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琦 劉青
基于生本理念展開的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更加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展開多元化的學習實踐及探索,獲得對知識內容的深入解析,以彰顯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時,應該貫徹落實生本理念,以此為基準點,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展開多元化的自主學習及自主實踐,提升課程教學效率及質量,最終帶動學生獲得更深遠的發展?;诖耍疚膶ι纠砟钕滦W數學課堂效率提升策略進行了探究和分析。
生本就是以學生為本,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與作用,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生展開對知識的自主化探索,這樣就能夠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實現對知識內容的多元化解讀,達成對知識內容的全方位理解。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時應該貫徹落實生本理念,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課堂,整體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獲得對知識內容的具象化感知,最終達成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獲得綜合性發展。
一、生本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分析
(一)“主動式”模式
在生本理念引導下,學生能夠從被動式學習轉變為主動式學習,充分彰顯其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由教師總體控制課堂教學過程的模式,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能夠充分彰顯自身的個性特色,以及對知識的理解。比如,這一理念引導下的數學課堂會改變傳統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設定,先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知識基礎展開自主學習,貫徹落實“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再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由教師展開針對性的教學指導。這樣一來,教師就成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引者,能夠帶動學生展開針對性的學習,讓學生逐漸拓展學習實踐活動范圍,獲得更多感悟和體會。
在主動學習的狀態下,學生會產生對知識的多元化思考,甚至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及知識基礎獲得對知識內容的創造性理解,然后再根據教師在思路層面上的點撥,讓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促使其展開更有意義的課程學習實踐。所以在生本理念的引導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將發生轉變,充分彰顯學生主動式的學習樣態,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避免思維定式,以創造更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習過程充分彰顯學生的個性色彩。
(二)“好學式”模式
在生本理念引導下,小學數學課堂將會由傳統的教師“好教”轉變為學生“好學”,讓學生樂于學習、喜歡學習,積極主動地參與一系列的數學學習活動。以這樣的模式為引導,學生就能夠保持對數學課堂學習活動的探究熱情,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投入課程學習活動,立足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完成對知識內容的深層次探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受到興趣的激發,能夠激活自身的各項能力及素養,以完成對知識的多元化解讀。在此基礎上,教師則起到帶動和引領的作用,會嘗試以更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課程學習,也會留心觀察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對他們的學習習慣及思維方式進行系統性追蹤,幫助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路徑。這樣一來,就能夠幫助學生摸索出一套更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以此豐富他們的感知和體會。所以,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學生會更加好學,會主動學習、愿意學習,能夠在課堂上與教師和同學展開多元互動,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潛能,助力核心素養的建構,增強學習意識。
二、生本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提升策略
(一)彰顯學生主體,引領自主探究
小學數學教師在貫徹落實生本理念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引領學生展開自主探究。對此,教師的整個課程教學應該充分彰顯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和理念,盡可能地引領學生參與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并在一系列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實踐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避免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出現無序性的狀態,影響了學習活動的價值體現。另外,在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予以恰當引導和點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課程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落實綜合性發展,讓整個課程教學充分體現生本教育理念。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課本為例,在教學“圓的面積”時,對圓面積公式的探究是本章節的主要內容。在實施課程教學時,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圓的面積公式,那么學生很容易遺忘,無法在較為復雜的圓形面積探究題型中綜合地運用面積公式來解決問題。為了增強學生的知識感知力,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他們展開公式推導活動,可以利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等,讓學生嘗試將圓形進行同等份切割,而后拼湊成自己熟悉的圖形。拼湊完成之后再進行對比分析,嘗試找出拼湊成的新圖形的底和高與圓周長、半徑、直徑所對應的關系,這樣就能獲得新的研究方向。
比如,有的學生研究之后發現:分割之后的圖形在拼接之后近似于平行四邊形,并且分割的等份越多,就越趨近于長方形。經過一系列的比較及探究之后,發現圓的半徑近似于長方形的寬,而長方形的長恰好等同于圓周長的一半。找到了這樣的數量對應關系,學生就可以借助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逐步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從而完整地參與圓的面積公式的生成過程。同樣的方法還可以應用于拼接其他圖形,如梯形、三角形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探究的點。學生選取不同的方式完成不同圖形的探索,能夠讓圖形轉化思想更深入,獲得對知識的深層感悟及理解,不僅獲得了豐富的學習體驗,而且達成了知識的有效應用,彰顯了個性化特色。
(二)活用信息技術,促進知識理解
受生本教育理念的影響,小學數學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時,應該積極地應用信息技術,將知識內容生動、形象、具體地展現出來,幫助學生獲得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具象化認知。教師以信息技術為引領,能夠將這些知識動態地展現出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悟,動態生成學習過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落實學生的綜合性發展,從而讓整個課程教學充分彰顯生本教育的理念和特色。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課本為例,教學“包裝盒——長方體和正方體”時,在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動畫視頻,將長方體的六個面進行動態化展現,促使學生觀察動態圖片,感受原始圖形與展開圖形之間的對應關系。動畫視頻的展現能夠讓學生熟知長方體各個面的對應關系,從而建構起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與長方體長、寬、高關系的數學模型。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全面了解長方體面積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夠嘗試借助展開后各個面面積的計算來推導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方法,通過設定不同符號的方式來推導長方體表面積公式,從而參與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
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能夠將較為復雜的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變得形象、具體、直觀,讓學生主動摸索出這一表面積計算的過程,勾聯長方體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實現對相關知識內容的綜合理解及認知。以信息技術為引導能夠實現動態化教學,為學生后續理解長方體表面積與體積之間的關系做好鋪墊,引領他們展開更高質量的課程學習實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感悟。
(三)尊重個性差異,展開分層引導
在生本理念的引導下,小學數學教師在實施課程教學時應該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實現分層引導,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在適合自己能力范圍內的知識學習及探究中達成深度學習狀態,獲得對知識的有效理解,逐步提升學習能力,從而實現自身的綜合性發展。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意識層面尊重每一個學生,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秉持“有教無類”的思想,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合理地劃分層次,以此實現有效引導,貫徹落實分層教學理念。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課本為例,在教學“我家買新房子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教師應該立足于這一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探究任務,引領其展開針對性的實踐操作。對此,教師可以根據班上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分為三個層次,并結合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教學的基本內容,設計三個層次的任務。
基礎任務:這一任務主要引導學生對基礎的概念進行簡單應用,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共同測量課桌的長和寬,然后根據自己測量的數據,運用長方形計算公式得出課桌的面積。
提升任務:這一任務主要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對此,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情境:教室的墻面需要重新粉刷,已知靠窗的這面墻長7米,寬5米,粉刷的時候不能刷到窗戶,所以工人在刷這面墻時需要粉刷的面積是多少呢?
拓展任務:這一任務主要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對此,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一個具有考究價值的問題:已知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相等的,那么這兩個圖形的面積是否也相等呢?引導學生嘗試假設不同的條件來完成對這一題目的推導。
如上,在實施長方形及正方形面積教學時,教師為學生講述了相關的面積計算公式之后,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不同的探究任務,這樣就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完成相應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思考,獲得對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知識運用方法的多元感悟,最終提升學習能力。
(四)關注知識運用,實現多元練習
在生本教育理念引導下,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遷移應用。根據遺忘規律來看,知識遺忘通常呈現先快后慢的特點,所以為了避免遺忘知識,學生可以嘗試將所學知識內容融會貫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可以融入多元訓練,關注知識的鞏固及梳理環節,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復習活動,獲得對相關知識內容的深度解析,以此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展開更有意義的課程學習活動。
以青島版小學數學課本為例,在教學完“生活中的多邊形——多邊形的面積”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展開多元化的練習實踐。首先,教師指導學生同桌合作,小組互判,主要針對本單元中相關的經典例題進行計算,而后讓同桌之間互相批改。完成這一環節后,前后桌之間可以組建成學習小組,展現錯誤的內容,由小組內部集體訂正。如果遇到小組內部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用符號標記,隨后展開全班范圍內的討論及交流。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有效練習,還能夠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互相借鑒彼此的學習思路,豐富彼此的認知。
其次,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給出一道十分經典的多邊形面積計算題,從不同的小組中分別選擇一名學生,讓他們在黑板上進行練習,其他學生對這些學生的練習過程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也是多維度的,既可以是解題思路,也可以是解題格式等。借助這種模式,能夠讓學生在集體建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豐富自身的感知。
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自主練習,主要根據自身在多邊形面積圖形中學習的疑難點,選擇相應的練習內容展開自主實踐。比如,有的學生對三角形的面積存有疑惑,有的學生對梯形的面積存有疑惑,那么他們就可以借助在線交互平臺點擊相應的微課視頻,完成知識的復習和鞏固,而后再練習相應的應用題。教師也可以借助在線平臺了解學生的自主復習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理解。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生本理念下,小學數學課程教學應該有所創新、有所優化,教師要不斷探索生本理念與數學課程之間的關系,采取更有效的策略實現高質量的課程教學,整體提升教學效率,完善學生的知識儲備,增強學生的感知力,促進學生更好地實現知識的學習,最終達成綜合性發展。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