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何澤慧(1914年3月-2011年6月),山西靈石兩渡人,實驗物理學家、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至1940年在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研究彈道學,首次提出測量子彈飛行速度的新方法。1948年回國后,歷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物理學部委員。她是中國的驕傲,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1
何澤慧出生在堪稱簪纓世家的名門望族,清朝三百年,這個家族出過十五名進士,二十九名舉人。何澤慧是真正的大家閨秀,家族風氣十分開明。她的父親曾留學日本,后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工作;外祖母是著名的教育家,創辦了振華女校,推崇女子教育。如今蘇州的網師園曾是何家私宅,正是何澤慧無私地把它獻給了國家。
1932年,何澤慧考入了清華大學物理系,班上共有28名學生,其中有8名女生。當時的教授們認為女生讀物理難有成就,紛紛勸她們轉系。何澤慧不服,和幾名女生一起據理力爭留了下來。最終,物理系只有10人順利畢業,其中就有何澤慧等3名女生。何澤慧獲得了90分的高分,與錢三強并列第一。
何澤慧胸懷報國熱情,隨著戰爭爆發,她和幾位男生一起去南京軍工署求職,希望以自己的專業報效國家。幾位男生被留下了,成績更好的何澤慧卻因為是女性被拒之門外,于是她決定出國深造。出國前她得知,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的系主任曾經在南京軍工署當過顧問。于是,她到德國后直接找到了這位系主任,希望進入技術物理系學習。沒想卻被拒絕了,對方說:我們物理系是保密的,不吸收外國人,更不可能吸收女性來學彈道專業。何澤慧不服輸,她據理力爭:你可以到我們中國來當我們軍工署的顧問,幫助我們抗日。我到這里來學習,你為什么不收我呢?最終,她說服了系主任,成為第一個就讀于該學校的外國學生,也是該專業第一個女性。
剛毅勇敢,不卑不亢,這就是一個強大女性的精神內核。
何澤慧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1940年,她獲得了博士學位。她本想學成后就立即回國,但由于戰爭的原因,被迫滯留在德國。
何澤慧并沒有沉溺于沮喪中,她給自己定下了新目標:轉行繼續學習當時很熱門的原子科學,等待機會回國、報國。這期間,她與錢三強恢復了聯系,他們結為科研和生活道路上的戰友。
1946年春天,何澤慧來到法國巴黎,進入居里實驗室工作,并在居里夫人長女的見證下,與錢三強結為夫妻。婚后不久,何澤慧與錢三強一起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現象。接著,何澤慧又獨自發現了鈾核的四分裂現象,要知道出現鈾核四分裂現象的概率只有萬分之一,她的發現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當時,眾多頂尖科研機構爭相聘請她,但何澤慧都拒絕了,她說:“我出國就是為了見見世面,學成后肯定是要回國的。”
2
1948年,處于事業巔峰期的何澤慧和錢三強帶著僅半歲的女兒,義無反顧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回國后,何澤慧和錢三強負責籌建北平研究院原子學研究所。當時,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全面封鎖,市面上連最簡單的實驗儀器都買不到。何澤慧每天騎著自行車,到北京舊貨市場尋找可以利用的五金器材、電子元器件,并用這些器材制造出所需的儀器設備。
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何澤慧和錢三強四處招兵買馬,購置器材,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3年改稱物理研究所)的創建工作做準備。也正是在這個地方,何澤慧帶領團隊成功研制出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原子核乳膠。為了能夠開展原子能基礎研究,何澤慧帶領著幾個年輕人開始研究原子核乳膠。當時,只有英國和蘇聯掌握制造核乳膠的技術,中國不僅根本沒有照相制片工業基礎,甚至連一件像樣的設備也沒有,全靠自己動手。何澤慧原本學習的專業和制造核乳膠相去甚遠,在簡陋的條件下,從零開始制備核乳膠對她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制造核乳膠前后共八道工序:乳化、成熟、冷凝水洗、后成熟、涂片、干燥、檢驗,最后是包裝,何澤慧和她領導的實驗小組每一道工序都親力親為。她把制作過程中的難題如“顆粒大小和均勻問題”“霧點問題”“顆粒聚結問題”等挨個列出,逐個擊破,終于在1956年制成了主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核乳膠。1956年后,研究所重點轉向原子能研究,何澤慧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中子物理和裂變物理的基礎科學研究中去。1958年,何澤慧擔任中國科學院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在她的帶領下,中國快中子實驗工作很快達到當時的國際水平。1973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后,她擔任副所長,主管宇宙線研究工作,再次推動了我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發展。1980年,何澤慧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院士)。
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國的錢三強、何澤慧夫婦,面對國內艱苦的科研條件,并沒有退縮,他們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努力,推動著新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并為“兩彈一星”等重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面對這些重要成果,何澤慧總是謙虛看待。她曾用“立足常規,著眼新奇”來總結自己幾十年科學研究實踐的體會,倡導大家盡量利用簡單的實驗條件做出有意義的研究成果。她說,只要細致工作,每個人都可以發現好東西。
3
錢三強離世后,何澤慧拒絕搬到條件更好的院士樓,就一直守著他們1955年搬進來的這套老房子,屋里的陳設也絲毫沒有變動。
耄耋之年的她,拒絕專車接送、換宅安排,每天坐上熟悉的公交車來到高能所上班,關心著中國高能物理和核物理事業的發展。
中科院院士李惕碚在2009年慶賀何澤慧95歲華誕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在何先生那里,科學研究就是探索自然的本來面目,如此而已。權位和來頭,排場和聲勢,以及華麗的包裝,對何先生都沒有作用;她會時不時像那個看不見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時宜而又鞭辟入里的實在話。
200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首次前往何澤慧的住處探望她,已經滿頭銀發、91歲高齡的她依然還在工作。溫家寶評價她:何先生在女科學家中是少有的,是人中麟鳳。
何澤慧說:“我作為一名科學家,本來就應該樸素、真實、勤奮、誠實、講真話。”
2011年6月20日7時39分,何澤慧院士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7歲,居里夫人的外孫女發來唁電。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發來唁電,對何澤慧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何澤慧一生牢記科技報國使命,對科研事業追求嘔心瀝血,為我國國防科研事業作出不朽貢獻。物質極簡,精神豐盈,在榮譽面前始終保持冷靜頭腦,這是她作為一名科學家最真實的寫照。
(綜合自中國科學院網站、科技日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微信公眾號)
編輯 閆清 14533370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