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濱竹
(貴州財經職業學院,貴州貴陽 553199)
職業教育的發展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有著密切關聯,二者相輔相成。例如,企業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得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而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也會影響人才的職業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進而影響企業的人才結構乃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探究“二者誰為因、誰為果”就像討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但毋庸置疑的是二者都會互相產生影響,同時更加契合產業特征的職業教育方式,也能夠有效填補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缺口、提高企業經營能力乃至效益,這一點在企業會計人才中的體現尤為突出。因此,想要做好會計專業的職業教育就必須了解新時代下企業對于會計崗位職業能力的新需求,并以此作為目標,調整教學方向與教育策略。
所謂的數智化時代就是指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共同推進經濟發展的時代[1]。回顧我國的發展歷史,可以簡單分為自動化、數字化以及數智化三大階段。在第一階段,電控系統、自動運行程序率先進入了我國生產行業,極大程度解放了人力,但這一階段的會計仍然需要通過計算器來核算記賬、填寫報表;在第二階段,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計算機的普及讓會計能夠在電腦上通過會計軟件來完成大多數工作任務,工作的方式也從紙面轉移到了屏幕[2];而在第三階段,各種智能化技術極大程度減輕了會計的工作壓力,同時也讓會計的職能變得更加豐富,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將會計崗位視作幫助企業進行戰略決策的核心崗位,其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但同時也對人才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職業教育會計專業和高等教育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有著一定的差異。由于與高校本科定位的不同,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以應用和實踐為基礎,職業教育的會計專業更強調人才對于崗位的適應能力以及實踐能力,而高校會計人才則更偏向于培養具有良好知識底蘊和較大發展潛力的高級會計管培生[3]。正由于這樣的育人特征,才使得職業教育的會計專業更注重人才的職業能力以及就業效果,且一切課程的設置也都圍繞著職業和就業展開。而從某種程度上講,職業教育會計專業人才是市場對于會計人員的剛需,這也注定了職業教育會計專業具有更強的實用性以及綜合性特征。
數智化時代對于現如今的商業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成為產業升級的風口[4]。會計崗位由于與數字有著天然的聯系,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必然改變了會計人的工作方向和方式,會計崗位在新時代技術發展與革新下也開始使用新技術來進行工作,比如電子發票、 RPA、 BI 分析的誕生都使得企業會計工作的技術水平大幅提高,也使得企業會計崗位人員需要應用這些技術的能力來滿足新時代下企業經營發展對會計人才的需要。
會計專業一直是我國選擇人數最多、畢業人數最多、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5],根據我國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我國依然計劃加大會計專業人才的投入。目前,低端會計人員過剩、高端會計人才的缺口依然存在。2021 年,職業教育財會專業更名“大數據+”,表明我國的會計人才培養方向發生變化,也表明新時代企業對會計增值服務提出新要求,隨著新技術的發展,產業和企業需要更多的綜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新時代會計的服務價值由于大量新型技術的加入而變得更高,會計能夠在企業當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例如依靠大數據技術,會計人員能夠通過財務數據幫助企業進行決策評估以及風險管理;通過新型ERP 系統和BI 分析參與企業內部審計[6]。但就目前來看,大多數企業依然將會計作為核算、稅務處理、預結算、成本、資金管理的基礎崗位,而新時代、新技術賦予會計的服務價值并未完全挖掘,會計人員難以為企業提供出高價值的服務。
通過調查研究結果顯示,部分企業的意識層面較為落后,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鮮有財務機器人,智能化分析與辦公等新技術較少應用。這也導致了企業認為會計的職能僅停留在核算層面。但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大中型企業已經開始嘗試使用數據挖掘技術、區塊鏈票據技術、財務智能化機器人技術進行企業財務工作,由此也能夠看出這些技術的應用價值[7]。
企業在近年來對于會計人員的能力需求變得更加多元化,企業不僅希望會計能夠擁有良好的專業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還希望會計能夠擁有出色的溝通協調能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同時也希望會計能夠擁有良好的計算機網絡運用能力。根據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對于會計人員的計算機技術掌握需求變得更加前沿化、深度化,超過半數的企業希望會計人員能夠熟練應用Power BI 以及RPA 技術,同時1/4 的企業則希望會計人員能夠掌握至少一門編程語言,說明了企業對會計人員具備能力需求更加多元化,對新技術的應用需要越來越高。
企業會計崗位的職業能力需求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財會技術,而開始對人才的數智化新技術掌握情況提出了一定要求,這不僅說明了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數智化技術的價值,同時也說明數智化新技術正在逐漸成為會計人員技術的剛需。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應當著重提高數智化新技術的培訓與實踐。
隨著近年來企業會計工作精細化程度的不斷提升以及企業對于財務管理的巨大需求,企業也越來越需要擁有良好實踐能力、能夠快速入職并承擔起會計工作責任的實踐性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加大人才的實踐培養力度,強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高人才的就業競爭力,滿足企業對于人才的核心需求。
企業不再將會計專業能力作為評判會計人才水平的唯一標準,計算機能力成為評判會計水平的另一項標準,數字化技術使得會計的工作脫離了傳統職責范圍、會計崗位也逐漸成為綜合性強、功能多樣的企業核心崗位,對于人才能力的需求,自然也變得更加全面。會計人員不僅要具備良好的會計專業能力,用以完成基本工作任務,同時也要具備出眾的計算機技術能力,數字思維、智能化思維等,用以滿足新時代發展下對于高端會計人才的需求。
為了避免理論與實踐脫節、“重理論而輕實踐”情況出現,提高會計人才的新技術掌握水平,職業院校可以通過項目化任務式教學法將數字化新技術課程的理論內容融合到實踐當中,學生在線上接收任務,自行完成知識預習,課中由教師進行理論講解,學生在課堂內完成實踐任務,并在課后通過線上的方式進行鞏固和總結,從而形成“了解、掌握、深化、鞏固、應用”的知識教學體系。一方面,通過“學做融合”讓學生掌握企業會計崗位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并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新興技術;另一方面,高職院校也應當培養學生對于知識和技能的創新能力以及主動學習能力,讓會計人才不僅懂技術,也會用技術。此外,職業院校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引導學生結合學校現有的各類創新平臺,通過創新項目的設計和實施,充分運用新技術為會計人才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熟練運用新技術,提高學生對新興技術的學習興趣和能力。
職業教育院校可以依靠校企合作的方式提高實踐教學的深度以及課程內容的占比,邀請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為學生們講解會計工作心得、演示會計數智化新技術的應用方式;也可以將學生送到各大企業擔任財務實習生,并通過短實習的方式讓學生快速掌握本學期專業課程的具體應用邏輯和方式,在提高知識轉化效果的同時加強學生的知識實踐能力;企業和學校也可以共同創辦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會計技術的實踐場所,并適當增加實踐課程的課時占比,爭取達到1:1 的理論和實踐課程結構。
職業教育院校還可以將實踐教學內容與課程標準相結合,對現有的專業教學標準進行完善和優化,充分考慮到學生就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將會計工作過程中所需要的財務管理理論知識納入到課程標準之中;并在企業實習中讓學生參與到會計工作的全過程,通過真實場景的模擬學習讓學生了解企業會計崗位的具體工作內容和技能要求,為學生后續的會計職業生涯規劃打下基礎。同時,職業教育院校還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方式開設一些關于會計數智化新技術應用的選修課程,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了解企業對于財務人才的具體要求,為學生未來就業打下基礎。
職業院校可依靠課堂,創新教學模式,以5 ~10 個課時為一個單元,針對性提升學生某一項職業能力,從而提升學生對于職業能力相關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依靠現代化學徒制方式深入工作環境,通過實際工作提高自身會計綜合水平,例如,讓學生作為會計助理甚至是出納助理前往企業實踐基地進行非全日制長期實踐合作,進行4h 實踐和4h 理論結合訓練的方式,從而形成課堂到工作崗位再循環回課堂的正向邏輯。
例如,某職業院校會計專業開設“貨幣銀行業務”課程,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貨幣銀行業務基本知識,以解決學生對貨幣銀行業務理解不到位的問題,使學生能夠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貨幣銀行業務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在課堂上以具體案例進行理論知識講解,以案例實踐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貨幣銀行業務操作方法;又如,某職業院校會計專業開設“稅務籌劃”課程,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稅務籌劃基本知識,分析企業稅務風險和控制措施,介紹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提供稅務籌劃方案,以解決企業稅務籌劃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在數智化時代企業會計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企業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也應當適當做出改變,一方面保證人才“會用技術”,另一方面也要保證人才“用好技術”,切實滿足企業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推動會計行業持續發展,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