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冬艷

張弛
2020 年,在外工作的張弛回到家鄉鹽城濱海省親會友,一個偶然的機會了解到正紅草柳編。事業有成的她毅然回家鄉創辦江蘇金絲柳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擴大杞柳種植面積,聚集地方工匠藝人,豐富正紅草柳編產品,陸續建成展示廳、電商平臺,有力帶動當地百姓增收致富。
張弛剛走出校園就離開家鄉外出打拼,在鹽城、南京等地工作和創業三十多年,一路奮斗到事業有成。她把家人都接到南京定居,但看到家鄉有數百年歷史的傳統草柳編工藝亟需有人傳承、推廣,于是下定決心回到家鄉,開始從事草柳編創業。
放下安穩的生活和八十多歲的母親孤身回濱海創業本身就是個艱難的決定。轉換賽道,現有的企業勢必會受到影響,家人、朋友都反對,勸她不要再折騰了。張弛以“家鄉也是家、女性當自強”的道理說服了身邊的人,贏得了家人對她回鄉創業的理解和支持。
正紅鎮是久負盛名的草柳編之鄉。早在明初洪武年間,該鎮婦女就編織針線匾、梳妝籃、提箱等,做工精細,造型美觀,遠銷蘇杭。“正紅草柳編歷史悠久,其文化、自然、環保等特點顯著,如果對其工藝傳承并創新,豐富產品線,完善產業鏈,融入現代藝術、創意、品牌等概念,一定能賦予傳統產業新的價值內涵。”張弛帶著“把正紅草柳編做成帶領鄉親增收致富的產業”的想法投入創業中。
張弛雖然經商多年,但在草柳編行業是一張白紙。為了盡快掌握行業信息,她帶領團隊前往山東、河南、安徽等地調研草柳編產業情況,前往蘇南和北上廣深等地調研市場,幾個月時間行程近萬公里。為了摸清本地草柳編產業情況,她在正紅鎮上租住民房,白天到匠人、技師家中虛心請教、交流學習,晚上回到企業潛心研究。員工說:“張總的辦公室,晚上總是亮著燈。”

草柳編手藝人合影

草柳編成品展示
為改善杞柳種植資源,加強草柳編產品設計創新,張弛多次拜訪南京林業大學專家,與南林大家居與工業設計學院設計系主任于娜教授組建草柳編產業研究院。
杞柳基地、編織現場、物流倉庫、銷售網點……哪里有需要,張弛就出現在哪里,她說:“創業就是要全力以赴,不怕吃苦,沖鋒在前。”經過不懈努力,張弛從草柳編行業的門外漢初步成為在行業內有一定知名度的創業者。
在發展產業過程中,張弛把帶領當地農民創業、就業作為己任,常年吸納種植、編織農戶不低于一百人,高峰時達兩百多人。“我做這事不是為了掙多少錢,而是想把家鄉的事做好。”每當看到公司的產品一件件售出,農戶領到編織收入時,張弛總是無比欣慰,“草柳編產業的發展和幫助鄉親就業創收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自從回鄉創業,張弛就得到了各方的鼓勵和支持,尤其是各級婦聯給予的全方位幫扶。“女性創業不易,但新時代國家給女性自立自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我非常感恩,決心在有生之年,不負廣大女性和父老鄉親之托,為建設家鄉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弛常說,女性必須自律自強。同為女性,她對婦女同胞格外偏愛,用工盡量選擇女性尤其是當地留守婦女。如今,公司員工80%以上為女性,為當地婦女創業就業提供了機會和舞臺。張弛的企業成為“濱海縣正紅鎮留守婦女居家就業孵化基地”,她也獲得2020 年鹽城市十大返鄉創業之星的榮譽,被推選為鹽城市人大代表。
張弛創辦的企業盤活了擁有千萬價值的正紅草柳編產業園,收籠聚集了編織生產工匠師十余人,擴建了杞柳種植基地500 余畝,新增杞柳收割和烘干房等設備十余套;擁有家居、寵物、戶外、辦公、酒店、旅游休閑、工藝品等七大類近千個品種,產品已銷至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和日本等海外市場。
“正紅草柳編展示館、電商和直播帶貨平臺等已建成,我們以‘設計引領產品,品牌引領市場,公司+農戶完善生產’的經營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業績,置物簍、工藝心型籃等系列產品已具爆款潛質,民宿酒店裝飾系列產品市場潛力巨大。2022 年,公司銷售額超千萬元,預計2023年能達到1500 萬元,將有力帶動濱海正紅草柳編產業實現3000 萬元的總規模,為正紅草柳編產業的重振打下堅實基礎。”
張弛滿懷豪情,計劃未來用兩到三年時間,進一步完善草柳編產業鏈,以創意設計、精細化單品和組合化產品為抓手,提升傳統草柳編制品在家居、酒店、民宿等中高端市場的價值,引領全行業發展。她還計劃組建草柳編產業聯盟,加強工藝傳承,培育工匠大師,加大科技創新,讓草柳編產業更具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