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智琛 濟南工美企業形象策劃有限公司
新中式設計風格是把傳統經典中式元素進行歸納與整合并運用在現代藝術設計中,起到裝飾、美化、表意的作用。新中式設計風格也可以看作是新古典主義形象風格在中式設計中的發展。
新中式設計風格的實際應用時間跨度較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西學東漸時期。在民國時期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形成了民式設計風格與裝飾[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其一直在藝術設計領域被廣泛應用,并且隨著材料和工藝的不斷進步,依然是藝術設計領域重要的創意手法之一。
當前,新中式設計風格主要作為裝飾手段,在建筑、環藝、裝飾、裝修、裝潢、裝幀、工藝器皿、家具、雕刻、雕塑、服飾、染織、繪畫、平面以及音樂、餐飲[2]等諸多領域內廣泛應用。新中式與傳統中式(遵古中式、仿古中式、傳承中式)有著本質區別,新中式的概念最早是在建筑與裝飾、環藝、工藝器具、服裝領域內形成的,并迅速擴展到其他領域。
古代建筑形象與其他工藝美術、藝術形象的時間跨度很長、空間跨度很大,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其也在不斷變化。不同的朝代和地域,其建筑與藝術的形式、形象、結構都不同,這是由地理空間環境和生產力發展水平導致的。現代的中式古典元素包含的范圍相當廣,少數民族古典元素是中式古典元素的一個重要分支。
目前,很多中式元素經過不斷演化,已經不同于最初的形象,但神、形、意依然得到了較好的保留與發展[3],并運用于實際創意工作中。傳統中式是在手工業基礎上不斷發展而形成的,與工藝、材料、技術的進步具有密切關聯,但工藝、材料、技術對造型形象有著很大的影響。傳統中式風格是在當時生產力發展基礎上形成的,其經過漫長的演變,在當時的人力、手工、自然材質、初級復合材質條件下進行創意、設計、實施。
新中式元素的發展與應用也受益于技術的進步,新中式是在近現代工業技術基礎上形成的,采用現代工藝技術手段、現代合成材料、現代化工具,在包豪斯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應用?;驹煨筒煌谑止I條件下形成的形象,在實際應用中可以較好地兼容傳統造型形象,形成了新中式風格。新中式形象可以發揮裝飾作用,采用新中式形象進行設計基本不會對工業化生產程序產生影響。
長期以來,古典形象元素在藝術設計中廣泛應用,這種設計手法有很多優點。目前我們常用的中式古典形象元素在出現之初就經過了悉心設計,而且經過了深度的美學加工。這些流傳至今并被反復運用的傳統元素,一般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具有極強的實用性與審美性。經過長期的反復應用與進化、變化,古典形象元素自帶符號化象征屬性,可以給人帶來親近感、歸屬感、熟悉感,在藝術設計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建筑結構中的飛檐斗拱、藻井等形式,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符號,古建筑中奇特精巧的傳統結構體現了當時的科技水平。例如,廣西真武閣懸空柱,就巧妙地利用了杠桿原理,解決了建筑物的結構平衡問題,結合裝飾理念對配重結構進行設計加工,形成了無須接觸地面的懸空柱景觀。
目前,在日常創作中,新中式風格展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了對比性與包容性,通過對空間布局的規劃與設計,展現出很強的結構感。許多設計需要通過新中式風格來體現項目要素的特點,體現項目的文化韻味和深厚的積淀。這種設計必須符合現實的審美要求,不能因為復古而顯得土氣,要形成創新與創意。許多傳統紋樣圖案經過數字化再加工,形成了全新的視覺效果。例如,斗拱、挑檐結構與現代建筑的玻璃幕墻、鋼結構混搭,通過古、今風貌的對比來凸顯現代建筑的文化底蘊與意境。
在建筑領域,新中式設計風格的發展脈絡非常清晰,保存完好的很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修建的民式建筑,充滿了中西結合的融匯之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建的北京站采用了明清的形象,體現了地域特色,徐州站采用了漢代的形象進行裝飾;中國美術學院民俗藝術博物館借鑒了江南傳統建筑的玄瓦坡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東亞圖書館采用了大面積花窗結構進行裝飾;廣州的土樓公社圍繞福建客家土樓元素展開創意。在地產大開發時代,每座城市幾乎都有許多新中式設計風格的建筑物,新中式設計風格一直在隨著技術與創意理念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在工藝器皿設計中,以茶具為例,茶是中國的傳統飲品,歷史久遠。紫砂茶具是茶文化的代表之一,歷史上形成了一系列形制。在當代社會,紫砂壺的設計不斷與時俱進,出現了幾何形直曲結合的簡約現代設計風格,由于自身的文化定位,紫砂壺雖然是根據現代視覺理念設計的,但是仍然具有新中式設計風格。目前,市面上出現了以鈦合金材質制作的仿傳統形象的茶具,雖然是現代工業制品,但現代材質與古典形象的融合,使現代材質充滿了創意之美。
在工藝雕刻領域,隨著復合材料、自動化裝備的出現與應用,雕刻原料已經不局限于磚、石、木、革、金屬等傳統材料。雕刻工具也不再局限于傳統工具,現代化工具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隨著材料和工具的進步,可以使用電腦輔助工藝設計與加工,工藝雕刻的創意與設計也得到了發展。傳統造型經過幾何化歸納和融匯后,可以使用現代雕刻技術精確地進行制作,從而制作出更多富有現代文化元素的雕刻作品。當前,可以利用一些設計軟件進行預設值設置,從而形成許多帶有傳統裝飾韻味的現代紋樣。激光刻蝕、化學腐蝕等工藝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雕刻工藝技法,與傳統手工雕刻相融合,進一步增強了雕刻作品的藝術表現力。高效的設備保證了當前傳統工藝品的生產效率和良品率,但也讓傳統手工藝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挑戰。
在服裝與染織領域,化學纖維材質與傳統絲、麻、棉材質的設計與制作有極大的不同,現代服飾設計普遍使用服裝CAD、數控打版機。在制作方面,普遍采用激光下料、電腦刺繡、縫紉機縫合、工業化生產的五金及配件等。在現代材料與工藝技術條件下,服裝設計早已形成相應的模式,可以兼容傳統形象,所形成的新中式服飾已經是成熟的產品。運用遵古材料、仿古技法制作的服裝,能達到現代服裝的實用標準,更適用于傳承、研究以及特定場合,已經不是日常用品。
在工業設計領域,汽車作為高級工業品,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結晶。近現代,我國汽車工業基礎薄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逐步發展,改革開放后大規模引進汽車相關產業,但汽車研發設計一直是借鑒國外成熟的理念與模式。近十年來,中國汽車產業才推出了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且自主設計、制造的車型。歷史上汽車產業在國內有過發展空白期,導致國內長期沒有成熟的汽車設計門類,幾乎沒有中式汽車設計分支。汽車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是在工業基礎上形成的產品,早期只有一些不成熟的產品,后期才形成了復古車型和復古文化形象。例如,中國自主生產的紅旗L 系列高級轎車,采用了新中式形象設計理念,這種設計理念以當今轎車的結構為基礎,融入新中式設計風格,沒有對當今轎車的基本結構做出改變。紅旗L 系列的進風柵在初代紅旗轎車的中式扇面造型基礎上進行了適當的改變,在翼子板中加入了旗幟元素進行表意裝飾,風標也采用了旗幟變形的設計,尾燈采用了糅合中式宮燈元素的形象設計,輪轂融入了金葵花形象,內飾設計采用了蘇繡工藝材質,中控面板采用中國傳統的大漆工藝。中式元素的運用,使得汽車這種高級工業品具有中華傳統文化底蘊和文化氣質。除了紅旗品牌汽車之外,比亞迪汽車的很多車型也運用了新中式元素進行裝飾,具有獨特的韻味。
新中式風格用于平面創意,一般常用色彩、線與形、肌理、構成、字體五種手法,通過綜合或單獨運用這些色彩來體現。在色彩上常用佛黃、藤黃、胭脂、三綠、三青、赭石等傳統顏色,并與中間色和燙金銀工藝進行搭配,可以較好地體現新中式的文化韻味。在線與形方面,傳統的紋樣可以進行當代化的歸納和幾何化的設計,保留其神,簡化其形,以契合現代審美。傳統線條可以按照平面中線的構成技法進行再創意。形成新的形態,保留傳統意境,形成創意圖形。肌理可以采用手揉紙肌理、灑金紙肌理、哥釉瓷開片、漆器犀皮等多種肌理形式進行體現,以肌理表現意境。在構成方面,運用平面構成原理,對傳統紋樣進行重新解構,遵循現代構成布局原則,使傳統紋樣在當代得到傳承與發展。文字是中式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除了傳統書法字體,新的書法字體層出不窮,中文美術字與傳統線條元素相結合形成的意境化美術字,非常適合體現新中式風格。新中式設計多運用以上五種手法來體現,但不限于五種手法。在實際的創意與設計中,一般不會單獨使用一種手法,而是會綜合運用多種手法進行設計,如運用豆青色、灑金紋理、等寬線祥云紋、均衡構成、禪意體美術字等進行設計,進而創作出新的產品。
隨著時代的發展,平面設計的范疇在不斷擴大,從傳統的紙面、版位、立面等物理平面擴展到電子和光影層面,形成了界面設計等新的方向。電子媒介與紙質媒介在設計創意原理上基本一致,紙質媒介采用的手法同樣適用于網媒。紙質媒介采用翻頁方式,電子媒介采用滑動方式,雖然存在顯色法與混色法的不同,但頁面設計原理一致。紙質媒介可以普遍運用新中式創意手法,而新興的電子媒介可以像紙質媒介那樣運用新中式手法進行頁面的設計與創意,媒介設備本身不會對藝術表現效果產生較大影響。
對于傳統形象進行現代化創意設計,在形成新中式創意元素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傳統形象的歷史淵源,避免產生歧義。例如,饕餮紋充滿古拙大氣的美感和歷史的厚重感,經過藝術加工成現代幾何形態,也形成了多種新中式紋樣,但由于其歷史含義,在當代裝飾中極少有適用的場合。對于新中式設計風格的運用,要特別注意年代與文化的契合,避免出現穿越性失誤。例如,在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中使用的新中式服裝,要在傳統唐式元素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和再創意,以契合本地區的文化底蘊與地域特色。由于唐朝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較高的地位,而且唐朝文化繁榮,可借鑒的元素非常豐富,采用唐元素比秦漢元素更加有效。
由于我國對外交往和經濟貿易的需要,許多產品包裝與宣傳物料需要使用相應的外語,為了達到形象的一致,會對外文字母進行中式化設計。日語、朝鮮語與漢語有著密切的關系,已經形成了很多東方風格的字體設計。日語、朝鮮語主要是拼音文字,由字母構成,但字母數量有限。一般情況下是選擇中文書法字體和美術字中的相應筆畫,調整大小和比例,再拼合成相應的字母進行使用,可以形成中式風格的外文字體,還可以根據字面意思,運用變形、羅列、虛實、雙關、對比等手法進行再次創意,達到形意并舉的效果。
新中式設計風格隨著技術、工藝的進步不斷進化。每個時代的形象風格都不盡相同,有些創意已經隨著相應技術的裁汰而消失。新中式設計風格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新中式設計形象也會不斷出現。新中式設計風格之所以得到普遍認可,是因為傳統元素的經典藝術性和渾厚的文化意境,傳統元素經過相應的美學設計,又經過時間的洗禮和人們的改造,已經成為十分成熟的形象元素,具有符號化屬性和很強的親和力。新中式形象的設計與運用還會不斷發展,因此,我們研究新中式設計風格及其今后的發展方向與趨勢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