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道德與法治》課程將學生的生活作為教學的基礎,致力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與法治觀念,在德育培養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程既具獨特性,又具生活性,因此,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知識,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建立起教材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從課本出發,讓知識走向生活。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一)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將理論性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缺乏自主性,甚至容易喪失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而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一現狀,通過真實生動、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抽象思維有待提高,比起抽象的理論,他們更容易從具象的場景里學會知識,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將所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讓學生通過生活加深理解,又能夠在教學活動中明白所學知識對應的生活情景,以便更好地運用。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時期的孩子正處于由他律轉為自律的重要道德發展階段,作為教師,我們應當抓住這一關鍵時期,通過教育與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成長為一個正直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啟發學生將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知識視為生活與成長的重要指導,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三觀”,提升道德素養與法律意識,走正路、走大道,成長為一個能夠服務于社會的優秀人才。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生活化的科學策略
(一)運用多媒體設備,營造生活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更容易對自己熟悉或與自己相關的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營造生動形象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然而,生活是復雜且宏大的,有時學生往往會對自己所處的生活環境“視而不見”。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運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影音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產生共鳴,從而更好更快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并能從自身出發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實現教學目標。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為例。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了解公共生活、認識到我們離不開公共生活,并能夠增強公共意識、遵守公共道德。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向學生展現公共生活的具體場景以及所包含的矛盾——“公園中遛狗的人不收拾小狗的排泄物,污染了草坪”“電影院中大聲接打電話的人影響了其他觀眾的觀影體驗”“跳廣場舞的老人占據了停車場,給車輛的進出造成了困難”……通過觀看視頻,學生能夠聯想到生活中的公共場所以及其中的不文明行為,并且深刻意識到想要維護我們的公共生活,每一個人都應當樹立規則意識。
運用多媒體設備,營造生活情景,能讓學生更為“身臨其境”地體會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促進德育工作的落實與發展。
(二)引入生活案例,提高課堂參與度
想要在教學活動中真正為學生創設出一個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教師不僅要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而且應當引導學生意識到我們可以用所學知識“改善”生活。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生活案例,讓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結合實際經歷對所學內容進行討論,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通過對知識的思考與運用深化理解。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引入生活案例,引導學生的討論與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詢問:“同學們,你們在和爸爸媽媽購物的時候會索要發票嗎?你們知道發票的作用和意義嗎?”這個問題一下子引發了學生討論的興趣,有的學生舉手說:“我們在飯店吃飯的時候一般不會索要發票,因為不要發票可以免費領取一罐飲料!”還有的學生舉手說:“爸爸在購買冰箱的時候就索要了發票,爸爸說那是保修的憑證。”不同的選擇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他們迫切地想知道發票的意義與作用。這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是有權索要發票的。發票既是更換商品、保修商品、解決糾紛、索要賠償的憑證,又是國家管理財政、征收稅款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們應索要發票。
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意識到了索要發票的重要意義,也能夠通過所學知識在生活中提醒自己的爸爸媽媽,從而行使消費者的權利。
(三)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實現寓教于樂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教師可以通過模擬生活情境的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在生活的場景中體會學習的趣味,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多樣的交通和通信》為例。在這一單元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有趣的小游戲。教師可以假設有一個綜合性的售票處,售賣汽車、火車、輪船、飛機的各類票,教師可以讓部分學生扮演“小小售票員”,部分學生扮演“旅客”,“旅客”向“售票員”說明自己的出發地與目的地,以及旅程要求,并且由“售票員”給出合理的建議。例如:一個學生說:“我想從南京前往大連,我希望能夠在旅途中節省成本。”那么“售票員”就可以向“旅客”推薦火車這一交通工具。還有學生說:“我想從山東去三亞旅游!旅程的時間越短越好,速度越快越好!”“售票員”就可以推薦飛機這種交通工具。
通過互動與交流,學生很快便掌握了不同交通工具的優點與缺點,能夠合理地選擇交通方式,完成了教學目標,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四)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不僅在于要讓學生學會教材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指導自己的實際生活。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道德與法治的作業設計多以書面作業為主,難以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更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發揮創造性,樹立創新意識,用科學策略設計實踐性較強的課后作業。
以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愛心的傳遞者》的教學為例,在完成這一課時的教學活動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后完成一些實踐型的課后作業。例如:幫小區中腿腳不便的老人取快遞、給環衛工人送一瓶水等。這些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切實體會到愛心的力量,而且提高了作業設計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所學知識,切實推動核心素養與綜合能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是新課程改革大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質教育落實在教學實踐中的必要保障。作為任課教師應當深入理解并正確把握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意義與優勢,運用科學的策略與創新的手段促進道德與法治生活化進程。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