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芮寧
最近熱映的電影《消失的她》,又引起了大眾對家暴的熱烈討論。影片中的男主角何非嗜賭成性,其妻子李木子數次為她償還巨額賭債,都未能讓他改邪歸正。最后,何非為了私吞妻子的億萬財產,在兩人去國外旅游時,對她痛下殺手。
“家暴”這個詞,平日就頻頻登上熱搜,很多家暴,根本不為大眾所知,只有受害人默默承受著痛苦。
很多家暴“東窗事發”后,旁觀者都十分不解,為何平時對工作認真、負責,對待朋友真誠、熱情,看上去對伴侶也很好的人,竟然會家暴。
很多施暴者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需要專屬的權威,以及被服從的優越感。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從而獲得自己內心的愉悅感,施暴者經常會把支配欲和愛意混為一談。他們最擅長的,就是高舉以“愛”為名的旗幟,做一些與愛完全無關的事情。
比如,在親密關系當中,對另一方進行人格控制。一開始,或許施暴者只是限制受害者的衣著打扮;到后面,會逐漸演變為限制受害者的社交圈子、出行次數等。而且,他們常常會用各種各樣的說辭,來為自己的行為“正名”。
比如,當他限制伴侶的個人社交時,可能會說:我不是限制你的自由,只是你太單純,我擔心你會遇到心懷不軌的人,我做的一切,都只是想要保護你。這時候,很多受害者往往還深陷迷霧,因為施暴者真的是為了自己好。漸漸地,受害者會越來越受施暴者的言論操控和支配,在這段親密關系中,不知不覺地變成失權者以及被蔑視者。當受害者做出一些行為,讓施暴者感到事情試圖脫離他們的掌控時,后者就會被激怒,認為對方在反抗和背叛他們,從而訴諸暴力。
有數據統計,家庭主婦以及遠嫁婚姻的女性,遭受家暴的頻率比較高。為什么會這樣?很多家庭主婦,常年被禁錮在柴米油鹽中,會很容易與外界斷絕聯系,每天只圍繞著丈夫和孩子打轉,就非常容易被丈夫進行精神控制的,也就是網絡上常說的“PUA”。
遠嫁的婚姻也是如此,婆家在一個全新的城市,會導致妻子陷入一個孤立無援的狀態。如果遇到的是一個好的愛人,那不管當家庭主婦,還是遠嫁,都可皆大歡喜。可倘若遇到了不合格的伴侶,“噩夢”可能就開始了。
比如在雙方遇到矛盾,進行爭吵的時候,女方控訴自己的精神傷害,男方會漠不關心甚至否定其負面情緒的存在。他或許會用“你看看你身材都走樣了,除了我還有誰愿意娶你?”“我每天在外面賺錢養家這么辛苦,你只需要待在家里陪陪孩子,還有什么不滿意?”“你在這里又沒錢又沒房子,全靠我們一家養著你,你怎么不懂得知足?”等說辭,來貶低伴侶的社會性質、人格、家庭關系、個人品質等。
當一個人經常對伴侶使用日常貶低的言語,其伴侶就該注意了,他很可能是在試探你的底線,這很可能是家暴即將到來的征兆。
先是語言試探,如果對方逆來順受,下次再到矛盾、爭吵的時候,可能上升到肢體暴力。
很多家暴的受害者,第一反應往往不是如何求救,而是自我反省: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是不是我真的做錯了什么?是不是我沒有做到合格的伴侶?
千萬別這么想!如果相信“受害者有罪論”,那你將很難擺脫家暴。
糾正這樣的錯誤觀念后,下面的這些方法,才能在遭遇家暴后有效地幫助你——
√ 暴力證據收集
在第一次被身體暴力,就及時報警,以留證據,就算當下無法脫離這段關系,也可為今后的起訴或離婚,提供有效合法材料。
√ 向身邊的合法組織尋求幫助
如婦聯,公安機關,社區部門等,且一定要在保護好自身安全后再進行舉報以及證據收集,不要在不安全的環境下激怒施暴者。
√ 學習“成功案例”
暫時在精神上無法離開這段親密關系,可嘗試在現實生活中尋找一些曾經被家暴,但是成功離開不健康關系,并且脫離后生活的很好的成功例子進行了解、接觸,在潛意識里,為自己尋求新的社會身份打基礎。
√ 塑造自我意識
把自己當成自己的精神依托,當受到外界質疑時堅持正確的道路,自己走下去。
√ 必要時可接受心理咨詢
幫助處在不健康情感關系的人,有勇氣解決這段不堪的關系。幫助成功脫離的被家暴者,治愈心理的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