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微子篇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子路跟隨孔子,卻遠落在后面,遇到一個老人,用拐杖挑著除草用的工具。
子路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
老人道:“你這人,四肢不勞動,五谷分不清。誰知道你的老師是什么人?”說完,把拐杖插在地上開始鋤草。
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邊。
老人便留子路到他家中住宿,殺雞、做飯給子路吃,還叫他的兩個兒子出來相見。
第二天,子路趕上了孔子,并把這事告訴了他。
孔子道:“這是位隱士。”叫子路回去再見見他。子路到了那里,那位老人已經出門了。
子路道:“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系,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系,怎么能不管呢?你原本不想玷污自身,卻不知道這樣隱居是忽視了君臣間的必要關系。君子出來做官,只是盡應盡之責。至于我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是早就知道的了。”
【評析】過去一段時期,人們認為這一章中老人所說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是勞動人民對孔丘的批判。這是理解和思想方法上的偏差。其實,本章的要點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總結,即隱居山林是不對的,老人與他兒子的關系始終保持著,卻拋棄了君臣之倫。這是儒家所不提倡的。
論語·子張篇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說:“讀書人遇見危險便肯獻出生命,看見有所得便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考慮是否嚴肅恭敬,居喪時考慮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評析】“見危致命,見得思義”是君子所為,在需要獻出生命時,君子可以毫不猶豫地獻身。同樣,在有利可得時,君子往往會考慮這樣做是否符合義的要求。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