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烈山分局,安徽 淮北 235000)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城市街道空間承載的生活功能越來越多。識別現狀城市街道生活功能,提出城市街區空間發展策略,科學配置城市街道空間資源是城市設計領域今后一段時期關注的熱點內容?!冻鞘芯幼^規劃設計標準》發布以來,改變了城市設計師對城市街道的認知,生活性街道應降低機動車流量,配置更加便利舒適的步行生活圈,提高對周邊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供給能力。地理信息領域的快速發展豐富了對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研究方式,精準定量分析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間功能得以實現。本文將以淮北市主城區為例,借助GIS 軟件對研究范圍內的POI 點進行定量分析,識別街道生活功能并進行分類研究,評價街道生活功能的配置水平,提出合理的改善策略。
2.1.1 研究范圍及路網數據
路網數據來源為淮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編制的《淮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1]。對路網數據進行提取并對照現狀遙感圖進行修正,使用GIS 軟件對拓撲進行檢查,排除相交、重疊等不利因素后,生成最終路網矢量圖。主城區范圍主要為相山居住組團,以2018 年進行公共停車資源普查時劃定為準,東至東湖濕地,南至堿河路,西至濉河,北至相山公園。統一采用CGCS2000 地理空間坐標系。
2.1.2 POI 數據
POI 是“point of interest”的縮寫,中文可以翻譯為“興趣點”[2]。在地理信息系統中,一個POI 可以是一處房子、一棟商鋪、一個公交站點等。通過高德地圖API開放平臺,按照網站操作程序,申請機構KEY 碼,抓取主城區范圍內POI 全部數據,篩選出與居民生活關聯較大的POI,利用ARCGIS 軟件進行空間位置校正后,生成POI 要素數據集。POI 要素數據集記錄POI 的信息主要有功能類別、空間位置、名稱以及詳細的地理位置,包含10496 個點要素,主要為向周邊居民提供生活服務的功能設施,如超市、便利店、公共廁所、小吃快餐等。
根據POI 功能的不同,將其分為生活必需類和品質提升類。分析主城區的POI 及路網要素空間分布情況,采用ARCGIS 將已經進行位置校正的POI 與城市街道進行空間要素連接,統計每個街道擁有的一定距離的POI 要素點數量,進而對城市街道進行生活性活力評價。在主城區范圍內,以5 分鐘社區生活圈為基準,對POI 進行核密度計算,與城市街道進行空間位置疊加后,得出生活性街道空間分布結果。分析現狀街道生活服務運行狀態,找出服務能力不足的短板,提出合理的活力提升策略及優化方案[3]。
淮北市主城區是淮北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相山居住組團,在新劃定的中心城區范圍內,含相山西街區、東山街區等9 個街區,常住人口約33 萬人。主城區全域基本為建成區,生活設施齊全,功能完備,北部是淮北市老城區,人口密度較大,城市活力較高。
獲取的高德地圖POI 空間屬性已進行了二級分類,主要面向導航和商務功能。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等提出的社區生活圈理念,結合現有的POI分類情況,將POI 功能整合為兩大類,便利店、超市、電訊營業廳、公廁等2082 個POI 點要素設置為生活必需類,將彩票銷售、KTV、百貨商場、茶座、蛋糕甜品店等8413 個POI 點要素設置為品質提升類。生活必需類POI 是為周邊居民提供日常生活基本保障的服務設施,品質提升類POI 是為提升居民生活檔次,滿足居民差異化生活需要的特殊設施,服務人群不局限于附近居民,而是面向周邊更廣闊的地區。主城區范圍內POI 分類如表1 所示。

表1 主城區范圍內POI 分類
將城市路網與POI 分別導入ARCGIS 圖框形成兩個圖層,將POI 分別定義查詢為生活必需類和品質提升類。城市生活道路寬度約20~30m,考慮街道建筑退讓、公共活動空間等因素,建立50m 的連接匹配半徑區域,使用空間連接工具將POI 要素點連接匹配至城市道路屬性上,每個點計數為1,得出城市道路上POI 點的數量。最后根據連接的POI 點數量,按照自然間斷法,將城市道路網進行分級并可視化處理。根據連接POI 數量的量值,由高到低對城市街道分級,依次是強、較強、一般、較弱、弱。
根據街道分級結果,統計分級狀態下的道路數量并計算各類占比,得出相應分統計表,品質提升類POI街道分類統計如表2 所示,生活必需類POI 街道分類統計如表3 所示。

表2 品質提升類POI 街道分類統計

表3 生活必需類POI 街道分類統計
在品質提升類POI 分析結果中,等級為一般及以下的街道數量占比超過90%;等級為較強以上的街道數量占比為7.9%,其中等級為強的街道數量為7 個分別是孟山北路,友誼巷、海宮路、洪山路、民生路、惠苑路(步行街段)、黎苑路(市政府段)多集中在老城區及新市政府所在地,等級一般及較強的街道與等級為強的保持密切的聯系,整個區域整體街道品質提升類生活設施較多,反應此地區商品市場繁榮,商品類別較多,生活服務業發達,能夠滿足居民品質提升需要。
在生活必需類POI 分析結果中,街道等級為弱的街道數量占比超過60%,多分布在主城區南部及東南部新城區。街道等級一般和較強的占比約15%,多分布在老城區,與街道等級較強的街道聯系密切。街道等級為強的共5 條分別是利民巷、海宮路、惠苑路(步行街段)、黎苑路(長山路西)、黎苑路(長山路東)。
根據上述城市街道統計結果,基于現行社區生活圈劃定指南,對以生活必需類設施分布為基準的城市街道,選取500m 即10 分鐘社區生活圈作為生活服務半徑,對以品質提升類設施分布為基準的城市街道,服務區域更為廣泛,則選取800m 為服務半徑,即15 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外圍,使用ARCGIS 對兩類城市街道分別進行核密度分析,以淮北市主城區作為數據處理范圍,可以分別得出生活必需類和品質提升類街道活力集中和分布程度[4]。
根據生活必需類街道核密度分析結果,核密度較高的街道多分布在人民路以東區域。生活必需類街道核密度最高的兩個集中區分別是市人民醫院、淮北第一實驗小學附近、海宮學校、南黎菜市場附近,中小學校教育質量最高,醫療資源最豐富,擁有3 家綜合醫院及各類專科醫院,常住人口相對穩定生活便利化程度最高。生活必需類街道核密度較高的區域為相山區政府所在地附近的居住片區,教育資源較為豐富,屬地外來人口較多,且是行政中心,土地開發強度較高,人口密度較高,生活便利化程度較高。生活必需類設施主要是為周邊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保障的,與服務半徑內人口數量呈正相關,人口越密集的地區,生活必需類設施就越多,生活便捷程度就越高。
通過對品質提升類街道核密度結果的分析,品質提升類城市街道分布最多的區域位于符夾鐵路線以北地區,屬于淮北市老城區。淮海路是自建市以來商業活躍度最高的城市街道,商業、商務、醫療、教育、行政辦公均匯聚于此,是市民公共活動最密集的城市性街道。沿古城路及孟山路設置的店面以小商品經營為主,街道人流量大,城市道路經常性擁堵,附近有大型洗浴中心、淮北夜市等重要的品質提升類場所,豐富了居民差異化的生活需要[5]。另一處品質提升類街道核密度最高的位置位于新華巷、淮北汽車站附近,該區域沿街餐飲、娛樂性設施布局較多,人員流動性大,主要為外來人員和周邊居民服務。
將生活必需類街道與品質提升類街道進行比較分析后,生活必需類街道分布較分散呈現多點集中的布局模式,對應的POI 要素量較少,品質提升類街道因服務范圍大,對應的POI 要素量多,分布呈面狀模式,兩者密度較高地區均在老城區且有交集,細化到具體城市街道時,出現在不同的區段。
根據上述針對城市街道生活性服務能力方面的研究,淮北市主城區街道生活服務能力呈現北部老城區較高、南部新城區較低。在老城區生活必需類和品質提升類街道所屬服務設施錯位分布,相互補充,構成了完善的市民生活服務能力,但并不能符合當下服務設施多點分布,相對集中布局的社區生活圈的理念。街道生活性設施集中程度過高,吸納了更遠距離的居民,加劇了生活流動性,給片區帶來局部交通擁堵,生活噪音過大等負面問題。南部新城區街道所屬服務設施量較少,生活功能不健全,居民的選擇權利小,促使居民向老城區流動,另一方面,南部新城區設置了中泰國際購物中心、萬達影視城、海容商城、隋唐運河古鎮等大型商圈,因占地面積較大,距離居民區較遠,不便于城市居民生活從而不被接受,整體商業活力不足[6]。
生活必需類街道與品質提升類街道并不重合,功能分區過于刻板,街道生活性功能單一。從現實經營狀態來看,孟山北路沿線布置餐飲業過多、洪山路沿線絕大多數店鋪經營電子產品,而惠黎路多為五金商鋪,城市居民無法在一個街道區段享受綜合性的服務功能,無法貫徹城市社區生活圈的理念。街區生活服務功能單一雖然降低了城市管理成本,但并不能滿足居民生活需要,增加了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時間成本。
為了貫徹城市社區生活圈的理念,提升城市街道生活服務能力,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善。一方面,對老城區采取公共資源分流措施??茖W劃定社區生活圈,將主城區教育、衛生等優勢資源納入一盤棋考慮,促進區域資源均等化,引導城市居民主動向主城區南部分流,逐步降低老城區生活服務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城市社區生活圈功能的完善。在社區生活圈服務事項中,對缺少的功能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加空間要素保障,對生活功能過剩的服務設施,采取精細化管理,嚴格限制準入,采取激勵措施,鼓勵向主城區南部搬遷。
綜上所述,城市街道的生活服務功能與周邊的常住人口量、經濟發展水平、綜合交通能力等是分不開的,不僅要考慮當下城市生活性街道存在的問題,更要關注長遠并落實新發展理念,用動態的視角分析城市生活存在的問題。通過研究POI 的數量和空間位置分布,根據功能特征將POI 分為生活必需類和品質提升類,并通過認識街道生活性功能結構及空間分布情況,以發現當前城市街道生活性功能存在的問題,才能夠科學合理實施城市設計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