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西安美術學院造型藝術部
造型藝術是美術院校在大一課程中設置的一門基礎類課程,是對學生的造型基礎進行統一的教學和培養,主要課程通常包括素描基礎課、色彩基礎課、形式構成課等基礎類課程。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能打好未來從事專業學習和創作的造型基礎,為將來的學習做好鋪墊。造型藝術基礎課程在我國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是當下我國美術學教學中的必修課程。
我國美術院校造型藝術教學改革伴隨著時代發展從未停止,隨著時間跨度的不同,改革的內容也不相同。20 世紀80 年代之后,美術院校有關基礎教學改革的研究也開始蓬勃發展,重點是關于造型藝術基礎教學在美術院校的定位問題的討論。到了21 世紀初,美術院校針對當時的教學狀況,均建立起了造型學院和相應的系部,以及在造型學科現有成就的基礎上,思考面對新的藝術手段和語言,以及社會變化對人才的需求,造型學科教學的轉型問題。
大學教育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美術院校也是如此。隨著時代發展,許多新的課程開始在美術院校開設,其中不乏涉及新技術、新理念的專業,通常這些專業的學生需要接受一年左右的造型基礎教學訓練,但是隨著學制的變化,信息化、數字化教學讓知識體系的學習更加迅捷,在知識儲備量逐步增加的前提下,藝術基礎教學的課程和知識體系是否需要大規模與時俱進地更新,如何進行課程、教學、人才培養的改革,這是我們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
目前美術院校造型藝術基礎教學的改革,需要從高等美術基礎教育與課程內在邏輯的關系出發,重點研究美術院校造型藝術基礎教學課程的形成機制、建構模式和評價反思。這需要對目前美術院校的課程體系和發展現狀進行摸底,以西安美術學院為例,目前造型藝術部承擔了全院一年級學生的藝術基礎教學,主要以“素描與體驗”“肖像寫生”“色彩規律”幾門主要課程為主,覆蓋美術和設計類課程。然而,部分設計類學科,其造型基礎課程如何優化是一個問題,目前設計類的專業大二以后的課程普遍壓縮,學生對課程的關聯性學習、跨學科學習、課后鉆研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明顯不足。因此,西安美術學院決定將造型藝術基礎課程壓縮,將一定的時間交給其他專業來進行教學銜接,補充專業課程的時間。并通過研究建立一個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引領人才培養工作。內容包括大類招生的專業,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原則,制訂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專業大類的共修課程平臺,實現同一專業大類下不同專業的基礎課程基本打通,在分流之前同一專業大類所有專業共修同一課程模塊。
除了西安美術學院外,中央美術學院早在2001 年就首次建立“基礎部”以統籌一年級造型基礎教學。之后八大美院均設置了獨立的造型藝術教學單位或教研室,專門組織一年級造型藝術課程授課。之后中央美術學院根據時代變化和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要求,為適應美術類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變化,提出了“大類”招生,其目的是優化專業結構,打破專業志愿一填定終身的局面。
根據幾個美術院校的基礎教學現狀,可以總結出目前美術院校造型基礎教學的改革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1)對美術院校的造型基礎教學現狀進行摸底,主要是以八大美院和其他藝術類院校的相關教學資料為基礎,不斷收集整理教學改革案例,歸納課程設置的現狀、變化、改革特點,發現并提出問題;(2)結合目前社會需求、就業現狀、未來人口結構變化,進行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的銜接和綜合安排分配,優化課程結構,滿足專業教學的需要;(3)國家目前強調將思政融入教學,將“大思政”在教學中進行普及,同時注重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的培養,并引導傳統學科發展,做到學科發展不脫離國家思想政策。
如果要進行教學改革,首先我們要對造型藝術基礎教學的觀念進行分解。傳統的造型理念,是基于塑造物體的形象,在藝術中的解讀為“描繪物象的藝術美”,是一種培養審美、塑造美。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喬爾喬·瓦薩里提出了“Disegno”的概念,譯為“繪圖”“制圖”“素描”,這也是現代設計“design”的由來。藝術學學科對于審美培養具有極高要求,造型藝術基礎教學是不能被無視或解散的,其是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培養學生具備專業審美、專業意識的主要方式。故造型藝術基礎教學的改革,要保留培養審美意識和實踐的課程部分。
從前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造型藝術基礎教學的重要性,但多學科教學、融合式教學、跨學科學習研究也很重要。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和”與“不同”,“和”就是大家共同對造型的把握認識,以此彌補設計學中造型的不足,更加促進美術學對造型的精研;“不同”就是一定要發展出適應各專業方向的造型基礎。除此之外,許多國內外專家都對此提出過個人的見解和觀點。嚴功軍教授曾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書中,從教育學的角度提到了“大思政”背景下的跨學科交融式教學改革,即在多個學科交叉的同時,選取一種協同性的課程設計,來滿足幾門學科的共同需要。以目前的建筑環境藝術課程為例,其專業特征為藝術和工科知識的結合,即是一種具備高度實用價值的藝術審美和可實踐的“未來藝術設計”的概念,要求學科具備高度的實踐性和藝術性,并緊密結合結構學、力學、人體工程學、植物學等多學科知識。在繪畫教學領域,尤其是西方繪畫教學之中,要思考現當代藝術以一種什么形式進入學院教育體系,畢竟目前的繪畫教學始終面臨就業等多個方面的壓力,需要結合社會需求、人類未來的審美發展方向、基礎審美在時代發展中的變化,幫助相關專業的學生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成為所需要的人才。
對于各門學科來說,培養審美都繞不開“造型”的概念,盡管這種“造型”的概念覆蓋的學科很多,理解也不同,但無一例外均提到了造型藝術對于本學科發展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在高校教學課程設置本著“優化”“改良”“保持優勢”的前提下,不同學科的造型基礎教學需要找到共性,即一種“和”。通過對國內研究現狀的總結可以看出,當下國內專家學者無一例外都強調多學科教育的“融合”,即一種和而不同,是一種藝術類的“通識教育”,同時提到了基礎造型藝術教學的“與時俱進”問題。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對于造型藝術如何在中國美術發展的高度上去認識自身發展從而獲得更大的突破,如何使造型“通識”教育更加科學、合理、與時俱進地覆蓋藝術多學科基礎教學,是教學改革研究發展的一個未來趨勢。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造型藝術基礎教學改革的幾個要點。
1.轉變課程功能。要使課程功能從傳統的造型訓練,轉化為一種造型思維的培養,從傳遞造型知識,到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同時掌握學習方法,體驗學習過程,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
2.改革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改革最主要的是與時俱進地革新學科知識,解決教學內容與二年級專業課程銜接和教學延續的問題。
3.改革教學過程。使教學過程能夠成為學生主動參與、探究、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進而培養學生搜集、分析信息,獲取知識,合作、交流以及參與的能力。
4.改革課程評價。建立新的評價策略,探索新的評價方式,逐漸由單一的作業考察式評價,轉變為觀察、交流等多種方式結合。
目前在國內藝術教育領域,隨著“文化絲路”計劃和“絲路大學聯盟”計劃的提出,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帶一路”文化輸出的橋頭堡,必須在新時期的文藝改革中走在前列。而西安美術學院作為西北五省唯一的專業藝術高校,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高水平藝術人才成為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學院領導層在造型藝術十周年展覽研討會上提出要從“根本”“轉化”“唯美”三個關鍵點加深對經典藝術傳承的認識,所有工作都要落在造型的根本上,要注重造型藝術的轉化,唯美一定要唯中西藝術、古今藝術的大美,以構建一個美術高校基礎造型課程改革體系,為學院基礎造型藝術教學傳承與更新增添活力。同時本院全面實施“名家、名師、名生、名作、名校”之“五名”戰略,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雙一流”建設,使學院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穩步提升。所以當下的相關教學改革,不論是面對學科發展的變化還是社會環境的變化,都顯得十分迫切。
在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新時代文藝教育工作的講話指導下,根據各個高校造型藝術基礎教學改革的經驗和教訓,“一把抓”和“一把放”的現象都需要避免。為此應建設一套以大類培養為基礎的教育指導方針,并根據學院總的教學目標,提出一套按照美術學類和設計學類進行分類教學的計劃和教學改革方案。
首先是第一學期的造型藝術基礎教學改革,因考慮到新生入學,在我國現有的考試制度下,考生的審美水平普遍不及專業審美的要求,為此第一學期的教學需要側重于繪畫類造型通識基礎課教學,使學生通過比聯考時期更專業的繪畫訓練理解造型藝術基本規律,并結合美術史論、美術理論的學習,提升審美素養,在培養模式上從開發培養學生的知(知性)、情(情感)、義(人格)基本素質入手,在傳統的素描與色彩課程中融入“造型”概念、“構成”概念、“圖式”概念,建立符合藝術規律與教育規律的造型通識基礎課程。
其次是第二學期的學習,之前造型課程的疊加對部分非繪畫類專業教學形成了一定的時間上的擠壓,故充分考慮美術學和設計學的大類專業特點,分為兩大階段進行教學。第一階段設置專業理論和專業基礎課程,使學生能夠熟悉美術學和設計學各專業方向的特點,為下一步的專業選報提供參考依據。第二階段為專業銜接課,主要由各專業院系對學生進行專業課教學,為順利進入各院系學習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最后,在教改研究中,需要本著厚基礎、寬口徑、重專業的順序依次推進,從大到小循序漸進,以系統的造型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訓練、藝術審美意識的培養為核心內容,提升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對造型學科建設中的論述提出以美育為引領,在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和優秀創造能力的人才上下功夫,形成造型、設計、建筑、人文幾大學科相互補益、相得益彰的學科結構,推動學科專業的融合;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強調通過社會實踐認識當代中國,通過服務人民錘煉藝術本領;在文化傳承上,以美育的視角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今天美術教學的源頭活水,以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果服務社會。這實際上提出了美術院校基礎造型藝術教學需要注重“學科融合”“結合傳統”“了解社會需求”等幾個核心內容。
從西安美術學院的案例可以看出,美術類高校造型基礎教學改革,需要考慮美術學和設計學的大類專業特點,以“以實為本、虛實結合、能實不虛”為指導原則,第一階段設置專業通識基礎課教學、專業理論和專業基礎課程,使學生能夠熟悉美術學和設計學各專業方向的特點。第二階段為專業銜接課,主要由各專業院系對學生進行專業課教學,為順利進入各院系學習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課程設置注重從造型“通識”教育過渡到專業“通識”教育,依次推進。最終做到西安美術學院的造型藝術基礎教學、學科建設、培養模式以西安為起點,向西部地區乃至全國輻射,促進西部美術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根據美院教學改革的案例,美術高校造型基礎教學需要以問題為導向,教改的計劃方案需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覆蓋性、功能性等多元融合的特點,課程設置體系要高度符合高校未來發展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同時教學必須強調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是區別于其他專業的高等教育的一個教學特點。在教改研究中跟以往造型藝術基礎課程相比更關注專業銜接、專業發展、專業通識教育等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準確地了解、分析美術造型、設計造型等不同學科之間的專業關聯知識,在不同的學科之間尋找造型通識教育的邏輯連貫性,并能夠對從素描與體驗到造型基礎教學的形式實現理解和運用,提高美術與設計學科的交互融合力。在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課程改革中,不斷培養學生的專業邏輯性、創新性、思辨性思維。在教學中,要不斷深化課程內容、改革思路,結合社會發展探究學科未來發展趨勢。在造型藝術基礎教學中始終把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放在首位,強調獨立思考與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提倡教師由知識傳授者向引導者的角色轉變,不斷提升專業人才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