兌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4]。
通過設定長效管理機制可以保證農村經濟實現良性發展。對于農村可以將農村經濟合同管理納入村級干部的考核中,作為村干部考核的參考標準之一,整合鄉鎮司法、農經以及財政等相關部門,對農村集體經濟合同進行統一指導以及監管,并且要在鄉、村兩級分別成立相關機構,專門負責農村集體經濟合同管理工作。在鄉鎮成立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領導小組,細分工作責任,由主管領導任命組長,下設辦公室負責人等,確保整個管理機構的有效化,針對村級經濟合同的鑒定、經濟糾紛等相關問題,分別安排工作人員單獨處理,同時為了減輕工作人員壓力,可以適當吸納群眾代表參與村級經濟合同管理中,發揮監督指導職能,做好承上啟下作用,讓農民群眾清晰了解上級政府頒布的相關政策以及規定,定期向上級領導上報工作內容。
經濟合同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針對各類經濟合同制定相應的模板,確保村委會、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在簽訂相關合同時能夠有所參考,做到有章可循,但是這項工作較為繁重,工作壓力較大,無法做到每一個鄉村都能夠單獨完成。對此,縣級政府應根據需要安排人員輔導完成工作,幫助農村開展經濟合同模板的推廣普及,并針對經濟合同類型簽訂相關的流程以及遵循原則,嚴格按照標準進行審核,保證農村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有序開展,進一步提高我國農村經濟水平。
在簽訂合同過程中要提供良好的服務工作,對于農村干部而言,在合同簽訂前要采取培訓等相關手段讓當事人詳細了解合同內容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協助當事人對項目價值進行預估,做好準備工作,如簽約過程中的招標環節等,盡可能保證整個環節公平、公正、公開。在合同簽約后要進行分類歸檔保存,定期跟蹤回訪合同雙方,了解真實的經營情況,確保合同能夠有效執行[5]。
對于村級經濟合同不規范問題,如果只是一味清理并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因此要求農村干部及管理人員分享發展成果,帶動農村經濟整體進步,護航鄉村振興。在清理不規范村級經濟合同的過程中,農民與黨員干部之間可能會因為一些合同內容存在意見分歧,對此要開展農村經濟合同整治專項行動,安排指導小組規范村級經濟合同,統一群眾、干部整體思想,有效轉變其理念及作風,為村級經濟發展釋放更多經濟動能,有效處理不符合標準的合同,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如某村通過清理不規范經濟合同,收回拖欠款超過100 萬元,而后該村利用這一部分資金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為村民安裝冷熱水管道或娛樂設施等,豐富村民日常生活,獲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有效解決了村內集體資源分配不公等問題,將存在多年的經濟問題及矛盾糾紛一次性處理。此外,清理不規范經濟合同能收回原有土地,為鄉村振興提供扎實的經濟基礎,給村民帶來新的收入項目,實現團結互助共同發展,進一步增強黨群關系[6]。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村級經濟合同的管理工作,需要做好相關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管理人員是優化經濟合同管理工作的基礎,影響整個合同管理工作水平。一些村干部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出現合同條款不完善情況,如履行期限不完善,沒有約定違約條款等。所以縣、鄉兩級政府要做好合同管理業務的培訓工作,包括法律法規及合同的簽訂、兌現、保管等,保證合同管理的規范性,維護農村集體、群眾的利益,避免造成損失。
此外,要提高合同管理人員的業務素養,保證每一位合同管理人員能認真對待工作,承擔自身義務和責任,不斷完善合同管理,避免簽訂損害農民切身利益的不規范合同,保證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豐富專業人員培訓形式,目前培訓主要是集中講授的形式,相關人員可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網課教學,讓工作人員能在業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結合現場培訓,讓優秀的村級經濟合同管理人員講解自身經驗,幫助一些落后鄉村改善自身管理模式,讓更多的干部以及群眾對法律法規有清晰的認知,組織專業講師到農村重點授課,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效果。
規范我國村級經濟合同管理工作,需要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了解存在的問題并有效解決,通過合理措施提高農村經濟合同管理質量,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釋放鄉村振興的發展動能,還能夠明確產權身份,為規范集體經營行為奠定基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增強黨在基層的凝聚力、戰斗力。希望文章能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幫助,鞏固黨在農村基層的執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