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希
當今時代,媒體信息傳播和受眾行為模式正在快速轉變,全球傳播景觀正被重塑。社交機器人、機器寫作、算法推薦、數字虛擬人等新的AI技術和應用推動了內容生產智能化,提高了國際傳播的精準度。此外,國際傳播的技術博弈日趨激烈,AI在價值和規制上的爭議也更加明顯。主流媒體應認清全球傳播環境重構的機遇和挑戰,發揮自身優勢,探索一條基于AI技術的國際精準傳播實踐路徑。
近年來,AI技術與傳媒業的融合迅速推進,這既為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帶來智能化發展的機遇,也帶來了人的主體性地位受到沖擊、媒體權威性被消解的挑戰。
1.機遇。AI技術在發展初期就與國際傳播密切相關,例如,很多跨國信息的編碼、解碼都使用了自動化計算。隨著5G時代的到來,國際傳播成為AI技術應用的前沿。這為主流媒體“換道超車”、驅動精準國際傳播帶來新的機遇。首先,AI為國際傳播提供新模式。例如,新華社的“媒體大腦”能夠讓機器內容生產貫穿“智能采集—智能加工—產品—智能審核—智能分發—智能反饋”全環節,有效突破了傳統媒體單一滯后的信息傳播模式。其次,為國際表達提供新可能。例如,AI繪畫讓中華文化藝術瑰寶的表現手法更為豐富;還以AR/VR/MR技術賦予現場新聞更多的體驗感、現場感、沉浸感。最后,打破傳播邊界。通過語言識別、智能推薦、計算機視覺等前沿技術,主流媒體可以將敘事話語穿插在不同的場景與情境中,融入受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增強國際傳播的貼近性、親和力和時效性。
2.挑戰。AI技術正從主體、渠道、內容等層面顛覆傳統的國際傳播格局。信息生產的智能化以及傳播主體向人機協同方向演進,給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帶來了一系列挑戰。首先,人類記者的主體性地位受到沖擊。AI技術在信息采編和發布環節中的優勢遠超人力,以至于有些觀點甚至認為,“人”不再在生產傳播中占據主導地位,而是讓位于能夠快速生產、精準分發、智能互動的機器人。然而,技術雖然使得信息生產效率呈指數級增長,卻也產生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信息,對受眾產生巨大干擾,這一點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其次,AI技術消解了權威媒體的影響力。AI技術可以重復發布海量信息,還可以迎合網民的偏好進行傳播,久而久之,缺乏價值的信息就會覆蓋真實、專業、理智的聲音,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就會被削弱。最后,全球傳播存在傳媒集中化的問題。目前,傳媒資源主要集中在西方,再加上先發優勢,AI技術在西方主要新聞媒體和傳媒巨頭中迅速發展,甚至深度影響國際網絡輿論,對我國主流媒體國際傳播帶來較大壓力。
AI技術、理念及應用的融入,能夠為媒體有效打破國際傳播業務壁壘提供支持。主流媒體基于AI技術的國際精準傳播,能夠實現點態國際傳播模式,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1.突破內容傳播形態。AI及“AI+”技術,能夠為主流媒體的內容拓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包括數字虛擬人、ChatGPT、AR等新技術,可以極大地創新和豐富傳統的內容形式,突破圖文和音視頻局限,向海外受眾傳遞內容,提升國際傳播的真實度、可信度。例如,中國日報2022年推出數字人“元曦”,以“中華文化探源者”為定位,致力于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并于此后推出了“元曦帶你見識九千年歷史巖畫”“元曦探秘甲骨文”“元曦新春話剪紙”“元曦跑兩會”等融媒體產品。在這些產品中,“元曦”身著中國古典風格服飾,配合創新二維插畫與3D建模融合的甲骨文農耕長圖、賀蘭山巖畫全景圖、中國剪紙窗花風景圖,對海外受眾具有很強的文化吸引力、藝術沖擊力。
2.點態國際傳播模式的實現。點態國際傳播即以“點”為中心,這些點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受眾,可以是個體或群體。這種國際傳播模式強調傳播的針對性,比較關注受眾的個性。其基本要求有二:一是從點切入,把握點內現狀和點際動態;二是對點傳播,注重增強點際共情。基于AI技術的優勢,主流媒體得以實現點態國際傳播模式,有助于提升傳播的精準度。首先,運用AI技術精準描繪國際受眾畫像,可更好地實現傳播的準確性。其次,可根據“點”的實際情況和整體狀態,調整傳播內容、方法和手段。運用AI技術把握“點”所處的傳播環境,全面、準確、客觀地掌握“點”接收傳播內容時的期待,例如從問題導向出發,估計“點”的社會經濟狀況及面臨的具體問題,從而通過算法增強點際良性互動。如人民日報TikTok官方賬號,從短視頻的生產、處理,到后續的推送、數據收集、受眾畫像,都始終基于數據和算法驅動的智能邏輯。基于本地受眾數據的智能傳播,能夠有效解決國際傳播中的本土化難題,有利于自發形成若干傳播熱點,推動相對客觀輿論環境的形成。
3.兼顧國際傳播的效率和質量。主流媒體基于AI技術的國際精準傳播,可以實現既“瞄得準”,也“投得準”。首先,在做好可持續的內容規劃下,利用AI技術可以加大優質內容供給,為國際傳播帶來更具有創新性的內容題材,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報道形式。其次,運用AI技術可以充分關注當下國際受眾對文化傳播的訴求和審美需要,利用優秀的中華文化元素,打造現象級產品。例如,新華社利用“5G+AR”技術,將虛擬場景與現實舞臺相結合,聚焦海外年輕受眾,打造了一大批內容和風格上具有多模態特征的全國兩會視頻,拓寬了兩會國際傳播的想象空間。最后,推動智慧審核,避免內容同質化,避免負面內容出現,如新華社通過搭建數據庫、訓練算法和模型,進一步優化“較真”內容檢校智能機器人,使其能夠對內容進行更細致、深入的檢查和校對,兼顧效率與質量。
主流媒體基于AI技術的國際精準傳播策略,主要有人機協作、內容矩陣、算法智能、數據融通四個層面。
1.人機協作。隨著國際傳播向“智媒化”更新迭代,媒體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因為AI技術的引入而發生顛覆式改變,也導致“人”在內容生產傳播中的主導地位受到更大的挑戰。主流媒體應秉持“人機協作、以人為主”的理念,有機整合人機協作模式,特別強調采編人員的主導地位和把關作用,從而確保將正確導向融入算法模型、產品生成和稿件發布全過程。例如,新華社將機器人記者“快筆小新”與傳統記者聯合,“快筆小新”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搜集信息、生產稿件,實時跟蹤報道重大事件,第一時間向國外發布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時效;人類記者對“快筆小新”的稿件進行篩選審查,加入深度思考與人文理念。人機相互協調、優勢互補,為國際社會有效提供表現中國視角、中國立場的優質新聞作品。與此同時,應強化人才培養。國際精準傳播說到底是面向人、說服人的工作,不僅需要國際傳播和AI技術兩個領域的專業人才隊伍,還需要能夠將兩個領域人才有機結合的協調系統。例如,為了擴大語音種類的多樣性,需要培養一批AI語音技術人才;面對中外文化差異,則需要一批了解對象國受眾審美和文化的人才,還需要能夠協調文化輸出傳播渠道的人才。
2.內容矩陣。AI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信息生產更加智慧化、創新化,促進主流媒體構建多元化內容矩陣。由于跨文化、跨語言的限制,海外受眾容易對國際傳播內容產生誤解和誤讀。主流媒體應借助AI技術,廣泛拓展演繹學習、類比學習、語音合成等應用,針對海外受眾的理解認知、文化習慣來調整內容輸出,大幅提升內容生產效率,使之契合海外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例如,新華社“音訊”可實現中、英、西、法、俄等9種語言的轉寫。這既能讓跨語言、跨文化的內容生產更加高效,還能突破外語人才短缺的局限。此外,新華社利用“新華智云”技術,打造一鍵式的數據可視化新聞,大大豐富信息內容的“包裝”;再如,利用5G+8K超高清視頻直播系統,將8K視頻編碼成網絡流媒體,供全球5G用戶觀看;利用擬定建模技術,推出AI合成英文主播等,大大拓展了新聞報道的形式。
3.算法智能。算法是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之一。算法將大量無序信息變成有序信息,增強人工智能交互能力和信息分發效率。如今,內容生產與內容消費之間的匹配度高低是衡量傳播有效與否的一個核心標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也應在此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例如,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臺積累了大量用戶資源。人民日報在自建賬號上,基于協同過濾、特征組合等智能推薦算法進行信息分發,向海外受眾傳播中國的信息產品和服務。此外,為了破除國外社交媒體算法繭房的限制,要加大傳播平臺建設力度。相較于國內傳播,國際傳播面臨著受眾更廣、平臺更多、競爭更加激烈的現實境遇,同時也存在傳播效果不確定等困難,必須建設更加廣泛、多元的傳播平臺。主流媒體應加強海外客戶端建設,例如,可以推出英、法、俄、葡、日等不同語種的新聞客戶端,利用算法推薦和內容自動過濾技術,為不同國家的受眾提供量身定制的內容信息。
4.數據融通。AI技術輔助國際傳播,使得傳統媒體的主導權進一步讓位于技術邏輯主導的受眾權利。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新的傳播環境,主流媒體須在數據融通上不斷發力,提升受眾分析的精細化、智慧化程度。中國國際電視臺十分重視對海外受眾數據的存儲融通和算法分析,實現了從間接推測到智能追蹤的技術升級。例如,針對中華文化愛好者,中國國際電視臺先以標簽對其進行趣緣匹配,再分析受眾在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平臺的瀏覽、互動行為數據,從而將平面的受眾畫像優化為能夠表現行為、情感的立體化受眾形象,傳播的精準度也大大提升。此外,中國國際電視臺自建規模化數據庫,通過內容智能檢校機器人,能夠在短時間內進行數據分析提取,有效開展情感分析和立場檢測,為保障傳播的準確度提供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