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娒
美國傳播學者Rogers對健康傳播的定義是:“凡是人類傳播的類型涉及健康內容,就是健康傳播?!保?]傳播和健康的結合意味著健康目的的達成需要媒介的參與。從最常見的人際溝通渠道到如今媒介技術的參與,健康傳播的形式在不斷創新。然而健康傳播的最終目的并未改變,即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個社區或國家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增進人民福祉[2]。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相繼開展了一系列健康傳播運動,部分學者自此開始涉足健康傳播研究,健康傳播作為一個學術研究領域也開始不斷發展。
在中國,健康傳播的開端可以追溯到新中國成立時期,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在當時蓬勃開展。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設立了宣傳處來領導全國的健康教育和健康宣傳工作。當時,報紙作為重要的宣傳媒介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從那時起,健康教育學科作為公共衛生與疾病防控事業體系的一部分開始發展,并在改革開放后迎來了事業的新發展機遇[3],不同時期的愛國衛生運動也在具體的時間節點和社會背景下不斷開展。對于國內健康傳播的研究,可以相關學術刊物的設立作為起點。由國家衛生健康委主管,中國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主辦,于1985年正式創刊的《中國健康教育》雜志,是我國第一本研究健康傳播、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學術類期刊,這也意味著我國的健康傳播研究已經積累了近四十年的歷史[4]。
近年來,不少學者對國內健康傳播研究的發展與困境作了梳理。王一帆等指出作為傳播學新興且獨立的研究領域,健康傳播自引入我國以來,相比于應用層面,在理論層面上的發展則比較落后[5],甚至處于空白的缺席狀態。蘇婧等通過對比國際國內健康傳播研究的趨勢,認為我國的健康傳播研究目前仍處于困難的初期建設階段,在研究視野、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6]也有學者關注到我國現有的健康傳播研究中效果研究的數量較少,學科背景單一等[7]。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學者對國內的健康傳播研究缺乏中國特色提出了反思。一段時期,西方理論搭配中國案例占據傳播學核心期刊的主要篇幅[8]。如何超越西方中心主義不僅是傳播學同時也是健康傳播分支亟須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Heather Zoller對健康傳播的研究視角作了詳細的梳理和闡述,除了實證主義之外,健康傳播研究還包括詮釋、批判和文化的取向。而文化取向的研究通常關注大眾媒介如何通過知識生產影響社會,同時也關注社會結構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上的構成方式[9]。國內學者洪浚浩認為文化向度意味著強調溝通與對話,以切身參與的方式去主動傾聽,從而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共同構建敘事,并最終發掘不曾被聽到和看到的邊緣群體的身影和聲音。[10]
從健康文化與普通民眾的關系角度來看,讓民眾認識到健康所具備的重要意義是最大的前提條件。只有這樣,大眾才有可能被動員起來,愿意關注并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學習和掌握和健康相關的信息和知識,再把所知所學科學地內化并運用到日常的行為實踐中去,同時還要防范各種可能潛在的健康風險,最終起到促進健康的作用。呂紅平對健康文化理論的研究,不僅梳理了我國健康文化的歷史淵源,而且提出了健康文化的理論框架。[11]唐玲等人則探討了基于文化影響的健康觀念的形成與發展。[12]然而,這些學者主要來自于社會學和醫學領域,目前還沒有傳播學視角下的研究和探討。總體來看,我國開展健康文化的理論和實踐研究較少。
中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國家,在中國人的養生傳統中,“康”“健” 二詞在殷商時代就已產生?!渡袝ず榉丁逢P于“康寧” 的論述,則是在中國最早提出的養生觀念。[13]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國與西方世界在對健康的認識和理解上也不同。比如說,戰勝克服自然、超越人本身的局限占據西方社會的主流認知,許多極限運動也正是在這種文化觀念和氛圍中產生的。但對于傳統中國來說,恪守順應、和光同塵、柔中帶剛的修身養性則是獨具東方特色的文化傳統。[14]
現代社會雖然和古代傳統社會的生活方式相距甚遠,但是中國文化一脈相承,傳統養生文化是獨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從歷史維度上看,其實我國很早就形成了對于養生問題的系統認知以及社會實踐;從當代的社會生活現實來看,養生不僅僅是中老年人的話語,“養生” 一詞在我國青年健康生活中出現的頻率也不斷上升。不論是微信朋友圈的中年養生局,還是每個傳統節氣中各大社交媒體上傳播的養生法則(從春天的陽氣生發,夏養三伏,再到秋日養陰生津,冬補三九),男女老少在養生領域樂此不疲,早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再者,經過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健康在中國公眾的日常話語和實踐中的意義則更加凸顯。我國源遠流長的健康文化提供了適合國人健康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傳播研究實踐,有助于國人在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實現更易于接受的健康生活模式。這也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中推動健康文化發展、健康生活普及,促進人民健康,實現人民健康的基本目標是一致的。
楊劼等人認為,健康文化是以協調人與自然和疾病的斗爭為中心,在防治疾病、保持和增加健康的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與物質成果的總和。[15]就狹義上來說,健康文化主要指的是關于健康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規范,還包括在健康信息上的素養、對自身健康狀況的判斷、對健康知識的運用、對健康行為的選擇等。[16]從傳播的角度切入,健康文化傳播的主體、傳播的方式和形式都共同塑造并致力于公眾的健康需求,同時健康文化的傳播也會成為一個國家與社會發展過程中沉淀的珍貴寶藏。
健康觀念是健康文化的核心,不同的健康觀念孕育著不同的健康文化。反過來,健康文化又可以促進健康價值觀念的轉變。[17]此外,健康觀念也有其歷史性,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產生著不同的健康觀念,其中經濟、政治等宏觀層面的因素、信息媒介等因素、個人層面的因素都影響著一個社會及個體的健康觀念。
“養生”,又稱 “攝生”。養,有保養、調養、補養、養護之意;生,即生命[18]。有學者指出,“養生” 意為保健延年的方法,而養生的理論和方法就稱作 “養生之道”[19]。真正的 “養生” 活動應是形神兼養,以達到養生、康健的人生目標[20]。中國的養生文化始于道家,在儒、道、佛三家學說中不斷完善發展。其主要的哲學思想有,一是強調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胺蛩臅r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二是注重形神一體。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心理活動?!靶闻c神具,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三是堅持生命動靜統一的整體性,既要動以養形,又要靜以養神。[21]“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周易外傳》)”,要將動靜有機結合。
養生觀念在傳承的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漸成體系。但是現代普通人在繼承的過程中,往往會過分強調其傳統,忽視科學性而陷入養生誤區,反而對自身的健康造成損害。例如,有人認為喝酒可以 “活血化瘀”,但實際上酒精被世界衛生組織定位一級致癌物。又如,近來流行 “三伏天曬背養生”,卻有人忽視自身的健康條件,不研究曬背的方法和時間,盲目跟風只為 “祛濕”,出現曬傷等危害自身健康等的狀況。因此,如何幫助普通大眾樹立正確的養生觀念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符合健康理念和健康知識的行為可以被稱為健康行為,衣食住行、休憩勞作、社會交往等方面的活動方式與行為特征都屬于健康行為研究的范疇[22]。而對于中醫的養生方法來說,其關鍵就是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這四個方面的調攝。
“知信行” 理論將人們的行為改變劃分為三個相繼的階段,在健康傳播的研究領域得到學者們的廣泛運用。首先是獲取知識、然后產生信念,最終形成行為。其中,“知”是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信” 指正確的信念和積極的態度,“行” 是行動。該理論指出知識、信念和行為三者之間存在著遞進的關系[23]。在養生文化中,對養生知識的知曉和信念是促成養生行為的動力。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養生文化的傳播早已超越傳統的家庭場域,中醫大夫等傳統的專業性意見領袖也不再是養生信息傳播系統中的關鍵節點。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發達的信息基礎設施不僅拓展了養生群體,而且逐漸發展形成了養生產業。既有蓬勃發展的健康服務實體行業,如各式中醫理療場所、保健品品牌商行等,也有媒體在其中推波助瀾,廣播電視、網絡媒體每天都會制造海量有關養生的內容[24],甚至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養生方案。
一方面,健康文化的形成和觀念的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也有不少不法分子打著傳播健康之名,假借養生文化的外衣,利用人們對中醫藥養生文化天然的信任,使用各種欺騙手段達到非正常商業目的。這種偽健康、偽養生不僅損害民眾的健康利益,擾亂社會生活的秩序[25],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抹黑并詆毀了傳統的健康養生文化。另一方面,養生文化逐漸融入青年消費群體的日常生活的同時,受眾的健康焦慮可能會被消費主義再一次放大,醫學與商業的結合催促著市場對養生產品利益的最大化追求,“養生” 甚至成為青年人追求 “精英形象” 的工具[26],成為一種生活的態度甚至是某一階層的專屬。在這一視角下,養生行為成為被建構的產物。
健康制度是指為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水平,對大眾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所確立的一套成文及不成文的規定。從民間習俗到國家法規制度,對普通大眾或專業醫護人員、個體或組織團體的行為作出規范,目的在于保障和促進全民健康。《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的頒布意味著我國在發展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推進健康中國的建設上又邁出了一大步——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不僅保障公民的健康權,同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中,健康中國戰略一直是我國未來發展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權”“大健康”“預防為主” 的三大理念是建設健康中國的理念基礎。[27]“健康權” 作為我國公民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要求現代國家和政府承擔起保障人民健康權益和健康公平的責任與義務?!按蠼】道砟睢?在個體層面上不僅追求身體健康,還要求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同時在更廣闊的層面上要求社會健康和環境健康。“預防為主” 是新時期我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中的重要內容,這正是在深化健康領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并結合我國健康傳統所提出來的健康指導方針。大健康觀則體現著傳統養生文化的“天人合一”“形神一體” 等理念[28],而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則與我國傳統養生文化關注的 “治未病” 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正如前文所說的,傳統養生文化正面臨著一場由現代性引發的危機。理解傳統養生文化和現代社會的健康之間的關系、嘗試劃定科學和傳統之間的界限、糾正現代生活中錯誤的健康行為,不僅是國家衛生政策的重要任務,學術研究同樣承擔著社會責任。我們需要認識到,當前我國制定的有關健康的法律法規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例如法律條文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操作性方面的問題也比較突出。[29]與健康緊密相關的醫療衛生機構需要嚴格的制度約束和管理,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傳播的健康信息也需要接受細致的規范,網絡媒體的發展使得健康養生類信息的來源和發布渠道愈加多元[30],如何將正確的傳統養生觀有益地融入現代生活也是亟待思考的問題。此外,媒體、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也需要進一步加強,絕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健康傳播的公共服務屬性。當某一養生風尚席卷社交媒體時,具有專業權威性的信息來源應該盡快跟上節奏,除了傳播傳統養生的理念之外,還需要傳播健康真實的養生方式,告知大眾養生的條件和界限。對公眾來說,包括中醫藥等的健康素養在內的知識和能力的提升,是促進自身健康的最后一道關卡。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的健康傳播以及健康傳播研究雖然已經受到各個領域學者們的關注,但是就傳播學者而言,對于該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西方實證主義的范式之下。如何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健康傳播研究也是學者們不斷探討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上的文化大國,健康文化其實自古以來就不斷被傳承和發展,健康傳播研究也需要超越西方范式,而豐厚的文化積淀則為健康傳播的研究提供了滋養。不同于西方對健康的定義,傳統養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順應自然”“以形養神” 等核心理念展示著中國智慧,這也和國家提出的健康中國戰略相適應。但是,現代人在繼承養生文化之時,缺少批判性的揚棄態度,也忽視了現代醫學的科學性。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階段,傳統養生文化一方面更容易影響普通民眾,另一方面也夾雜著許多打著 “養生健康” 名號的陷阱。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健康傳播需要發揮更堅實的作用。我國的健康傳播研究亟待更多視角的加入,也需要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的共同投入。健康傳播研究需要更多的創新意識,不斷超越現有的研究成果。這對于學科的發展、健康中國夢的實現乃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都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