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芳

黃河,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正確認識黃河文化在華夏文明中的作用,對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從課程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評價等方面切入,對基于兒童立場的黃河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進行探索,總結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的相關經驗,希望為相關的黃河文化研究提供借鑒。
一、課程背景
(一)文化育人的價值引領
黃河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充分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對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淄博作為黃河流經山東的九市之一,又是齊文化的發祥地,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與齊文化的聯系,做好黃河文化的傳承,與時俱進地講好黃河故事,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二)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的必然要求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培養目標”指出,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黃河文化串聯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三者一脈相承,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基因,彰顯文化自信。
(三)學校文化育人現狀的必然選擇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南郊鎮李家小學地處農村,日常教學中教師對“文化育人”的重視程度不足,往往更注重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對文化育人的滲透;受文化水平和意識的制約,家長資源匱乏,學生視野受限。黃河流經淄博市,有著豐富的黃河文化資源,我們是受黃河滋養長大的,因此,開發適宜兒童的黃河文化校本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二、課程目標
第一,通過探究式學習,讓學生了解黃河文化知識,感受黃河文化的豐厚博大,培養學生區域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第二,開發基于兒童立場的黃河文化校本課程,進行校本課程實施,完善實施策略和評價策略,形成評價體系。
第三,通過黃河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與評價,提高教師課程開發的能力,使教師成為優秀課程資源的鑒別者、開發者和使用者,促進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
三、課程內容
根據學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依托淄博市的“齊文化”,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編寫適合學生的黃河文化校本課程讀本;探尋以學習探究、體驗活動、匯報展示為主的課程實施途徑,促進學生了解黃河文化知識,感受黃河文化的豐厚博大,培養學生區域認同感和文化自信。
(一)跟著黃河賞詩詞
《跟著黃河賞詩詞》以黃河流域的詩詞文化為探究內容,包含“黃河壯景我來賞”“黃河古詩我來讀”“黃河古詞我來讀”“黃河詩歌我來讀”“黃河盛典我來辦”五大板塊,學習黃河詩詞十余首。
(二)黃河美食串串燒
《黃河美食串串燒》以黃河流域的飲食文化為探究對象,融合問題探究、團隊合作、創新創造等元素的跨學科綜合素質課程。本課程以探究活動為主,分為“沿黃美食我探究(淄博站)”“沿黃美食我探究(山東站)”“美食成因我分析”“沿黃美食我探究(沿黃八省)”“黃河美食我宣傳”“我學課程我總結”六大板塊。
(三)沿著黃河去遠方
《沿著黃河去遠方》以研學旅行的方案設計為主,融合如何確定研學主題、如何形成研學問題、如何規劃研學探訪、如何分享研學結果、如何劃定旅行分工、如何管理旅行經費、如何安排旅行日程、如何擬定旅行準則等內容,培養學生在生活實際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走近黃河話名人
《走近黃河話名人》以黃河流域的歷史名人為探究內容,包括“沿黃名人我探究(淄博站)”“沿黃名人我探究(山東站)”“沿黃名人我探究(沿黃八省)”“名人精神我學習”四大板塊。對本課程的探究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時代背景,學習名人精神,正確理解歷史名人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從而弘揚名人精神。
(五)黃河岸邊品民俗
《黃河岸邊品民俗》以黃河流域的民俗文化為探究對象,包括“服飾民俗我來秀”“飲食民俗我科普”“起居民俗我探究”“交通民俗我分享”四個板塊。本課程采用問題驅動、合作探究、展示迭代的方式展開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感受黃河民俗的特色風情,體會黃河民俗的多樣性,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四、課程實施
基于兒童立場的黃河文化校本課程在突出探究性、故事性、趣味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談話激趣、觀看資料、小組合作、評價促進等一系列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同時,課題組在實施基于兒童立場的黃河文化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初步構建了“黃河文化校本課程”的五環共融實施模式,包括評價先行、自主選擇、合作探究、成果展示、評價反思五大環節。
(一)評價先行
在校本課程實施前,課題組根據單元內容設計表現性任務,制定“表現性評價任務量表”。任務開始前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參照評價量表明確評價項目和內容,初步了解評價主體和流程。教師對表現性任務進行解讀,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任務。這一過程主要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欲望和積極性,這是該模式的起始環節,為下一步學生自主選擇、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做好鋪墊。評價先行環節是黃河文化校本課程實施的基礎,教師要注意在解讀時所用的視頻、課件、語言等,要有渲染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自主選擇
學生根據教師對表現性任務的解讀,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例如,在《走近黃河話名人》中的第一單元“沿黃名人我探究(淄博站)”中,學生從教師列舉的淄博名人齊桓公、周武王、扁鵲、蒲松齡、左思、孫臏、齊景公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名人。自主選擇環節重在體現以學生的興趣為主,讓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探究,更容易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教師需要注意,學生喜歡什么就是什么,不要進行人為干涉和條件引導。
(三)合作探究
學生選定合作探究內容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小組長根據每位組員擅長的工作進行分工。每位組員認領任務,任務內容包括搜集資料、篩選及整理搜集的資料、展示作品。合作探究環節是黃河文化校本課程實施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點,更是用時最長的環節,可以是一周、二周,甚至三周,視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而定。教師在本環節要充分發揮指導的作用,對學生在任務中遇到的困難,及時與學生探討,對學生進行跟進指導,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切記因為進度問題忽略學生完成任務的質量。
(四)成果展示
任務完成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成果展示。成果形式包括手抄報、手工作品、幻燈片、小視頻等,進行展示的學生根據小組分工而定。展示前,學生要熟悉所展示的內容,保證展示的質量。本環節是學生展示自己成果的環節,更是培養學生自信的重要途徑。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展示的效果不佳而對學生進行指責,要多鼓勵、多表揚,肯定學生的付出。
(五)自我反思
學生展示結束后,根據制定的評價量表對展示的成果進行打分,評選出優秀小組,進行表彰。學生根據評價量表的“我的收獲”一欄進行自我反思,反思在搜集資料、合作探究、成果展示中的收獲,反思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以及需要改進的地方。本環節重在反思的真實性,同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鼓勵,促進學生自我評價能力的提升。
五、課程評價
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問題:大部分學生能夠主動參與活動探究,但少部分學生不商量、不參與,坐等探究成果;部分學生對教師布置的搜集資料任務態度不端正,存在應付或不完成現象;部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較差,展示水平有待提高。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教師設計表現性任務評價量表,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如表1所示。
六、課程創新
一方面,基于兒童立場,立足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對黃河文化的認知現狀,在充分尊重小學生意愿的基礎上,將黃河文化的精髓展示給他們,讓其感受黃河文化的廣博,傳承黃河文化的精神內涵。學生用書的內容體現兒童特點,選課基于學生的興趣,在課程實施中,小組研究的內容也是基于學生的選擇,評價量表由學生參與制作和修改,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意愿。
另一方面,對黃河文化的內涵進行提取、剝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將黃河文化中適合兒童的元素融入小學校本課程,實現黃河詩詞文化、黃河名人文化、黃河飲食文化、黃河民俗文化、黃河旅游文化校本課程內容的創新。創新校本課程實施途徑,以五環共融,促進校本課程的實施,運用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的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七、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信息技術能力較弱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較弱,部分學生家里沒有配備電腦,在制作成果展示的PPT課件時缺少設備。
(二)課題組成員成果意識薄弱
除了課題組主持人和一名成員注重成果的梳理和總結外,其他教師在研究成果提煉、論文寫作發表方面的意識和能力還需要加強。
(三)學生參與課程開發少
學生既是校本課程的起點,也是校本課程的最終歸宿。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應適當將課程開發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參與課程開發,但是在基于兒童立場的黃河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較少讓學生參與。由于缺乏學生的參與,本課程的開發只是停留在教師層面,部分內容脫離學生實際。
注:本文系2022年度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教育高質量發展”教育教學專項課題“基于兒童立場的黃河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項目編號:2022HHZX306)研究成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