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磊

圖/傅曉寧
張華(化名)是一名90 后,大學畢業后考進某省直單位,入職3 年就被選派“蹲苗”,擔任某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在別人眼中,張華前途一片光明,但她自己并不開心。基層工作的難度和強度遠超張華的承受力,晚上加班到深夜,她已反應遲鈍,一些工作甚至需要別人代為處理。任職沒多久,張華就頻繁請假回家,一年中有半年時間不在單位。
選派年輕干部到基層“蹲苗”,意在“踩實”年輕干部的成長之路,讓他們在艱苦環境和應對急難險重任務中增長本領、錘煉作風,一大批青年才俊由此脫穎而出。但一些地方“蹲苗”機制不健全,出現“選苗”搞攤派、擔子壓得過重、選派干部意愿不強等情況,導致部分干部“蹲苗”變“拔苗”,有的甚至“燒苗”,值得關注和深思。
在許多同事眼中,到縣里“蹲苗”前,張華還是個孩子,根本擔不起如此重任。“她身體比較弱,一下鄉就生病,也就不敢讓她下鄉了。”張華的一名同事說,“她的孩子又小,微信通話時兩人一個在那頭哭,一個在這頭哭,看著心疼。”
與張華類似,80 后劉振(化名)被選派到某縣級市“蹲苗”,擔任重要領導職務,結果下屬普遍不滿,認為他不具備與其崗位相匹配的經驗和能力。
“有一次市里開會,他要在大會上發言,但站在臺上特別緊張。”當地一名干部說,劉振先是深吸一口氣,然后就開始埋頭讀稿,到快念完時一抬頭,下面參會的局長只剩兩人了,“這件事流傳很廣,之后更沒人聽他的了”。不久,該市遭遇一場自然災害,劉振因經驗不足應對滯后,造成重大損失,結果被免職。
有的是能力不足,難以勝任“蹲苗”崗位;有的是意愿不強,在“蹲苗”崗位上得過且過。
一名“蹲苗干部”喜歡打游戲,影響工作也不管不顧。當地一名干部說,一幫人等著他開會,有人去叫他,他卻說打完這一局游戲再去開會。
多名基層干部表示,年輕干部犯錯難免,但“蹲苗”應該有“蹲苗”的樣子。“我們局長也是上面派下來的‘蹲苗干部’,經常不在單位,工作主要由幾個副局長負責,有些文件上級已經下發一段時間了,我們一找才發現放在局長辦公桌上沒動過。”一名基層干部說。
一些干部“蹲苗”變“拔苗”,背后既有粗放式選人用人和制度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個別年輕干部覺悟不高、能力不強的原因。
下指標、搞攤派、一刀切,造成“選苗”不準。有的地方在干部“蹲苗”上下指標、搞攤派,導致少數年輕干部“趕鴨子上架”。一名干部向同事抱怨,她就是被攤派下去的。當時省里分給她原單位一個“蹲苗干部”指標,結果沒人愿意去,領導就給她兩個選擇,要么去駐村,要么去縣里當局長。但當局長沒多久她就開始吐槽:“早知道這么累,還不如去駐村。”
追求一步到位,壓擔過重,結果拔苗助長,適得其反。有的地方急于把“蹲苗干部”放到關鍵部門“一把手”崗位上,沒有給他們留出足夠的適應成長空間。有的90 后到縣里當局長,縣里還得配一名有能力的黨組織書記當“保姆”,有“苗”無實。
只管“蹲苗”,不管“護苗”,越蹲越沒勁。一些地方缺少長遠規劃,重選人輕育人,對“蹲苗干部”沒有做到全過程管理,缺少“能上能下”的流動性和持續性。有的干部有苦難訴,信心受挫。一名干部說:“到基層任職幾年了,組織部門唯一關心的,就是每周上交工作匯報。”
對年輕干部“蹲苗”中出現的這些現象應理性看待,有的是成長中的陣痛,有的則是待解之疾,不能一味指責,也不能視而不見。要盡快完善工作機制,提高人崗適配性,盡最大可能提高“蹲苗”成功率。
要杜絕下指標、搞平衡,違反個人意愿強行選派。年輕干部“蹲苗”關鍵在質不在量,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不僅要考察專業水平、工作能力,也要對其政治素養、理想信念進行把關。要盡量擴大年輕干部的來源,多方征求意見,注重在實際工作中考察干部,真正把那些立志于黨的事業、不怕吃苦、勇于到基層鍛煉的年輕人選出來。
要科學合理用人,堅持人崗相適原則。各地要避免唯學歷、唯名校的選拔思維,充分考慮工作經歷、工作實績、個人意愿等綜合因素,力爭找到最適合“蹲苗”干部的崗位,做到人盡其才,切勿把關鍵崗位當年輕干部練兵場、試錯場。
要堅持動態管理培養,能上能下。派遣單位黨組織與接收單位黨組織應加強溝通和指導,幫助“蹲苗干部”擺正心態,更快適應基層。同時,各地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年輕干部培養使用的進退機制,定期考察,優勝劣汰。對目前正在“蹲苗”的干部,應及時“回頭看”,為“不愿蹲苗、蹲不了苗”的干部松綁,把寶貴的崗位騰出來給那些能力強、有意愿、覺悟高的年輕干部。