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受發育水平和學習閱歷等多方面條件的制約,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在文化學習,尤其是數學這種具有一定難度的抽象概念學科的學習上,常常表現出相對薄弱的能力,但是這一情況的存在也表明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有著十分突出的踐行意義。然而通過觀察發現,如今依然有不少小學數學教師對小組合作課堂的構建工作缺乏完備、科學的意識,一方面,沒有重視對學生結組活動的有效指導;另一方面,仍舊在某種層面上表現出自身“師本位”的理念,嚴重制約了相應教學行為作用力的發揮?;诖?,小學數學教師務必在更高維度上完善對集體式教學理念的研究和應用,將小組活動作為主要抓手,促進課堂教學改革的穩健推進。
一、優化對小組合作的指導工作
(一)以“強弱結合”的原則搭配小組成員
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絕非將學生機械地“撮合”成一個個的小集體,而應當全面考量不同的小組中各個成員所具有的多元條件,如此方能最大限度地達到“1+1>2”的效果。首先,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開展相應活動時根據每個學生在日常課程中的具體表現來判斷出其各自的平均水平;其次,將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對應的合作層次;最后,在幫助學生挑選適合的搭檔時,小學數學教師應保證每個小組成員所處的層次存在一定的“差值”,讓處于不同合作層次的學生表現出更高質量的資源共享和經驗交流,借此實現小組的學習和練習活性。
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在最近階段內的科目考查試卷或涉及不同單元主題的作業統一收集在一起,比較、解讀每個學生在不同題型、難度和考查方向的題目中的作答質量以及得分情況,進而判斷學生們在數學學習能力、成果、思維、習慣等方面的個性化狀況。同時,教師還應進一步利用課下時間與學生就日常話題進行常態化交流,通過這種方式獲悉學生的趣味取向、性格等信息。在幫助學生結組時,教師可以結合以上幾個方面的工作成果來合理搭配不同層次的學生。
如此一來,小組合作的執行主體——學生小組就能夠在成員配置方面得到更可靠的保障,而成員個人也能夠融入更科學且有助于自身思維能力發展的集體,繼而為后續工作的高質量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以“互補互促”的原則搭配小組成員
誠然,確定學生的“合作層次”必然要以數學學習成績作為主要標準,但是需要注意到的是,即便是整體層面位于同樣合作層次的學生,他們在一些具體的學習模塊中的表現也不是完全一樣的。立足于這樣的客觀事實,小學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結組活動的過程中應當考量更全面的因素,一來要進一步彰顯學生的綜合層次影響,二來要考慮到每個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長短板以及長短板的互補和互促性,以幫助學生通過更高效的方式來完成彼此之間的共同進步,并更好地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展現自身數學優勢的機會。
例如,在帶領學生進行《統計》這一單元中有關“條形統計圖”方面的結組練習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在信息整理、運算、圖表設計和繪制以及信息表達等方面的水平來完善各組成員的優勢、劣勢互補方案,讓每個小組中都能具備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主要責任人”,以確保每個小組在思考問題、設計方案、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煥發出更為強勁的活力。
通過這樣的策略,小組合作活動就有了更具體、科學、有力的保障,而學生在參與小組合作活動時同樣可以擁有更加良好的主觀體驗,繼而推動工作成果的實質性鞏固、擴大和優化。
二、優化對小組合作的主題設計
(一)在知識拆解中做到“適可而止”
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并不具有十分豐富的學習經驗和足夠成熟的認識能力,但是他們普遍具有相對強烈的自我表達訴求,理應在更為積極的氛圍下進行知識學習、技能應用的能動活動?;谶@一認識,小學數學教師務必在知識和技法講解活動中摒棄傳統的“深挖細摳”的機械思維,進一步彰顯“有詳有略”的彈性模式,有計劃、有目的地為學生留出一定數量的具有適當難度、較大思考空間和價值的主題,作為他們開展合作探究、集體嘗試的目標課題,幫助學生獲得更明顯的開展思維潛能和認知靈感激活、釋放的“標靶”,同時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源自教師的鼓舞與信賴,從而獲得更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在進行《三角形》這一單元的小組合作教學計劃設計工作時,教師不妨就“三角形內角和為180°”這一知識性結論設計有關問題,引導學生設計對應的方案來論證這一結論的正確性,并鼓勵學生借助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多元討論、溝通和實驗探究。如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遇到難以突破的“關卡”,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廢紙折出三角形并撕下、拼起三個角的方式,給予其必要的提示,使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實現認知成果的完善。
如此一來,小組合作活動的開展就有了真正的執行價值,而該教學模式的生本能量也獲得了十分明確的輸出路徑和目標,同時對學生個體和小組集體的數學認知思維塑造起到十分顯著的作用。
(二)在主題設計中做到“融教于?!?/p>
“從生活中誕生,在生活中發展”,任何人類總結出來的知識和技能都具有這一共同的生活屬性,而這也給教育工作者完善自身教學工作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思路。相當一部分小學生需要借助日常生活作為獲取一手知識資訊的主要乃至唯一窗口,因此那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對小學生的智力開發、思維構建和學習素養的形成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出于對這些客觀事實的認識和尊重,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在帶領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時,圍繞目標課程教學內容、方向和要求,有意識地融入更多符合學生日常認知經驗的生活要素,作為其開展思考和討論活動的素材和載體,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巨大應用價值,另一方面,讓學生借助自身積累的生活經驗來顯著降低消化目標內容的難度。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認識小數》這一單元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等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幾個短視頻,包括日常生活中涉及小數應用的常見情景,如媽媽去超市購物,結賬時一共支付了56.8元;父親帶自己去植物園游玩,通過園內的設備發現這里的溫度有28.5℃;教師在計算本次考試中班級的數學平均分,最后結果為94.2分。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成不同的小組,總結更多類似的生活場景,并試著就“小數”在這些場景中的應用方式進行探究。
依托這一措施的有效實施,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能夠感受到濃郁的生活氣息,而他們對目標知識和技法的認知與內化也能夠得到來自日常生活的“加持”,更有利于小組學習成果的取得和擴大。
(三)在主題設計中落實“舉一反三”
真正成功的教育絕對不是引導學生“照葫蘆畫瓢”,而是要讓學生在“積累”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以創造性的思維去運用知識、創造成果。通過日常觀察不難發現,幾乎所有的小學生都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經常會對在成人看來很平常的事物形成自己頗具個性的觀點和想法,這完全可以作為他們在數學課程學習中被進一步開發和利用的優勢資源。基于這一客觀認識,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課堂構建工作的過程中,應當進一步融入更多具有發散屬性的探究素材,幫助每個小組設計更豐富的、非唯一答案的思考性問題,促使學生在共同思考和探究的活動中更好地展示自身的思維才能和數學天賦,從而實現數學認知素養的有效提升。
比如,在《加法和減法》這一基礎性單元的結組教學方案設計工作中,教師就可以突破對傳統題目設計思路的局限,向學生具體展示一個100以內的數字,作為有關算式的運算得數,而后發動不同小組結合這一數字設計加減法算式,看看哪個小組設計的算式最多。如果學生的條件足夠良好,教師還可以發動學生試著將算式中的計算環節最大化,并邀請其他小組的學生幫忙驗算,看看誰的頭腦最靈活。
這樣一來,學生能夠在小組合作中獲得施展自身數學才能、表現個人運算能力更廣闊的空間,并依托學生的好勝心來為小組合作模式生本素養的提升助力。
三、優化對小組合作的形式拓展
(一)依托數學游戲進行小組合作
小學生是與生俱來的“游戲天才”,十分樂意參與有趣的游戲活動,同時會在這些活動參與過程中表現出驚人的認知和行為天賦。出于對這一優勢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小學數學教師不妨在小組合作課堂的構建工作中有意識地引進更多類型的數學游戲活動,讓學生借助結組的方式進一步感受學習和應用數學的無窮樂趣和巨大價值,并為各個小組成員的個人和集體潛能的激活構建豐富的舞臺,將“快樂教育”和“集體教育”這兩個科學教育理念靈活地整合為一個整體。必須強調的是,在進行相應工作時,小學數學教師務必把握好“火候”,不能將數學課堂變成單純的“玩耍課”,否則會起到反作用。
例如,在完成《混合運算》這一單元的基礎性教學工作后,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共同進行“速算達人”的計算游戲活動。首先,將學生按照“強弱搭配”的模式劃分為四人小組,每個小組按照“抓鬮”的順序分別派出代表參賽;其次,教師事先準備好一副撲克牌(抽出“大王”和“小王”),每次都隨機抽出3~4張牌;再次,不同小組的代表要根據牌面上的數字,依托加減乘除和括號等運算法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設計一道混合算式,算式的最終結果必須為“24”;最后,速度最快且結果正確的小組代表可以為本組積1分,看看哪一個小組能夠摘得桂冠。
這種活動將“激趣課堂”與“小組教學”有效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天性和游戲的自然魅力為小組合作模式賦能,讓教師的教學工作體現出更高的質量和效率。
(二)依托場景體驗進行小組合作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所包含的知識和技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而對這些知識和技法的學習必然也要回歸到相應的現實場景,才可以取得豐碩的成果。在日常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的小學生對數學課程的理解常常停留在表面,無法對知識和技能的現實應用形成認知體系。針對這樣的客觀問題,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利用“組”的規模單元帶領學生開展更多元的、富有場景構建色彩和思維構建作用力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的作用下進一步感受利用數學知識和技能完成任務的巨大成就感,以及集體活動帶來的無窮樂趣,從而在更高維度上縮短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
比如,在設計《小數的乘法和除法》這一單元的復習教學計劃時,教師就可以運用一些日常物品、文件柜等在教室中構建一個“商店”,為不同的“商品”標上帶有小數的價格標簽,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分別扮演“顧客”和“店家”的角色,并計算出相應“商品”的價格。要想使學生的體驗更真實,教師不妨在活動中融入“打折”“砍價”等情節,從而讓學生的小數乘法運用更真實、有效。
借助這樣的活動,小組合作從課堂拓展到現實,學生能夠依托合作的橋梁精準地實現“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有機對接,同時從更深的層面感受到小組合作活動帶給自己的美妙體驗。
(三)依托社會實踐進行小組合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教育工作,體現了“實踐”作為引導學生形成課程核心素養所具有的巨大的渠道價值?;谶@一科學理念,小學數學教師務必進一步帶領學生開展更豐富的對標目標課程教學的數學實踐活動,同時鼓勵學生借助“小組合作”的模式去發現和解決一些存在于現實中的數學問題,通過這種方式來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并在客觀維度上顯著優化學生之間的合作情感和行動默契。
例如,在完成《統計》這一單元中有關“扇形統計圖”方面的基礎性教學后,教師就可以發動學生利用周末時間結成若干個小組,每組集體商定一個成員普遍感興趣的問題,并制作若干份調查問卷,而后來到附近的公園、商業街或大學,隨機對路人進行街頭調查和采訪,并根據調查結果繪制一張扇形統計圖,體現不同看法和觀點的人所占比例,然后與自己的活動心得一起上交。
這種活動是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升級版”,立足于“實踐”的“能量源”為學生的數學認知、理解、應用和拓展提供強勁助力,并以“實踐”為紐帶實現對合作團隊的有效維系和多元強化。
在做好上述幾個方面的工作后,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小組合作模式拓展到課堂之外,以“互助小組”的形式進行互幫互助的數學活動,一來有效降低教師在輔導學生開展課程自學方面所要消耗的成本,二來為學生提供更民主、和諧的自主提升環境,顯著增強學生“我要學”的意識和“我能學”的信心。
四、結語
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但是良好的學習成果需要通過學生個體之間的有機合作來取得,小學數學教師要將這一理念真正落實到教學活動中,持續加大對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研究力度,圍繞多個主題制定系統性的策略,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在數學方面具有的學習能力、學習意義和學習前景,促使其以更主動、靈活、務實的方式學會數學、用好數學、愛上數學,從而為學生更高階段的數學學習和課程核心素養的穩步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