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娟 范溶棲 馬萍萍
哈爾濱劍橋學院
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時期。秦朝雖二世而亡,但漢朝很快建立,并且在許多方面都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使大一統的局面得以延續。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更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因此,在這一時期國家安定,社會經濟繁榮,多民族文化融合,人民安居樂業。這樣的社會背景促進了工藝美術的發展,使得工藝美術在這一時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秦漢時期的工藝美術繼承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藝術理念和藝術特色,同時又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工藝美術種類層出不窮,工藝美術技藝不斷創新,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美術風格。總體來說,秦漢時期的工藝美術作品有著鮮明的歷史特點和文化氣息,既具美觀性又具實用性,具備很高的借鑒價值。當前,我們在文創產品設計過程中,應該大膽借鑒秦漢工藝美術元素,既傳承發展又開拓創新,將秦漢時期的工藝美術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相融合,為文創產品設計注入新的活力。
瓦當是古代房屋屋檐筒瓦的下垂部分,即整片瓦的頭部,其實用性表現在可以將椽頭遮住,避免日曬雨淋;其美觀性表現在瓦當上面通常都刻有精美的圖案和文字,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藝術價值。秦漢瓦當的主要形制為圓形和半圓形,可以分為圖案瓦當和文字瓦當兩種。圖案瓦當上的圖案往往簡明生動、構思巧妙,題材相當廣泛,有動物紋、植物紋和幾何紋等。其中,秦代圖案瓦當上的動物形象十分豐富,有象征東西南北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還有象征吉祥的鹿、鴻雁、游魚等;漢代圖案瓦當上的圖案有四神獸、翼虎、鳥獸、昆蟲、植物紋、云紋等。文字瓦當始于秦代,由圖案瓦當發展而來。文字瓦當上的字數不等,少則一兩個字,多則十幾個字,多為篆書。文字的內容主要是表達祈福和延壽的愿望,如延年益壽、長樂未央、永壽無疆、與華相宜、千秋萬歲、永受嘉福等;也有的表達宮殿、官署、陵園建筑物名稱與用途的,如上林、平樂宮阿、齊園宮當、京師倉當、宗正宮當、長陵西當等,因此秦漢瓦當除了具有高超的藝術性之外,也有著極高的史料價值。
畫像磚是秦漢時期常見的一種建筑構件,起始于戰國,發展于秦漢,鼎盛于東漢,一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仍然能見到,開始時多用在臺階、地基上,裝飾宮殿、衙舍等建筑,西漢中期以后開始用于裝飾墓室。畫像磚有空心和實心兩種規格,形制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半圓形,技法有陰刻、陽刻、淺浮雕、高浮雕等,紋樣有卷云紋、米格紋、菱格紋、方格紋、回字紋、太陽紋等。秦漢畫像磚有一磚一圖的,也有一磚多圖的,圖案非常豐富,有的表現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打獵、織布、冶煉、播種、舂米、采桑、種蓮、煮鹽、釀酒等;有的表現貴族生活,如宴飲觀舞、斗雞賽馬、車馬出行等;有的是歷史故事,如二桃殺三士、泗水取鼎等;有的表現神話人物,如伏羲、女媧、西王母、東王公等;有的表現建筑,如樓閣、亭園、倉庫等;有的表現動物,如虎、豹、馬、狗、鹿、鶴、雁、鷹等;有的表現社會風俗,如尊老養賢、講學授經等;有的則刻有方位字、紀年文字等。秦漢畫像磚線條順滑流暢、簡練生動,圖案精美細致、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真實細致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風俗信仰,在我國的工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秦漢時期的銅器技藝已經達到了十分高超的水平,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從出土的文物來看,秦漢時期的銅器同樣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秦代的銅器有鼎、敦、簋、鍪、瓶等多種形制。這些銅器既設計精巧、制作精良,可以用來盛放酒水、蒸煮食物,有著極強的實用性;又造型優美多樣,常常在表面裝飾有弦紋、葉脈紋等,可以作為禮器,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漢代,銅器的實用性變得越來越強,出現了許多新的品種,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燈、爐、壺、鏡等,造型多變,制作精巧。如銅燈就有盤燈、筒燈、吊燈等形制,尤其是以動物為造型的朱雀燈、羊燈、雁身燈等,匠心獨運,制作精巧,魚鱗雁羽,清晰可見。銅爐實用性很強,有用來香薰的薰爐,有用來取暖的溫手爐,有用來溫酒的溫酒爐,上面雕有四神獸等形象。銅壺造型一般為鼓腹、小頸、圓足,多裝飾有獸面銜環。銅鏡的使用最為廣泛,藝術性也最高,形制多樣,紋飾多變,有星云紋、螭紋、草葉紋、夔紋、蝙蝠紋、云雷紋等。
秦代,人們對陶器的使用已經較為普遍,在各地都有專門制陶的工坊,而且生產的陶器已經有了較高的水準。陶器的種類也很豐富,有鼎、盆、壺、簋、盂等,形式多樣、造型優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秦代的陶塑也有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具有代表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人物造型多變,表情生動,細節突出,制作技藝高超,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漢代,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陶器的種類進一步豐富,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更加緊密,陶制瓿、釜、碗、杯、缽、甕、罐、壺、缸等的使用愈加頻繁。與此同時,其工藝水平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只有紅陶、黑陶、灰陶的局面,在汲取原始瓷器著釉經驗的基礎上,出現了以銅為呈色劑的黃綠色低溫鉛釉陶器。陶器上的紋飾也比較豐富,有繩紋、弦紋、劃紋等,此外還有浮雕的獸面紋、狩獵紋等,非常精美。在陶器的基礎上,漢代的瓷器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產品多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物,實用性較強,色彩有青色、黑色等。
染織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在漢代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漢代,染織有專門的官員負責管理,不但有官營作坊,還有大量的私營作坊,品種豐富,工藝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既滿足了人們穿著的需要,又因為有著繁麗的花紋、精美的圖案、豐富的顏色而具備極高的審美價值,是充滿美感的藝術門類。漢代的絲織品種類豐富,并且材質和制作方法不同,有錦、綾、綺、羅、紗、絹、縑、縞、紈等。漢代的絲織品紋理有平紋、斜紋和羅紋等,著色手段則有涂染、浸染、套染等,利用礦物染料和植物染料進行染色,形成的色彩極為豐富,有紅、黃、藍、綠、紫、古銅、緗色、淺駝等數十種之多;花紋有云氣紋、動物紋、花卉紋、幾何紋和文字紋等。在絲織品上,往往還有著精細的刺繡圖案,有鎖子繡、信期繡、長壽繡、乘云繡、云紋繡、棋紋繡、鋪絨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織錦,織錦是一種用一色緯線和三色經線織成的彩色顯花絲織品,色彩搭配精巧,藝術價值極高。
我國漆器的制作和使用歷史久遠,秦漢時期的漆器很受重視。這個時期的漆器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參與的人員很多,分為漆工、畫工、雕工等。漆產品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日常使用,如有用來盛裝物品的漆盒、漆盤、漆匣、漆箱等;有飲宴用的漆壺、漆樽、漆勺、漆碟、漆碗等;有女性梳妝使用的漆梳、漆耳環、漆奩等;還有棋盤、硯臺、屏風等。這個時期的漆器一般為木質胎,也有少量使用夾纻胎或竹胎的;造型模仿動物形象或者青銅器、陶器的器型,豐富多樣,生動形象。色彩一般為外黑內紅,也有部分使用黃色、綠色、灰色、金色、銀色、赭色等的。在外部裝飾有幾何紋、云氣紋、動物紋、植物紋等精美紋飾,以及描繪有生活場景、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題材的圖案。其中,動物紋既有寫實的自然界的動物,又有較為夸張的云龍、云鳳;描繪生活場景的圖案有狩獵、歌舞、出游等題材;描繪神話故事的圖案則有神仙、羽人、神獸等題材;幾何紋則常常作為邊飾。此外,有的漆器上還裝飾有銅扣、金片等,非常華美。
秦漢時期的工藝美術品種類豐富、造型優美、紋飾精美、色彩艷麗、技藝高超,具有古拙、質樸的特點,即古拙而不呆板,質樸而不簡陋,能將實用與審美完美地結合。[1]從這些工藝美術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秦漢時期工藝美術極高的工藝水平,更能感受到古人的敬天、樂觀、進取、豁達、理性,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執著追求。當前,我們在藝術設計當中,可以巧妙地融入秦漢工藝美術元素,在不同的設計中融入其造型、紋飾、色彩,在繼承傳統審美的同時,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創造出具備獨特魅力的藝術設計。
在秦漢時期的工藝美術品中,有許多以造型優美生動而聞名于世的工藝美術品,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四羊方尊、鎏金銅馬、朱雀銅燈等,造型別致,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特點和極高的辨識度,將其造型融入現代藝術設計,能夠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例如,秦俑俠系列文創產品的原型就是兵馬俑中的將軍俑。設計師參考將軍俑精美的盔甲、獨特的頭飾、生動的表情,并進行了卡通化的設計,形成了形象可愛、憨態可掬的秦俑俠系列形象,并以此為藍本,設計了一系列文創產品,如秦俑俠樹脂擺件、 秦俑俠積木、秦俑俠可樂罐保溫杯、秦俑俠茶臺擺件,可愛、奇趣又富有個性。再如,以漢代鎏金銅馬為原型設計的鑰匙扣系列,汲取了鎏金銅馬體態俊秀雄健、形象樸實穩重的美學元素,同時借鑒了秦漢時期陶馬、玉馬、石馬的造型特點,再配以充滿視覺沖擊力的色彩,進而創作出了新穎別致的文創產品。
秦漢時期,在漆器、陶器、瓦當、畫像磚等工藝美術品上都有著繁麗的紋飾或祈福的文字,這些紋飾圖案生動靈巧、文字寓意吉祥,表達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現代藝術設計中,我們可以將這些紋飾整體或者部分提取出來,并進行創新性設計,以符合現代人的審美。例如,湖南省博物館曾經推出過一款涂鴉帆布包,包上的圖案來源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君幸食”貍貓紋漆食盤中的貍貓紋樣,用手繪涂鴉的方式呈現在帆布包上,使秦漢傳統紋樣與當時流行的帆布包結合起來,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又如,西安工程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設計團隊設計的“星漢燦爛”系列絲巾和“漢女騎兵” 系列帆布包,主要紋樣就來源于漢陽陵出土的“千秋萬歲”瓦當。“星漢燦爛”系列絲巾通過涂鴉的手法將漢代工藝美術元素之美巧妙地與現代藝術設計相結合,既美觀又表現了吉祥的寓意。“漢女騎兵” 系列帆布包采用了漢代工藝美術品上常見的云氣紋作為底紋,更具漢代美學和東方氣韻。再如,某金飾品牌與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聯合設計的福韻·秦皇漢武文創黃金系列,將秦磚漢瓦中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獸的形象巧妙地融入黃金飾品中,將秦漢文化和工藝美術元素與當代黃金首飾結合起來,既美觀時尚又傳遞了尚古之風。
秦漢時期工藝美術品的色彩集中體現在漆器和陶器上,黑色、黃色、紅色是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元素。目前出土的秦漢漆器大多為黑色和紅色。紅色代表喜慶、吉祥,黑色代表莊重、神秘。黑與紅,既是冷與暖的協調,又是陰和陽的協調,大氣莊重,表達了秦漢的恢宏大氣。在現代藝術設計中,采用秦漢流行的黑與紅搭配,同樣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某設計師設計的融入秦漢元素的絲綢服飾,以秦代崇尚的黑色為基色,輔以中國紅,穩重、貴氣的純黑色搭配端莊大氣的正紅色,展現了秦漢風骨,驚艷了觀者。又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福壽雙全”筆記本,應用了秦漢工藝美術中常見的象征祥瑞的云紋與蝠紋,特別是這個筆記本分兩種款式,一黑一紅,正是采用了秦漢漆器經典的顏色搭配。再如,湖南省博物館推出的文創紀念品“鳳紋漆盤”,其顏色的運用恰到好處,采用了朱紅色與黑白色的搭配,極具代表性的中國紅既蘊含傳統文化的底蘊又不失時尚潮流感。
總之,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秦漢兩朝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確定了方向和格局。難怪有人說,秦開創了華夏版圖,漢夯實了中華文明。秦漢昂揚奮進的精神也造就了當時工藝美術的大發展,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獨具特色的藝術,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夠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養分。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如在珠寶首飾設計、文創產品設計、服裝設計中融入秦漢工藝美術元素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設計者應該在繼承秦漢美學思想的基礎上,與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中國風”的藝術設計,進而創作出既富有傳統文化元素,又符合當代人喜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