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飛 張文濤 杜海英
(成都理工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能源人才,是教育對知識經濟向人才培養提出挑戰的回應。隨著我國新能源產業結構的轉型和生產方式的轉變,能源存儲與轉化類企業對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學生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專業的教師隊伍和合適的軟硬件條件,還需要豐富的實踐訓練計劃和實訓平臺[1]。企業是創新型人才任用的重要終端之一,對人才能力的要求豐富且具體。因此,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引入企業實習實訓資源、開展產學研協同育人成為新時代高校學生培養的內在要求[2-3]。在當前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學生作為媒介,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在科研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也逐漸成為促進企業、高校在人才培養和任用方面共同發展的必然選擇。但如何配置企業和高校資源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仍然面臨著一些具體的問題和挑戰。
創新創業屬于融合專業教育和知識教育后的實踐應用,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創新創業教育始終具有明顯的實踐屬性[4]。但是,目前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僅有課堂教學環節,缺乏必要的實踐環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其教學體系的設計以理論授課為主,且多數授課教師并未具備創新創業實踐經驗,主要授課思路仍以學術研究為主,無法結合目前行業現狀為學生提供創業咨詢和創業實戰經驗,導致學生對于創新創業的期許和熱情降低。(2)創新創業教育未將專業教育、知識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導致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缺乏著力點,無法落地,難以深入。
高校師資的來源主要是高等院校、中科院系統畢業的博士、碩士人才,只有極少量來源于企業的高級工程師系列。前者在獲得博士、碩士學位后往往直接進入高校任教,缺乏將專業知識、理論知識用于工程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經歷,同時也缺乏工程教育和創新教育所需要的工程實踐能力和相應知識體系。教育和工作背景導致其難以開展具有創新性的雙創教育研究,進而難以完全勝任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雖然部分高校邀請了企業工程師開展授課活動,如“企業導師講座”“走進產業”等第二課堂,但如何配置企業導師資源、構建適宜的課程教育體系、充分發揮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人才的優勢仍有待進一步探究。
目前,多數高校仍未建立合理的、高效的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其課程體系的設計、教學大綱的設置以及其教學內容的安排均沒有經過廣泛的行業調研,且沒有企業人員的參與,使得其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與目前企業的發展方向以及企業的重點需求方向脫節。此外,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缺乏持續更新機制,使得教學體系與內容無法與行業發展保持同步。
生產實習或畢業實習作為工科學生最重要的實踐環節之一,其時間一般為4 ~8 周。在生產實習運行階段,企業首先需要安排專人對實習學生進行生產安全教育、生產實踐教育等一系列實習培訓,培養一個可以頂崗實習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生產型企業而言,多數具有生產節奏快、工藝鏈成熟等特點,面對參與生產實習的學生,因其實習時間偏短,企業難以開展有效的生產實訓,無法有效實現頂崗操作等實踐環節。因此,在實習過程中,學生難以凝練出有價值的創新創業題目,對新能源市場和行業的認識也不夠深刻,同時企業導師也難以參與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工程教育認證是國際通行的工程教育質量保證制度,也是實現工程教育國際互認的重要基礎。工程教育認證屬于典型的成果導向教育、能力導向教育、目標導向教育或需求導向教育,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并提高畢業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工程教育認證對畢業生團隊協作、交流溝通、終身學習等能力也具有較高的要求,而這些能力的培養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需求高度契合[5]。因此,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可以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理念借鑒,提供工程實踐機會以及培養效果檢驗平臺,反之創新創業教育也可以進一步推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達成。此外,借鑒工程教育認證的核心理念和思想,有助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協同企業和高校進行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
(1)引入工程教育認證的理念,定期開展對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目標合理性的評價。工程教育認證倡導根據專業特色、行業需求等對培養目標進行持續改進。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重要一環,應有合理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其培養目標應符合本專業培養目標和特色,適應行業需求和期望。應根據培養情況和行業認可度,定期開展培養目標合理性評價,及時了解和分析內外需求的變化,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在修訂過程中應進行充分調研,需要行業、企業專家參與,以更好地滿足企業和行業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實際需求。
(2)提升企業和高校師資力量,在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植入“終生學習”的理念。面向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同學,融合“能源存儲與轉化”方向的專業教育,開展覆蓋式、全過程的專業創新創業通識教育。“通識教育”中需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注重培養其創新素質;教師從傳授知識轉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教育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訓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將工程教育認證中關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根植于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
改善創新創業“通識教育”師資隊伍的師資配比,對專業教師加強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教學、教法的培訓,企業導師將更多真實的企業創新案例、新能源行業市場需求分析、企業創新管理、行業發展趨勢、產品開發技術問題等內容引入現有課程體系,深化通識教育的內涵。
(3)整合校企資源,探索差異化、個性化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打破校企間的資源壁壘,建設校企兩級創新創業實踐共享平臺。加強校企在科學研究、產品技術攻關、人才定向培養方面的合作,與畢業生專業實習合作單位達成崗位創新創業能力聯合培養聯盟,形成創新創業項目協同共育機制,共建、共享育人成果。探索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試行高校—企業雙導師制,推動導師和企業導師的深度合作、聯合傳授,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進行培養。
根據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特色,選擇“能源存儲”“能源轉化”兩個方向,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特長進行選擇。將老師的橫向課題和企業導師根據企業生產設計的攻關型課題互相銜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一人一導師”制定“一人一方案”,開展個性化、特色化的產學研實訓計劃,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產學研項目,在實驗室進行產品開發、工程放大或工業化生產研究。在產學研訓練的基礎上,在畢業論文環節,學生可以以企業生產研究中遇到的“卡脖子”問題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在企業中開展產學研訓練和研究,實現在“實踐中學”“學習中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到解決實際生產問題上,滿足工程教育認證專業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要求。
積極拓展產學研實踐教育基地,建立包括校內研發和企業專業見習、專業實習的協同實訓平臺。在校內研發中心進行產品的實驗室開發,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所需的工程實踐專業技能,鍛煉學生的科創能力。在校外實訓期間,在校外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生產工藝操作和產品檢測開發等,將理論與企業生產相結合。通過“做中學”“學中做”,進一步深化“特色”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切實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6]。
(4)依托“互聯網+”“挑戰杯”等競賽,縱深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質量。以賽促學,夯實創新基礎。創新創業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根本途徑,通過創新創業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也可以培養大學生的開拓進取精神。借助各種創新創業大賽,可以提高學生的科創熱情,也可以檢驗產學研協同育人的成效,推動高校和企業的共同發展。
加強高校與企業在“能源存儲與轉化”方向上的人才培養,建設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模式。根據企業和該行業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建立備選題庫。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點選擇適宜的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重點借助產學研實踐基地的科研平臺、儀器平臺,進行真題真做,企業和高校重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搭建學生與教師溝通的平臺,學生定期匯報、交流研究進展、探討遇到的問題等,導師及時指導,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訓練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其實踐動手能力,培養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與終身學習的能力[7]。
(5)以賽促改,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持續改進”機制。持續改進機制建立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質量。為了保證培養質量,首先要確定培養過程中貫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理念,通過評價和檢驗學生的培養效果進行反饋和持續改進,建立“學習—實踐—評價—改進”的四級循環鏈條,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和改進體系。評價結果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用人單位對實習學生工作期間創新、創業能力的評價。定期邀請用人單位進行座談,了解、掌握企業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具體訴求,了解畢業學生在企業的工作情況;2)調研畢業學生,獲得畢業學生對學校培養方案的意見和建議;3)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互聯網+”“挑戰杯”等競賽,由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進行評價,形成評價結果。依據評價結果對課程體系、實習實訓方案、教師資源配置等進行持續改進。
工程教育認證倡導培養并提高畢業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畢業生團隊協作、交流溝通、終身學習等能力的要求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需求高度契合。因此,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的建立有助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可以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工程實踐機會和檢驗平臺,反之創新創業教育也可以進一步推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達成。探討建立工程教育認證視角下的創新創業體系對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